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关于房价
文:杨宏
受某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误导,本人眼睁睁的看着北京CBD朝阳公园一带的房价从2003年的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嗖嗖的飙到了目前的3万、4万、5万。而其间国家每一次宏观调控最终都演变成了一次次再度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本动力。眼看着手中的几个钱购买力越来越低,深受其害之余,值此国家再度“遏”制房价之际,按自己偏颇理解撰文如下,以细述自己关于对房价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无论国家如何调控遏制,房价下跌的过程最多仅是一个小幅的调整,同时推慢上涨的速度。因为就其本质,房地产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房地产业对GDP的影响甚大。据有关统计:从 1997-2005年,GDP平均增幅为8.9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了21.41%;同期对GDP的贡献平均达到2.03%。2006年、2007年,这一比重继续上升。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总贡献率达到了27.49%,即全年11.9%的GDP增幅中,房地产增长幅度占到了3.27%。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增幅虽一度放缓,但2009年仅前三季,这一比重已经超过了38%,预计全年对GDP的贡献仍然会稳居3.5%以上。同时,房地产业拉动钢铁、建材、工业、机械、化工、陶瓷、纺织、家电、家具等等60多个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有着异常显著的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仍然主要依赖“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在消费不畅,出口萎缩的情况下,只有投资仍然对经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目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甚至有些地区如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以上。仅2009年1-11月份,我国商品房销售额接近3.6万亿,若加上12月份,这个数字有望接近4万亿。如果再加上二手房的销售,可能会达到5.5万亿到6万亿之间,这相当于全国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当然这里面隐含一部分2008年的购买力)。在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诞生之前,如此强劲的支柱性产业,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其次,从地方财政的角度来看,分税制的形成压缩了地方财政收入。1993年,分税制改革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全部财政收入的占比分别为22%和78%。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则变成了55.7%和44.3%,此举让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下降了30%,但地方财政开支却丝毫没有减少,于是地方 *** 就以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来弥补不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已经占一些地方 *** 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一些 *** 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2004~2006年,国内土地出让金分别为5894亿、5505亿和7677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20%。2007年和2008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分别为1.2万亿和0.96万亿元,约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而且,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总支出流向来看,开发项目的总支出中有近一半是向各级 *** 支付的。甚至这一比例高达49.4%,其中仅土地成本就占了总支出的30.4%。据此也不难看出,从地方财政收入与房价上涨关系之间,各级 *** 与房地产商在房价上涨过程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是相等的。即房价上涨中的增量收益是由各级 *** 和房地产商各占一半的。而地方 *** 收入又在各级 *** 收入中是最为可观的。这也会从根本上影响地方(特别是城市) *** 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性。
第三、从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1979年末广义货币M2首次超过1000亿元;1989年12月首次突破万亿,达11,949.60亿元;1999年首次再破10万亿元,达119,898.00亿元。如今2009年末预计将超过60万亿(2009年11月M2已达594,600.00亿元)。这就是货币总量扩张的速度。虽然用经济学的理论至少能找到一万条导致货币扩张迅速的理由,但毋庸置疑,手中的钱却是实实在在的在贬值,而且速度惊人。扣除其它因素不计,如何知道你手中的钱购买力到底降低了多少?用最简单的方式,计算人一生“衣食住行”四大因素中开支最大的部分——房产,就会发现,假使08年用2万元就可买到的1平方米,今年要用3万块,那就说明仅一年(可能还不够12个月),你手中的货币购买力实际就降低了50%(注意,这里是指扣除其它因素)。贯穿二者,并不是单一的房价上涨,而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导致货币本身也在飞速的贬值。当然这种对比方式用CPI的理论,是简直无法解释通的。1971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时,世界金价是35美元/盎司。而在38年后的今天,国际金价达到了1200美元/盎司。也就是说其间美元对黄金的实际购买力至少贬值了34倍。再比较上述M2的供应数据,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最不靠谱的还是手中的纸币。
从银行信贷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兴盛对商业银行业务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目前情况下,房地产贷款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优质业务。按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贷款占各大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的比例已高达45%以上。其中购房贷款又占所有个人贷款90%以上比例。若此,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或价格下跌会影响甚至拖累整个金融体系,将使大量的金融机构陷入灭顶之灾。
最新银行放贷政策,居民购首套房只需20%首付款;购2至3套房,一般30——40%首付款。若此,假使房价下跌40%,则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将大幅提高到使其无法承受(本身目前都存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情况)。因为届时大量的房主都将面临“负资产”风险,也就是说假设原本100万买的房子,自己付了20万首期款,其余80万向银行贷款后按月还款。而跌价后市场上同样的房子才卖五六十万,大量的房主就会选择断供给楼,停止向银行继续还款。这不是耸人听闻,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香港和日本等国都曾经大量发生过。连锁反应将导致届时房地产开发贷款也会因开发企业周转不灵、销售不畅、房屋跌价、开工不足等等因素难以回收,继而扩张到商业银行利润下降、不良资产大幅提升,最后波及各个领域。商业银行最终只能得到一大堆的房屋、土地、及在建工程,那银行的压力可就大了,就像08年的美国,大量的商业银行将会被因此而清盘破产。而且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信用缺失的国家,诚信基础非常薄弱,相应的应对措施也并不完善,若再牵扯到大面积的社会问题,最后又会不了了之。那可就是商业银行的灾难来临,最终再辐射波及到全社会,使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困境。
另外,近年活跃度很高的开发企业很多都是国有企业。甚至很多房产公司本身就是地方 *** 全资控股的开发企业。这就会牵扯银行信贷资金变相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敏感问题。因为土地拍卖收益本来就归地方 *** 所有。地方 *** 组建的房产公司向银行借贷拍地,使土地卖出更高的价格,而房产公司又以极低的自有资金比例向银行承贷支付所有土地价款。若此,假使形势一旦逆转,房地产行业陷入瘫痪,则这些 *** 背景的房产公司完全可以申请破产以保全自己。因为其本身就是有限公司,股东以有限出资承担有限责任。而银行的贷款又以缴纳土地出让金的形式变相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最终这些包袱还是要交给银行,继而转嫁到全社会来承担。
从需求的角度,刚性需求一直是支持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扣除现有城市人口对住房的改善需求和投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将提高和 *** 农村人口对自住房屋的需求和热情。所谓“居无定所、寝食难安”。尤其受根深蒂固的置业观念影响,加之社会财富的日渐庞大,房屋不但解决自住的需要,同时也会成为投资、积累、储蓄财富的重要工具。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计划研究组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2010年将达到45%左右,在未来30-40年内可能达到70%左右。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年均增长率0.95%。按此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镇人口将占60%左右;到2030年,将占70%左右。预计未来20年,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是1800万。预计未来十年全国需要新建住房面积至少80亿-110亿平方米,而近年实际每年仅仅为6亿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尤其对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而言,每年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留置对房屋需求的推动也是不可小觑的。以北京为例: 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633万;2008年达到1695万;2009年达到1755万人。年均增幅50万以上,都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这还不包括没有户籍登记的外来人口。按有人戏谑的算法:2008年,北京瞬间人口2100万(指有大型社会活动时的人口:如奥运),常住人口1695万。北京四环内总面积250平方公里,按照人均30平米,容积率3来算,即使四环内把天安门广场和公厕马路都盖房,最多也只能容纳2500万人口。所以,这就是需求的力量。而且,实实在在不容忽视的,并不是房地产商在忽悠人,而是很多大中城市真的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可供应了。决定“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有三点:就是地点、地点、还是地点”。虽然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形成密集核心的商业圈也就那么一点,无论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四通八达,也总不能人在国贸上班,而家要放在天津吧……?
从就业的角度,2009年,中国城镇失业人口突破5000万(隐性失业人数更多),农村突破2亿,高比例的失业率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而房地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劳动力安置、提高就业职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按有关统计,房地产每吸纳100人从业,即可间接带动200人就业。而且,其中80%-90%是农民工。这对于那些失去耕地,没有学历,没有专业的农村闲散劳动力来讲,恰恰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而这也是影响未来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安置不妥,后患无穷。2009年全国建筑行业吸纳农民工数量约为3000万人,由此推断带动其它行业就业人数至少达到6000万以上。这对全社会发展及稳定,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从资本的角度看待,理论上“房市”与股市是一个跷跷板效应,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出股市必然会推动房地产价格。而沉淀于房地产的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自然又会推动股价的上涨。但事实上,在实践领域,二者方向却往往一致,股市升了房价自然就会跟着上涨。股市一跌,房价随之跟着沉寂,这就是资本联动的效应。因为任何时候,那些资本市场的精英,凭借各种方式攫取到大量财富,往往会投资回报较稳定的房地产。尤其当牛市的中后期,大量的资本从股市里撤离,往往会选择一些优质房产以沉淀资本,房价自然随之上涨。原本观望的、尤其有自主需求的购房者,见房价上涨生怕错失机会,往往亦会跟风而动。投机商见机也会跟进投机。于是开发商趁势提价,业主捂盘不抛,几下里一汇合,房价自然就越涨越高。而股市一下跌,大量的资本相应被套,原本有购房需求的资产缩水,往往也只能望楼心叹、悔不当初。而手上持有大量现金的,原本准备购房者,看到股市下跌,股市回报更快更高,往往又会舍楼买股。依次类推,往复循环,楼市需求自然就会大大降低,直到下一波股市的盛境来临,资本重新寻求资产沉淀。当然,这里所提及的,沉淀资本的最佳选择,仍然是那些具有稀缺优势,核心区域不可复制,且变现能力极强的优质物业。例如市中心区域的大型自然景观、绿地、江景、中央公园等等,还要加上建筑本身优良的品质、细致完善的物业管理及周边成熟的配套设施。尤其在目前的中国,房地产业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的阶段之始,这样的物业更加稀缺。大多数购房者由于缺乏经验对比,本身也没有什么甄别能力,要求还仅仅停留在有间房睡觉的境地,并不懂得什么样的房屋才是自己最好选择,所以更多的开发商以次充优、粗制滥造,仅靠宣传和推广愚弄购房人。
稳定。尤其当资本市场活跃,大量资本寻求沉淀之时,自然价格也会涨的飞快,这也是财富的叠加效应。
但是房价涨到一定程度,当普通市民都难以承受之时,房地产市场也会形成两极分化。一般的二三线城市会停滞不前,即便涨也不会涨得太多,尤其那些穷困地区。因为单靠基本收入的增长是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而且,近几年的房价几乎已经透支了大多数市民改革开放30年来的所有积累。再依靠这些群体推动房价,短时间实在会有些吃力。但那些占据中国重要经济地位的城市,尤其北京、上海等地仍然会出现持续性的上涨。因为对这些城市,它面临的并非普通的购房群体,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注定将会吸引全球的金融资本。因为从 *** 的行政定位来看,这些城市的职能已经非常的清晰。北京,就是类似于华盛顿,一个专门发布行政政策的城市,一个以政治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核心。上海,六大交易所的布局无可否认将会使其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尤其当我国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完全放开后,按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肯定会成为继纽约、伦敦后,至少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纵览全世界的房价,这样的地区有那个城市平均房价会低于1万美金?这就是资本的效应,因为它会吸引全球的群体。实际,就像现在的北京、上海,当地人能买起房的已经很少很少。大部分的购房群体都是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因为无论经济景气与否?各地即便是再穷困的地区,每年都会有许多佼佼者胜出。这些人以种种方式赚到钱后,会优先选择在一些大城市安居、投资。他们希望儿女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希望家人生活得更舒适安康。就好像山西、内蒙的煤老板,他们赚到钱后的第一愿望基本都是首先离开这些地区。而这些城市由于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房地产市场也会更加活跃,投资回报也更趋稳定,加上变现较易,就会吸引大量的资本介入,从而推动房价持续的上涨,直到涨的令大家都开始害怕……。
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未来也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及货币供应的变化逐渐进入两级分化。那种随意拿点钱就可以做地产的时代将一去不返。房地产商将进入寡头经济。那些资本充足、实力雄厚、运营规范、手眼通天的大型机构将会逐渐垄断房地产市场。政策也会逐渐过渡和扶持这些大型企业。而那些小地产公司会被渐渐大浪淘沙。在越来越透明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监管;越来越昂贵的土地及建安成本;越来越紧的资金链迫使下,这些企业最终都会被迫转型。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在看好房价的同时,对投资写字楼则应慎之又慎。明白人都知道,由于近些年资产价格暴涨,房屋租金的回报率已经极为可怜,尤其写字楼由于供应面积太大,基本已是无利可图。除非自用。否则,仅靠对外出租,回报率实在已经太差。而且随着经济膨胀 *** 过去,仍会有进一步下调趋势。据中原地产的一篇研究报告:2009年三大城市写字楼市场租金继续下滑、空置率持续上升。北京、上海、广州甲级写字楼租金与2008年底相比分别下滑9.24%、16.96%、9.27%。准甲级写字楼租金分别下滑10.35%、11.00%、10.05%。这主要就是近年由于地方 *** 规划中的供应量实在太大,写字楼大面积超出需求所致。据去年第四季地价监测报告统计,很多城市已经出现商、住地价倒挂情况。但这并非就是房价已经与实体经济背离,而是因为写字楼供应面积无序增加所致。住房有刚性需求,但写字楼不能让全国人民都去开了公司。同时由于写字楼管理费用较高,空置期较长(除非长期租约,一般往往会有新旧租户间隔闲置),加上近年 *** 规划中的供应量实在太大,未来价格趋势会与住宅出现明显分化。
另外还需注意,目前我国对工商企业的注册,有关部门要求选址必须在专业商业领域。这就迫使中小企业一定要租用写字楼、商铺或厂房才能注册成立公司。不能利用自己家中或其它住宅公寓地址进行企业注册。这就无形会极大增加创业企业的开办负荷,尤其面对已经极重的企业税负。二者都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对那些新设的创业型中小企业。而按国外乃至香港的例子来看,工商企业注册只要合法合规、材料翔实,在哪里注册都无关紧要,这会极大推动自住就业、创业投资。未来失业率高企及经济回调等诸多问题都有可能迫使 *** 改变这一现策,即允许企业在自己家中注册办公,以减轻中小企业(尤其亏损企业)负担,提高就业。若此,则对写字楼市场将会带来致命打击。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其实很简单,200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500美金。2010年预测将突破4000美金。照此发展,当2020年人均GDP达到10000美金时,房价应该在什么合理的水位? [经验交流]上海房价全世界排名25位,预测2010年进入前十!(转载)据“全球不动产指导”网站2009年10月公布的数据:
伦敦房价目前世界最贵,市区最好地段高档公寓房一般高达2万-3.6万美元/平方米,也就是20万人民币左右/平方米。较差一点地段也要1.4万-1.9万美元/平方米;纽约、莫斯科紧随其后,纽约上曼哈顿地区房价平均在1.3万-2.2万美元/平方米,下曼哈顿地区的房价在1.2万-2万美元/平方米之间,均价在1.6万美元/平方米左右;买房,购房,装修论坛,房莫斯科每平方在1-2万美元之间,均价1.5万美元/平方米,仅比纽约略低;巴黎第四,均价1.38万美元;香港第五,均价12600美元;东京第六,均价11870美元; 新浪乐居新加坡第七,均价11800美元;印度的孟买, 第八,均价10222美元。其余,巴塞罗那、日内瓦等分列第九、第十,平均房价都超过8000美元/平方米……。
而我国上海均价仅为3318美元/平方米,排世界第25位。北京均价2282美元/平方米,排第31名。这都是经过金融海啸洗礼后的房价,
在全球资本联动的大趋势下,也是北京和上海的未来。浪乐居2009年北京、上海人均GDP首度超过10000美金,而纽约和伦敦在2007年人均GDP已达 61000 美元和 65138 欧元,试想当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突破3万美元的时候,这些城市的房价又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其实保险资金对房地产的开放以及中国人寿58亿入股远洋地产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其间的一切……。其实,种种迹象显示,如不断走高的地价、隐性的实际通胀、险资对房地产的开放、大量的货币供应以及持续的收入增长等等,房价正处于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主升浪当中,即便中途出现回落也最多仅仅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已,而且幅度会极为有限。每一次调控的低点,实际都是一次介入的良机。投资房产和投资股票都是一个道理,只要你看准一个大的价格趋势,大可不必板着眼计较一时的得失。世界上任何资产价格的上涨、包括人的运气都是成波浪形式逐阶递增的。只要判断是一个大的上升趋势,你在中途每一点的买入都是完全正确的。而在那个价格峰顶远没有来临之前,不必要时时刻刻去在意或害怕触顶。因为假如真的灾难来临,作为经济社会的每一份子,多少都会受到一定影响。当经济的发展从需求型经济逐渐过渡到过剩型经济,大量的过剩资本在实业领域已经很难再找到适宜生存的沃土之时,资本就会自然的流向股市、楼市以期逐利。而随着这些资本的不断流入亦会不断的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令到实体经济的环境更为艰难。实体经济的艰难又会再度催促原本其间的资本流出,从而令到资产价格再度膨胀,以致到最后任谁也胆战心惊之时,就是灾难的来临的。这也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一个正常过程,无可厚非。任何国家的经济都必须经历一个由发展——积累——投资——泡沫——崩溃的完整过程。金融危机只是一个重新洗牌的开始。金融危机会摧垮原本投资领域的泡沫,令到资产价格重新回归。当资产价格回归到投资实业能产生利润的时候,经济自然又会慢慢的走向复苏。这也是任何国家包括中国未来所难以避免的。
但在此之前要尊重事实、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要顺应时势、顺策而行。否则任你喊哑喉咙、望穿秋水,房价该涨照涨、股市该升照升,一点好处都沾不到边。要听从某些伪经济学家的话,以为拿几个租售比的数据就可以看穿房价,那结果只会误人误己,殆误时机。就像股市,要都以分红收益来测算趋势,那还哪里有这个市场的存在?
从人类的心理角度而言,无论投资抑或自住,每个人在买房之前肯定都是希望房价下跌。而在买到房子之后肯定又是个个盼涨。即便遇到手头拮据,若非万不得已,只要有一点点办法,也是没有人愿意亏本销售,斩仓出局的。而且目前大多数的中国家庭购房,基本上都采用的“6+1战略”,即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及夫妻两人的收入总和买一套房。加上中国又是一个亲情观念较浓的国家,亲友间往往奉行“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还有与西方国家信贷消费的根本区别,中国人长期以往都养成储蓄消费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家中无米,夜半无眠”。这种优良的消费传统也与西方国家的购房者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当然,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毕竟消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所积累的社会财富,尤其2009年的井喷行情。所以市场出现一定调整周期甚至回落都是价格波动的正常因素。尤其股市一跌,房价跟着就会应声而落。但从长期角度而言,尤其北京、上海,房价一定会继续看涨。甚至,因了中国14亿的庞大人口,上述地区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房价最贵的城市。大家不要总是用美国城郊的房价来对比北京、上海,这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这样比较,中国边远地区房价岂非更是便宜?每平方只需三四千块人民币而已。应该用北京、去比较纽约,用浦东去比较曼哈顿地区,这样才能构成一定的可比性,也是未来一个早晚的问题。
从古至今,无论国内国外,任何社会,“居者有其屋”都不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理想主义境界,一个美丽的梦幻而已。大家万万不可过于当真。房价的上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所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然历程。万不可一看房价涨就要紧着遏制,股市一升就要着急调控。物业税的推出最多只会增加购房者的负担,对于房价的长期上涨根本就构不成什么有力影响(只会对心理预期产生影响)。“羊毛出在羊身上”,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之前出台的种种税费在二手房转让市场最终还不都是让购房者扛了去?要让市场形成自己的规律。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市场按自己的方式去调节。其实大多数人赚的钱都是自己的辛苦血汗,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有所积累的。切切不可培育社会的仇富心理。中国的市场经济只有短短30年发展,和欧洲社会不同,两极分化还很严重。其中大部分有钱人都是历经万千磨难才有那么一小块栖息之地的,而且许多人身上还背着沉沉的银行债务。要维护市场的稳定,要凝聚市场的人气,要让市场遵循持续稳定的游戏规则去发展。要让每一个纳税人都应该有一片平等的天空。否则,市场信心一旦崩溃,对国人来讲不亚于面对一场金融危机。假如房价真的下跌40%,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将会全部崩溃。我们辛辛苦苦的30年积累也将顷刻烟消云散,那对于每个人而言恐怕日子会更不好过。
另外, *** 在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建立上,也应该搭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如: *** 公屋、商品房、廉租房等等。但切不可过度开发经济适用房。这本身就是一种欠缺公平的执政行为。尽管听上去冠冕堂皇,实际就好像在提倡早些年的“越穷越光荣”。且不说这些群体低价买到经适房后的种种弊端。仅对那些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经适房条件的中低收入阶层而言(俗称“夹心层”),就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因为对“看似真正的穷人”似乎总有天降的馅饼。但对于那些正辛勤奔波在努力之途,看似不穷、其实又穷的“夹心阶层”而言,
又岂非不是一种巨大的悲哀? *** 应该大力发展廉租房来解决这个问题,即房屋产权归 *** 所有,不能进行上市买卖。贫困符合一定条件可低租借居。条件改善,即刻搬离。否则似目前有些人开着小轿车住着经适房这般,经适房非但未起到原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社会诟病的中心及某些群体寻租的沃土。
其实,要想让房价下跌,只有一个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整个中国经济自然调整、休养生息。 *** 不再追求单纯的“GDP”,官员们不再以虚增为业绩。主动放缓上涨步伐,刻意解决经济隐患。只有执政者从思想意识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可能才是制止房价上涨的一个根本因素。但以目前的环境而言,要做到这点,似乎也是很难很难…,中国经济正似一列高速运动的疾行列车,乍一停顿,问题更多。尤其GDP,每下跌一个点,将意味着800万人会直接失业。同时 *** 负债、财政赤字、金融秩序、社会稳定等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一点也没有夸张之嫌。最后,请让我们记下2009年底这些主要城市房价,五年后再看,请拭目以待!
(全文完) 2010年1月7日
据:北京市统计局发数据显示,2009第四季度北京四环路以内商品住宅期房销售均价每平方米为25907元。四环至五环路每平方米为16352元。五环至六环路每平方米为11361元。六环路以外每平方米为9855元。据上海市规土局数据显示:2009年商品住宅的均价15467元/平方米左右。据广州市房管局数据显示:2009年广州全市十区一手住宅成交均价9346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