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歌剧红嫂插曲(红嫂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歌剧红嫂插曲(红嫂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歌剧红嫂插曲(红嫂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你对沂蒙“红嫂”了解多少?

沂蒙红嫂纪念馆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占地面积100余亩,是由山东省委组织部、临沂市委、沂南县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省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由沂南县委组织部党性教育基地工作办公室直属管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主要以沂蒙人民坚定跟 *** 走的信念为主题,以诞生在沂南的经典歌曲“跟着 *** 走”为主线,剖析了歌曲传唱不衰的原因。再现了沂蒙人民在中国 *** 的领导下,军民团结一心,凝聚成了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强大革命力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

[img]

刘北休老石碾原唱

碾-褚海辰

词:安学武曲:朱兴明山村的这台老碾你转了几百年日月同心相伴磨平了沟沟坎坎山村的这台老碾日夜不停地转无论岁月牵绊碾出了多少思念娘推过这台老碾不分黑昼暑寒白发留下的汗水浸透光滑的碾杆红嫂们推过这台老碾送_参军送别碾前月光下正正军帽深情分手孟良崮见孟良崮见山村的这台老碾你转了几百年日月同心相伴磨平了沟沟坎坎山村的这台老碾日夜不停地转无论岁月牵绊碾出了多少思念娘推过这台老碾不分黑昼暑寒白发留下的汗水浸透光滑的碾杆战士们推过这台老碾军民团结共同抗战把青春献给炮火不怕硝烟冲上前线冲上前线山村的这台老碾革命友谊的礼赞记录了战火的风云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山村的这台老碾现在不怎么显眼村民们总忘不了是你延续生命无限生命无限生命无限

沂蒙颂歌曲原唱

沂蒙颂歌曲原唱:张凤英,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新沂蒙新红嫂”沂蒙民歌领军人物,山东音乐家协会会员

乳汁救伤员是什么电影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明德英“乳汁救伤员”。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区,像明德英这样的红嫂还有很多,可以说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 *** 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保存一封烈士的遗书而毁家无悔,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了极致!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大爱情怀,这种情怀,是红嫂精神的本质所在,更是广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红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革命精神的彰显。

为弘扬沂蒙红嫂的丰功伟绩, 2011年1月,我们在临沂市沂南县马牧乡常山庄村,利用仍然保留着抗战时期原始风貌的古村落创建了“沂蒙红嫂纪念馆”,就是让世人记住她们的事迹,记住她们生命中沉潜下来的民族精神。纪念馆经过不断改造、提升、扩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后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人员。之所以选择在常山庄村建纪念馆,也是缘于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原 *** 山东省委书记高克亭的一句话:“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红嫂 点燃炉中火 歌词

《点燃炉中火》

作词:刘廷禹

作曲:刘廷禹

演唱:红嫂

点着了炉中火放出红光,青烟起火光闪闪不同往常

平日里只煮过粗茶淡饭,今日我为亲人细熬鸡汤

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革命的红旗高插在蒙山上,战斗的情谊凝结在沂水旁

扩展资料:

歌曲《点燃炉中火》收录在专辑《70年代红 *** 金曲》中,专辑由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发行,发行时间为2006年06月01日,专辑收录了15首歌曲。

其他演唱版本

歌曲《点燃炉中火》由歌手龚爽演唱,收录在专辑《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第一期》中,专辑由央视发行,发行时间为2017年10月01日,专辑收录了10首歌曲。

歌曲《点燃炉中火》由歌手童丽演唱,收录在专辑《民歌童丽》中,专辑由禾信科技发行,发行时间为2017年06月23日,专辑收录了13首歌曲。

红嫂因丈夫一句“等我”苦候72年,守到青丝变白发,95岁抱憾而终

1933年冬,这是她与丈夫分别的第四个年头。

见到丈夫的一刹那,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妇人心头,晶莹剔透的眼泪止也止不住。

在相处的短短6天里,妇人体会到丈夫的温柔和体贴,多年的怨气一下子化为乌有。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今生今世只要丈夫一人,绝不辜负他。

分别前一天晚上,两人难舍难分,情意绵绵,满腔爱意不知从何说起。突然,丈夫神神秘秘地从怀里掏出一面镜子,宠溺地说道:“你瞧,这是我花所有积蓄买的,你要好好保管。”

夫妻俩聊到深夜,在妇人即将入睡时,丈夫在她耳畔留下一句叮嘱:“记住,如果哪天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不要相信。等我!一定要等我回来!”

而她,为了这句“等我”苦等72年。

两万多个日日夜夜,妇人始终倚门而盼,望着那条村口蜿蜒的小路,等待心上人归来的身影。守到青丝变白发,直到被告知丈夫牺牲,直到生命尽头,她依旧坚信丈夫会回来。

时至今日,这段红色之恋依旧令人难以忘怀,也是革命 历史 时期的一段佳话。今天本文的主人公名叫池煜华,故事发生在素有“红军县”之称的江西省兴国县。

1920年初春,9岁的池煜华被父亲领到30里开外的教富村,被送给一个姓李的农户家当童养媳,这是池煜华第一次见到“丈夫”,一个年仅6岁的小孩子——李才莲。

在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池煜华终日打柴、放牛、做家务,许多委屈都憋在心里。可是,自己的父母在哪里?她该和谁倾诉苦水?谁又值得自己信任?

有一次,池煜华实在忍不了了,偷偷跑到田野里放声大哭。喊累了,哭累了,她的眼泪还是一颗颗往下掉,正巧被出来玩的李才莲瞧见了。他急忙小跑过来,一双小手擦拭着池煜华脸上的泪水,担忧地问道:“姐姐,你咋哭啦?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

看着一脸稚气的李才莲,池煜华急忙推开他,大声说道:“我才没有哭呢!是你看错啦!”别看李才莲年纪不大,小脑袋可聪明着呢,也没再和池煜华争论,而是转头跑了。

不过一会儿,李才莲又跑了回来,手里还抓着一把红薯干。他将红薯干塞到池煜华手里,笑着说:“姐姐肯定饿了,吃完可别哭啦!”听到这话,池煜华虽然有些哭笑不得,心里却感到一丝暖意。患难与共的生活,渐渐填平心中无形的鸿沟,他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年。

所以说,哪怕池煜华童年遭遇了不幸,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可她也得到了另一种爱。那时候,风起云涌的革命席卷江西各地,李才莲在老师的带领下秘密参加革命,于1928年加入 *** 。那年,李才莲不过16岁,却是村里人眼中了不起的后生。

他长得高大秀气,又有文化,还是村里远近闻名的 *** 员。除了跟着红军闹革命、搞暴动,还动员家家送郎当红军。1929年,教富村发生了一件大喜事——李才莲结婚了!

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李才莲和池煜华二人结为夫妻。简简单单的一条棉被、两块木板,筑成了他们简陋而甜蜜的爱巢。

新婚之夜,李才莲向妻子坦白了一切,告诉她自己这些年做的事。紧接着,李才莲为难地表示:“煜华,红军大部队马上就要转移了,组织可能会安排我一起,你舍得吗?”池煜华默默看着李才莲,良久未说一句话,只是长叹一口气。

说到底,她也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原本满心幻想美好的婚后生活,结果丈夫不久后就要远行,池煜华怎么开得了这个口呢?

半晌,李才莲又不死心问了一句:“你到底愿不愿意我跟红军走嘛?”池煜华不去看丈夫的眼睛,低着头说:“你跟红军走,革命能成功吗?你什么时候回家?”

听完这话,李才莲思索一番后,说:“我也不晓得,但我跟红军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天下受苦的百姓。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你也要这样相信,穷人会有翻身的那天。”

顿了一下,李才莲又念起了诗句:“男儿有志事欲成,当学鸿雁远飞行。我不能因为儿女私情,放弃未来的道路,你说对吗?”池煜华此时已经泣不成声,心中满是对丈夫的不舍之情。

那一刻,李才莲用宽阔的臂膀搂住娇妻,池煜华感觉是那样的安心和幸福,但终究无法长久!

三天后,寒风里,一棵乌桕( jiù )树下站着一双璧人,他们正在告别。当李才莲转身要走时,池煜华哽咽地喊了他一句:“才莲,我帮你挂上这把长命锁吧——”

那时,李才莲强忍不舍没有转身,他怕看见妻子泪眼婆娑的模样,会不愿意离开。他慢慢蹲了下来,示意妻子给自己戴上。等池煜华挂好时,她停顿了一下,然后从背后紧紧一抱,将脸贴在李才莲的头上,眼泪好似掉线的珍珠,簌簌地流下来。

望着丈夫渐行渐远的背影,池煜华久久站立在原地,口中唱起了一首歌谣“红军哥哥你慢慢走呀,革命胜利呀你回头,我等你哟长相守,我等你哟到白头……”

在李才莲离开后,池煜华用稚嫩的肩膀,一边挑起家中老小的生活,一边挑起家乡革命的重任。白天,池煜华要下地务农,上山砍柴;夜里,池煜华挑灯赶做军鞋。她拼死拼活工作,试图冲淡对丈夫刻骨的思念,且还担任过区苏维埃妇女部长等职位。

时间一晃来到1933年,由于战争残酷,李才莲夫妻就像断线的风筝,天各一方。期间,夫妻二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信件来往。时间一长,池煜华很是不满,对丈夫也心有怨气。

原来,李才莲给家中的父亲和众多亲戚都写过信,唯独没有给日夜想念他的妻子写来只言片语,这叫池煜华如何能不生气?但她似乎忘了,自己认识的字并不多。

这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获得胜利,池煜华打听到丈夫跟随机关抵达七里坪,但家里距离此地少说也有百里路程。可思夫心切的池煜华顾不得这么多,她与别人搭伴走了五六天,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丈夫。

“才莲,你给大家写信,为什么却不给我写信?”

“煜华,你认识的字不多,给你写信也是别人看。要是你能学点文化,我天天给你写信。”

“好!那我以后认真识字,你可不能食言。”

……

这个话题过后,池煜华高涨的情绪突然又低了,这些年丈夫都不曾回家,是不是心里已经厌倦我了?左思右想,池煜华还是将这个疑问问了出来。

李才莲温柔地抚摸她的脸颊,笑道:“煜华啊,你可真是傻得可爱!先不说别的,像你这样既漂亮又贤惠的妻子哪里找?我怎么可能不喜欢你呢?”

随即,池煜华再次询问道:“那你为什么不回家?”

“哎,革命工作太忙了,我几次都想回家看看你,都被工作耽误了,你可不要生气呀!”李才莲说完,池煜华终于露出了微笑。

在七里坪度过的6天,池煜华将用一生去回味,缓解思念带来的痛苦!

得知明天就要离开的消息,池煜华第一次对丈夫冷了脸,心里万般不是滋味。屋内,池煜华捶打着丈夫的胸脯,委屈地说:“你——你好狠的心呐!为什么我不能跟你一起去?”

李才莲深情地望向池煜华,满腹愧疚地说:“我的好煜华,前方战事正紧,多少红军战士舍弃家庭,冲向前线。我作为干部,如果带家眷,别人会怎么看我?又会如何想我?你能理解我的苦衷吗?我答应你,一旦革命胜利了,我一定会回家跟你好好过日子!”

言罢,池煜华噙泪点点头,庄重地表示:“放心吧,我一定会等你回来的!”

随后,李才莲掏出早早买好的一面镜子送给妻子,满目柔情地说:“结婚这么些年,咱们聚少离多,我也没有送过什么礼物给你,真是对不住你呀!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看到镜子,就像看到了我。你要好好保管它,可千万不要摔碎了,到时我回来要检查哦!”

池煜华双手紧紧握着镜子,像是对李才莲说,又像是告诉自己:“镜子绝对不会碎!你放心去吧,不管是20年还是30年,哪怕是50年、60年、100年,只要你没有回来我就一直等,等到我们夫妻团聚的那天!”

“好!你等着我!算命先生说我命很长,我一定平安回来与你相守到老!”

可谁又能想到,他们这一次分别最终成了永诀,而那百年之约也最终成为现实……

池煜华回到村里后,像往常一样,默默承担起家里的重担,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此外,她还参加了村里的识字班,天天向别人讨字问字,自学文化。

这时,丈夫给她写来第一封家书,信中要求池煜华努力学习文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照顾好自己。池煜华尝试给李才莲回信,奈何认识的字有限,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

不久后,池煜华发现自己怀孕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好信,将这一喜讯告诉李才莲。丈夫回信叮嘱她要保重身体,等孩子出生后,就回来看她们。还说已经打定主意,要把池煜华接到身边工作。这让池煜华高兴不已,憧憬未来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池煜华等呀等,终于接到调令,即将前往兴国县妇委会担任巡视员。此时,正值红军长征前夕,李才莲奉命来到兴国县处理红军撤退事宜。于是,李才莲匆匆修书一封,告知妻子七天内到城里相聚。可意外还是横插一脚,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教富村发生了一起可怕的瘟疫,再加上乡下缺医少药,光李家就有五人因此丧命。回家办理调动手续的池煜华,也不幸染上重病,长期卧床不起。

因情况特殊,信件几经周转,送到池煜华手上时已过去一周。夫妻二人就这样错过,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这信也成了李才莲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池煜华将信件保存了一辈子。

自中央红军长征后,兴国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敌人自然是不会放过红军家属。比如池煜华,她就被逼改嫁。此时,池煜华月份也大了,行动十分不便,加上村里到处都是岗哨,她根本无处可逃。这时,一向关系比较好的好友找到池煜华,提出重组家庭的要求。

池煜华咯噔一怔,她无法相信眼前这个自己视若兄长的人,会对自己说出这种话。“我……”不等她说些什么,男人连忙打断,向池煜华倾诉多年来的暗恋和 情感 。并承诺孩子出生后,他会当作亲生孩子看待,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震惊之余,池煜华赶紧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内心的慌乱,用柔软的语气对他说:“我很感谢你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可我心里只有才莲哥,我这辈子只要他。不管敌人怎么做,怎么说,我池煜华就是要等他。从今往后,我就把你当作亲哥哥吧。”

说完,池煜华愧疚地向他一跪,打消与自己成家的念头。

1935年,李才莲和池煜华的孩子出生了,名叫“盼盼”,其中含义不言而喻。彼时,池煜华已经和丈夫失联许久,周围人都告诉她“李才莲牺牲了”,池煜华一句也没听进去。

每天夜里,池煜华都会做同一个梦:丈夫一身戎装,纵马飞驰回到村里,与她和盼盼团聚。可一到这个时候,她就会从梦中醒来,没有丈夫温暖的怀抱,只有漫长的黑夜伴她到黎明。

随着风声越来越紧张, *** 疯狂地在苏区烧杀抢掠,鲜血顿时染红了赣南大地。李才莲亲戚遇害的消息接连传来,池煜华更加担心丈夫的安危,趁上山砍柴的功夫,四处打听红军的下落。日复一日,终于打听到有用的消息:在瑞金铜钵山一带有红军和游击队出没。

既然红军和游击队都在,那么一定会有才莲的消息。思及此处,池煜华下定决心要去找丈夫,不管家人如何劝说,她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咬了咬牙,将女儿盼盼托付给家人照顾,自己则带着干粮和一把防身用的小刀离开村子。

池煜华一路乞讨,踏上了漫漫寻夫路。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铜钵山区,她已经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饶是熟人也不见得能认出池煜华。饿了,她就摘点野菜充饥;困了,山岩洞就是落脚之处。池煜华就在山里不停转呀,找呀,几次都差点被敌人抓进监狱。

只要得到相关信息,池煜华不管再远、再累,也要去试一试。记得有一次,她听说某地有游击队正在战斗,她什么都不想了,冒着生命危险赶了过去。到达目的地时,战斗已经结束,满地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池煜华的心悬到了嗓子眼,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过去。

随后,池煜华猛然扑上去,一具一具仔细翻看,直到看完所有尸体,发现没有丈夫的身影,池煜华才松了一口气。没有找到人,换个方向想也不一定是坏事,最起码证明人没事。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正巧这时,池煜华在山下小村庄里,看到了一张 *** 张贴的布告:悬赏五千大洋,买李才莲……等 *** 首领的人头。池煜华心头一阵狂喜,谢天谢地,丈夫果然还活着,她总算是有了盼头。下一秒,她拿出李才莲当年送的镜子,心头徒增百倍信心,坚信他一定会回来。

踏遍整个闽赣山区,挨家挨户,翻山越岭寻找了一年后,池煜华依旧没有丈夫的音讯,她只好带着遗憾回到教富村,开启了无尽期的等待。

因为池煜华是红嫂(红军的妻子),敌人干脆打起了她的主意,想将人买了。好在李家宗族实力雄厚,池煜华这才相安无事,但始终活在敌人的监视下。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满3岁的盼盼夭折了。这对池煜华无疑是致命一击,丈夫生死未卜,孩子又遭此大难。

那个雨夜,池煜华跪倒在盼盼坟前,嘶声裂肺地哭喊着。之后,她的精神几乎崩溃,每天一言不发,拼命劳作。当时,唯一支撑池煜华活下去的信念,就是丈夫李才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过去了几年。村头的乌桕树又绿了,那面镜子被磨得斑驳,门槛留下了深深的豁口,李才莲还是没有回来。

1949年8月, *** 部队来到兴国县。池煜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自己打扮一新,兴高采烈地来到城里。为了能早点见到李才莲,池煜华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她从满怀希望慢慢到失望。李才莲还是没有消息!他到底去了哪里!

池煜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她想到给 *** 写信,几经波折,信还真的被主席收到了。毛主席是认识池煜华的,对李才莲也记忆犹新,可真相太残忍了,毛主席不忍心告知。

于是,毛主席将信转交给妇联主席蔡畅,让她回信安抚池煜华。回信的过程中,蔡畅不知如何下笔,最终还是没有提起李才莲,只是告诉池煜华“好好工作,耐心等待”。

接到回信的池煜华,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再次燃起了希望。她相信丈夫还活着,只是工作太忙了,一时没法抽空回家。

其实,李才莲早已为革命献身,那是在他们分开的第二年。

在那沧桑守望的岁月里,池煜华将思念写进日记,勤奋工作,积极生产。不知不觉中,各种奖状贴满墙壁,可努力获得的满墙荣誉,却无法同心爱之人分享。

每天清晨,池煜华总会拿出那面镜子,轻轻抚摸镜身;太阳落山,她总会脚踏门槛,满眼深情望向远方那条蜿蜒的小路。一遍遍喃喃自语:“才莲,你过得还好吗……”吃饭时,池煜华都要给丈夫留一双碗筷,哪怕他没有回来。

就这样,乌黑的青丝被岁月风霜染成银白,光滑的脸上渐渐爬满皱纹。为了丈夫一句“等我”,池煜华苦苦等了大半辈子。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她还在期待与丈夫重聚的那天。

最后,池煜华终于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可她却十分坚定地否认了,丢掉那张写有李才莲名字的烈士证明,争辩道:“错了!是你们搞错了!才莲没有牺牲,我丈夫答应过我他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你们走!我不会相信你们的话!”

尽管已是耄耋之年,池煜华依旧痴情不改,忠贞不移。从始至终,她不相信所谓的真相,她只相信自己的心!

后来,池煜华还是来到了兴国烈士陵园,在两万多位烈士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了丈夫李才莲的名字。这一刻,面对苦候72年的结果,池煜华没有泪水,因为在那段漫长岁月里已经流干了。她仍旧保持以前的习惯,每天摸摸镜子,眺望村口那条小路……

2005年4月24日,95岁的池煜华抱憾而终,她终是没有等到心上人归来。临终前,池煜华叮嘱后人:“我走了后,才莲给我写的三封家书和送我的镜子放在我身边,就把我葬在那棵乌桕树旁吧。那是我和他告别的地方,我要在‘那儿’和我郎团聚!”

池煜华闭上了那双深情的眼睛,匆匆赶到另一个世界,与爱人展开一段新的旅程。

世上最动人、最真挚的爱情,莫过于“千古相随,永不相忘”!

更多歌剧红嫂插曲(红嫂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