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王海燕个人信息(王海燕离婚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王海燕个人信息(王海燕离婚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王海燕个人信息(王海燕离婚了)

写王海云的人很多,但几乎所有写王海云的人最终都有一种失望一种痛苦,他们问:王海云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接着问:我们的笔为什么找不到真正的王海云?

一次次追问之后,我们终于明白:王海云做事用的是心,而我们写文章用的是笔。我们没有走进王海云的心灵,我们便无法找到王海云的真谛。──我们的笔,在王海云面前无能为力。

在台上做报告的王海云,双眼不停地寻找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人,这时候,一位老管教流着眼泪冲到台上:这不是王海云吗?这么多年,你到哪里去了……

1936年农历2月17日,一个新的生命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偏僻村庄里诞生了。这个生命注定要在海水中颠簸云雾中翻滚。也许是命运的巧合,他的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就叫海云。海水没有过平静,云雾没有过安宁,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海云命运的纠缠。

1957年,王海云怀着当一名作家的梦想报考了吉林大学中文系。可是,他却被吉林大学法律系录取了。就这样,他的一生便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1年的冬天,是王海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寒假。学校要求学生利用寒假作社会调查。而这一个寒假的社会调查,对王海云来说应该是太深刻了,他甚至不必走出家门就能看到整个社会的苦难。

春节到了。大年夜里,他们谁都没有吃上一口饭。土改时当过农会主席的父亲遭人陷害入了大狱,母亲说:过年了,你爹兴许能回来,锅里还留着你从学校带来的一块馒头,等你爹回来,咱们一起吃顿馒头汤吧。这是一个凄苦寒冷的夜晚,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望着孤灯,流着眼泪,等啊,盼啊,一直熬到天明。……天亮了,父亲没有回来,而姑姑却被活活饿死了……

回到学校,王海云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实向党支部作了汇报。这个天真的年轻人哪里知道,恶运正稍稍向他袭来……

1961年6月15日,王海云被两名公安人员带走了。这个年仅25岁的小伙子,背着他的行李,背着他100多斤重的书籍,带着反动分子的大帽子,带着满腹的凄楚忧郁和不平,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囚徒生涯,也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苦难历程。

1965年,王海云回到家乡生产队继续劳动改造。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王海云被重新揪了出来,一次次挨批挨斗,一次次被关进牢房。在牢房里,一个造反派端着刺刀转来转去,看谁不顺眼就朝谁划一刀。被划的人不可以吭声,如果吭一声,第二刀就跟了过来。看着同伴凄惨的样子,王海云愤怒极了,他吼了起来:“你住手啊,要刺就刺我吧!”……

作为罪名已经升级为反革命右派的王海云,这时候已经没有了自由,没有了人格。造反派逼他们去迁坟,却不给任何防护用具。当一个个坟墓被挖开时,一具具腐烂的尸体散发出臭气。他们没有手套,只能用手在坟坑里收拾那些流着臭水的尸体。吃饭的时候,连手都不许洗。王海云看着饥饿劳累的同伴们站在腐烂的尸体旁,含着泪水,不顾一切的啃着那一天中仅有的一个小窝头,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他面对苍天,大声呼喊:“法律啊,你何时才能再回来!”

1970年,王海云逃出了魔掌。为了躲避一次次的追捕、关押,他逃到了大兴安岭,走进了茫茫森林。他吃树叶、野果、草根,他捕鱼、狩猎、要饭,他扒车、逃票、贩烟……他成了一个自由的流浪人。

1980年2月,王海云的不白之冤被洗清了。组织上问他:你能干点什么工作?这个二十年前就应该回答的问题,现在听起来却令王海云觉得那么突然那么沉重。我能干点什么呢?二十年的青春时光荒废了,却只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回想漫长而短暂的二十年,他深感蒙受冤屈而得不到帮助和保护的痛苦。“我要做律师!”他毅然放弃了做官的机会,走进了四平市法律顾问处。

当初,谁会想到这个不幸的人能有出头之日,谁能料到这个凄苦的人能成为全国闻名的大律师!1990年6月,王海云作为吉林省公检法战线英模报告团成员,随团到辉南县作巡回报告。辉南是王海云曾经劳动教养过的地方。他坐在主席台上,两支眼睛不停地在寻找二十八年前的一个人。这时候,一位老管教冲到台上:“这不是王海云吗?这么多年,你到哪里去了……”他叫简和玉,是辉南劳教所的一名队长。他是从一封封申辩信中认识王海云的,他不相信这个除了干活就知道埋头读书的年轻人会有什么反党动机。他不再安排王海云上山干重活了,只让他每天负责清点人数,协助巡逻。那期间,王海云看了大量书籍,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

“海云啊,原来你受我的管教,没想到今天回来给我做报告了……”王海云百感交集,紧紧抱住老管教,欲说无语,欲哭无泪……

不幸和苦难造就出的硬汉,很快在司法界打出了威名打出了声势,而付出的情感和辛劳中掺杂着多少酸甜苦辣谁能知晓?面对每一次胜诉,他都想大哭一场!

翻开王海云的律师档案,党和 *** 仅在1995年就为他作过这样的记录:

·荣获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

·荣获四平市政法系统标兵;吉林省优秀律师。

·荣获岗位明星称号。

·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从业先进分子。

·1995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称号。

不幸和苦难造就出的硬汉,必定会有常人所无法拥有的勇气和力量。死过的人无所畏死,受过磨难的人无所畏磨难,因此他活得必定会比别人更有质量。而他生命的质量就表现于他为普通百姓付出的情感和辛劳——

1990年10月,王海云心脏病发作,同志们把他强行送进医院。住院两个多月,他一天都没有停止工作,办了十多起案件,出庭五次,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67万元;

他不畏强权,曾将三个市长推上被告席;

为了避免错杀,他曾将多名死刑犯拖回到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15年;

他曾经依靠法律救出被拐卖的少女;

由他做代理的长春市800职工劳动争议案有力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彭杰律师被拘案,在他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公正的结论。

……

为了开庭,有天早上他在一家旅店卫生间不慎将肋骨摔断两根,但仍然于7点30分乘飞机从湖南衡阳飞往北京,蹲候机室10个小时又飞1个半小时到长春,半夜就诊拍片。因疼痛不能卧床,一夜没有入睡,在床上整整坐了7个小时。第二天上午准时到长春中院开庭,下午乘两个小时车赶回四平律师事务所,下午4点又从四平直奔鞍山,坐了5个小时的火车,在旅店坐了一夜,第二天准时在鞍山市中院开庭……

一旦败诉,当事人顿觉冤屈,岂不知律师的心里更加酸楚……没有卧铺坐硬座,没有硬座坐地板。睡十几元一天的大众旅馆,吃几元钱可填饱肚子的街头小吃,走羊肠小路,挤公共汽车……王海云,不仅仅是王海云——我们的很多律师,是在用生命扶正天平!

1993年5月,两名青年合伙偷了一辆桑塔那轿车,转手卖到了河北。桑塔那轿车价值20万元,属“数额巨大”,一审法院判处二被告死刑。王海云认为:一审判决不符合最高法院关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司法解释,便动员二被告上诉。第一被告表示不再上诉;王海云是第二被告的辩护人,他找到第二被告的父亲,被告父亲说:“自古官官相护,上诉有什么用?”他又找被告的妻子:“你只要同意上诉,有钱你就出一点,没钱我也帮你打。”第二天,去北京的票都买好了,被告方却没有来人。打电话一问,被告的父亲说:“别打了,我也是国家干部,还是相信法院吧,法院还能错吗?”被告的妻子说:“我现在不是打不打官司。我这里有三间住房,公公和他家里人在分我的房子哪!”怎么办?还去不去北京?按说,当事人主动放弃权力,律师是没有任何责任的。可王海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大事,它更关系到法律的尊严。一个有良心的法律工作者,不能眼看着错案堂而皇之的在眼前发生。他和另一名律师多次去长春,两次进北京,向全国人大和最高院、省高院反映意见。1994年4月8日,二审法院终将二被告改判为无期徒刑。

辽宁省有个山区镇,那里出黑色大理石。四平市一个名叫刘忠仁的农民企业家与他们签定了为期15年的开采承包合同。可是没过多久,这个镇又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了承包合同,并且强令刘忠仁解除合同,搬走全班人马。

刘忠仁已经投入巨资,合同一旦解除,等于把他推向死亡的深渊。王海云经过实地调查,感到镇 *** 的决策是荒谬的。为了弄 *** 相,他找镇领导面谈,被拒之门外;又找工业办的同志,对方的态度很不友好:“这是镇党委的决定,难道 *** 连这点权力都没有吗?”

刘忠仁在无奈中只好停产,而王海云偏要试一试权大还是法大。他去县工商局、县委、县 *** 反映情况,结果不尽人意。到铁岭人大和工商局反映,虽得到支持,但“县官不如现管”,镇里仍坚持“一女二嫁”。

事情一拖就是十个月,刘忠仁急得耳朵聋了,嗓子哑了,嘴也破了。这时,王海云写了一份题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拦路虎》的情况反映,分发给县、市委和人大,此事终于引起相关党政部门和舆论界的重视。年终换届,有三个镇领导调离。新领导依法办事,解除了第二份承包合同。

长春市有个省级机关办的贸易公司,把大酒楼以五年期承包给了个人。五个月后,这个公司党委下文件,强行解除合同,赶走了服务员和旅客,把大门贴上了封条。一个领导指着承包人的鼻子说:“像你这样的小人物,一句话就把你送到监狱去。”听说承包人请的代理人是王海云,他威胁道:“一个摘帽老右派,我一个电话打到司法厅就取消他的律师资格。”这个官司打了一年多,一审为原告讨回了公道。被告不服,继续造舆论,给法院施加压力。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场场的胜诉,王海云从没有过胜者的自豪,有的只是不尽的思索。毕竟,每一个案子都让他深刻地体会一遍国民的法律意识,执法者的执法水平,还有 *** 工作人员的党性原则。有的人以权压法,有的人以言代法,有的人有法不依,有的人执法不严,还有的人以职玩法……真可畏形形 *** ,五花八门,各显其能。有的律师说 “胜诉是我最高兴的时刻”,而王海云面对每一次胜诉却都想大哭一场!

众口评说王海云:他疯?他穷?他嘎?总之,王海云是一本书,而我们的文字只是这本书的一章、一节或者一段……

王海云做律师不久,便成了新闻媒介追踪的热点人物。他认真踏实又狂放不羁,他平易近人又呼风唤雨,这种性格这种作风,成为新闻人物应该是一种必然。可是,一篇篇文章出来后,作者们自己都感到羞愧:王海云哪里去了?当我们伏案疾书累得腰酸背疼的时候,王海云已经从我们的文字中溜走了。稿纸上留下的是王海云的影子而不是王海云的灵魂。

有人说:王海云就是一个疯律师,嘎律师,穷律师。抓住了这三个特征,你就写好了王海云。可是,这仍然不是完全的王海云。

王海云有一张很别致的名片。正面没有什么特别,无非是姓名、电话、工作单位……;但背面常给人一种新奇。首先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应该胜诉的案件不争取得到胜诉的结果不是好律师;本该败诉的案件侥幸取胜也不是好律师。——这句话一直是王海云的执业格言。这句话的旁边,有一张王海云的人头漫画像。这张像画得很有特点很有意境:——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在这张漫画像前,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表述,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解释……

有人喜欢在饭桌上观察王海云。王海云的饭桌其实就是酒桌,他天天喝酒,顿顿喝酒,无酒不成餐。可谁都没见过王海云大醉酩酊,谁也没见过王海云酒后失态。相反,王海云几口酒下肚,思路更敏捷,更具幽默感。他有礼有节,妙语连珠,绝对不会让人产生讨厌的感觉,他能把整个饭桌调动得欢声笑语,让每个与他一起就餐的人充分体会到吃的享受,活的乐趣。

王海云带着助手到大西北打官司,当事人穷得交不起诉讼费,每当吃饭,王海云总领着当事人找最便宜的饭馆点最便宜的饭菜;而每次不等吃完饭王海云总是说一句:“你们慢慢吃着,我出去转一转。”助手知道,主任是转酒去了。当事人渐渐的也觉得蹊跷,便跟出去看个究竟。结果,他在另一家饭馆看到了这个大律师的秘密:原来,王海云可以不喝当事人的酒,但他不可以不喝酒,于是便来到另一家饭馆,要上一盘花生二两白酒,独自偷着过酒隐。

如果你有点酒量,你可以与王海云一起进入这种酒的文化,你如果不善饮酒,你可以站在这种文化的边沿对他进行想象——

王海云有一套与今天不太搭调的西服,他可能从来没想过穿着它美或者不美,每次一穿就是一个季节;王海云天天戴一支断了“把儿”的手表,表走得不准,又没法对时间,他每天靠推算掌握钟点。——你可以想象王海云有多穷。他有时还要管当事人吃住;一位农村老太太托人从几百里处捎来一篮子鸡蛋,他叫小儿子以最低价卖掉,又以最高价把钱还回去……

王海云挥动手臂情绪激昂,你可以想象“黄河直下三千尺”的狂放;你还可以想象他为百姓上省城进北京百折不挠的气势。王海云没有什么上层关系,但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他哪里都敢去。

王海云神灵活现言语无忌,你千万别想象成他对社会抱有成见。多么难的官司他也去打,多么难的道路他也去走,就是因为他太热爱这个国家和为这个国家流汗流泪也流血的百姓了。当一个地方的农民不堪重负却几次在法庭上败诉最终要联合 *** 的时候,王海云首先想到的是党的利益,他让农民选出两名代表,然后自掏腰包带他们进京。

每一次胜诉,当事人都千恩万谢,而这时王海云总是说:你们就感谢党吧,是党在为你们作主。

——王海云虽然不是党员,但他哪一刻不是在用心为党做事?

有人怕王海云捧不动“十佳”证书,组织众人到车站迎接,没想到王海云轻松得像个孩子;有人担心王海云的老伴经受不住喜悦,没想到不是老太太经受不住喜悦,而是在场的人承受不了老太太的平静。

1995年12月,王海云荣获首届“全国十佳律师”称号。这应该说是王海云律师生涯的顶峰,因为,到目前为止,就律师而言,还没有比“全国十佳”更高的荣誉。王海云吃过大苦受过大难,得到这样的荣誉一定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十佳”证书对他来说会不会显得比别人沉重?省司法厅和省律师协会的领导同志说:一定要到车站好好迎接。

锣鼓喧天,鲜花簇簇;录像机扛在了肩上,照相机端在了手上……可车厢里的人全走光了也不见王海云下来。这时人群外有人问:“你们这在干啥呢?”回头一看,正是王海云。

也不知是王海云说错了还是别人记错了,王海云根本不是坐的那节车厢。大家七手八脚给王海云披红戴花,重新把他推到车上,重新组合一次“热烈欢迎”的场面,把王海云整得像个幼儿园的小天使。看着王海云那高兴的样子,大家忽然觉得,“十佳”证书放在他的手上,并不显得那么沉重。

一番热闹之后,司法厅的领导说:“海云啊,回家看看吧,你的老伴儿和儿女不知有多高兴呢!”

是该回去看看了!律师事务所在四平,王海云的家也在四平,但1995年的365天里,王海云仅在家中呆了20几天。

多少年前,王海云为了摆脱生活的贫苦,从辽宁到长春贩鱼。他大声吆喝着,一抬头,看见正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他的大学老师朝这边走来。他低下头,急促而真诚的说:“你买走吧,你都买走吧。”说完便转身走了。老师掏出钱来,却找不到了卖鱼人。几天后,这位老师死了,他至死也不知道鱼是谁给的,但作为王海云,觉得总算对老师尽到了心意。

他对老师尽到了心意,对当事人也尽到了心意,可对父母妻儿欠下的债却一辈子都还不清。

王海云的父亲逝世前15天,王海云正在给他洗澡,这时一个当事人找上门来,说: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错判的违约金从30多万元涨到80多万元,300多名职工没法活了。王海云只好看了父亲一眼。父亲明白了儿子的意思,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去吧。为了办好这个案子,王海云正月初五办完父亲的丧事,初六安放了骨灰,初七又登上了办案征程。对于父亲王海云没有尽到孝心,对于母亲,王海云也同样没有尽孝。母亲病危,王海云没能照顾一天,他从外地回到家里,母亲的眼睛已经闭上了。王海云不是对父母没有感情,是父母供他上了大学,是父母不嫌弃这个“思想反动”被劳教的儿子,陪伴他度过了20年的孤独时光。父母去世后,王海云没有脸面当着妻子儿女悲痛,只能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海云,进屋吧。”这是王海云的老伴儿,一个被生活磨炼得近乎没有了喜怒哀乐的女人。但谁能比她更知道海云内心的苦痛呢?

劳教,坐牢,逃跑,流浪……那么多年颠沛流离,王海云真不知道他的妻子是怎么活过来的。好不容易得到了 *** ,他的时间反而更不属于妻子了。如今,这个贤良的老太太浑身疾病,王海云却没有时间带她去检查、治疗。

王海云有4个儿女,其中3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家。偶尔流浪回来,哪个亲生骨肉已经可以活蹦乱跳地跑到怀里喊他爸爸了,他心里的滋味真说不上是高兴还是悲伤。

现在王海云是全国闻名的人物了,可他的子女,有的仍生活在农村,有的因没有理想的工作而在家待业。王海云只要花点钱,孩子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不花钱有些老朋友也愿意帮他一把,他都拒绝了。他把孩子们生活的道路交给了他们自己。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通过考学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不见得能找出这个父亲的功劳,而没有考出去的,难道是孩子的责任吗?

……这么多年了,王海云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仔细地回忆一下过去,想一想自己的亲人。王海云的一生中,最对不起的是父母、妻子和儿女,而最感激的,除了父母,便是老伴儿。是老伴儿为他生养了儿女带大了儿女,而儿女总是他的希望和寄托。

王海云怀着复杂的心情,再次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回来了?”老伴儿用一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方式把他迎进屋里,便又默默地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十佳律师”,全国只有10个。吉林省律师协会、吉林省司法厅以及吉林人民都因王海云而感到骄傲,可他的老伴儿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徉,平静得让人感到吃惊!

也许这位老人随着丈夫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雨,品尝了太多太多的大悲大喜,于是心中便没有悲悲喜喜了。天塌地陷也罢,腾龙飞凤也好,已经不可能再影响到她的情感,更不可能波及到她生活的秩序。

有人担心王海云的老伴经受不住喜悦,没想到却是在场的人承受不了老太太的平静。跟去的人不忍心再看老太太一眼,退出门来,悄悄地流泪。

王海云太累了!因为他常常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应该胜诉的案件不能胜诉,这绝不只是个人的悲哀,由此,胜也壮烈,败也壮烈!

1996年3月10日。

这一天,是王海云的60岁华诞。他的助手何立君为他准备了一个小型的生日宴会。

只有几个人,都是他的挚友,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辛酸经历和此时的心境。

6支红蜡烛在面前燃烧,而真正能代表王海云生命的还不到两支。

王海云“参加工作”仅有13年,可年龄已经毫不客气地催他“退休”了。

短短的13年,却也让王海云感觉到了做律师的艰辛。再给他13年,他真说不好是否还要干这个职业。

太难了!律师所面对的岂止是法律问题。

吹灭蜡烛吧!让60年的风云一并消散,让60年的辛酸一并忘却。当王海云用周身的情感吹灭燃烧的红蜡烛的时候,他的眼泪也随之涌了出来,自此,他再没有说一句话。但他的挚友能听到他心中的声音:

社会太大,而我太渺小,我无能为力;

我已身心疲惫,让我走吧,我要出家……

80年代后期,吉林市有个当过兵的保卫干部响应党的富民政策,办起了商店,当起了老板,结果越干越好,商店规模不断扩大,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可就在这时,他发现工商局长和自己的老婆搭在了一起。他一气之下告了上去。他赢了。工商局长被开除了党籍,撤消了职务。可是,他的老婆孩子却没有再回来。新的工商局长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雇了一伙犯人,把他的商店夷为平地。老婆孩子没有了,30多万的财产压成了碎片,一个刚刚富裕起来的个体户就这样被毁掉了。没有律师敢管,没有法院收案。王海云为他找过中央,找过全国人大,找过最高法院。正当有点眉目的时候,案发地划区,这个案子不得不搁置了。当初,王海云曾在一个会议上夸口:这个案子我一定要打赢。现在他知道,他的话说大了。快10年了,原来的30万应该升值到300万了,可这个案子仍然没有一点音讯。法院不立案,律师就进入不了程序。于是,这个可怜可悲的个体户,背着70多岁的老父亲,到处要饭,到处申诉。……1995年春节前夕,王海云收到从北京寄来的200元钱,几天后,他收到了这个个体户的来信:“王大哥,这200元钱你一定要收下……我现在过得很好……”王海云相信这个坚强的人过得很好。但王海云还是打定主意,下次进京一定要找到这位朋友,看看他那“很好’的生活,看看他的老父亲是否仍然活在世上……

1987年9月11日,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终审判决一起标的为300万元的退货款案。终审判决后,被告方不认真执行法院判决。当法院执行庭冻结其银行帐款并予划拨时,却受到吉林省委一位头面人物的干涉,至使法院的判决迟迟六年不得执行!

既然一个“高官”敢以言代法无视法律,我就干脆告你这个“高官”!

王海云与原告方一起一次又一次的先后向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 *** 中央 *** 局走访申诉,并上书乔石、万里同志和 *** 总书记。

王海云至今没有告倒这个人,他可能永远也告不倒这个人。但无论告倒告不倒,他的行动都不失为一种壮烈!

王海云太累了,因为他面对的绝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你有法律,他有权力,有时候,你的法律干不过他的权力。

有人传说:王海云不想干了,他要“出家”。

王海云绝不会“出家”,因为,他可以逃避尘世的烦杂,却不能够逃避爱。如果他真的“出家”了,那时候,他已经不是王海云。真正的王海云,既使哪天不干律师了,他也会背上像历史一样沉重的法学知识,走偏远,踏边疆,一路宣讲,直到安息……

也许,他不会“出家”也不会巡游;也许真的像吉林省司法厅一位负责律师工作的领导同志预言的那样:王海云的生命,将结束在辩护席上!

(1996年7月)

摘自齐祥春著《听那律师的脚步声》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诗人。人物传记、报告文学作家。词曲作家。摄影家。

曾为《中国律师》杂志记者、编辑、支部书记。

后任《中国公证》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公证协会宣传部主任,中国公证协会副秘书长。

更多王海燕个人信息(王海燕离婚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