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传统文化的学习,似乎有一个共同特点:如果没有扎实的幼功,甭说有所小成了,就是入门都是比较难的事情。琴棋书画如此,诗词歌赋也是如此,从事这类行业,天赋和悟性最为关键,坚持和努力倒在其次,所以出名都要趁早,大器晚成者实属少见。
作为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之一的中医药,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能在年轻时就对中医药基础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对重要的经典条文能了然于心,那么想在中医上能够有所成就的话上就非常难了。而如果人过中年之后才开始接触中医,学习的精力和体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再无有名师的指导和充足的医学实践,不但容易枉费时日,学无所成,还容易误入歧途,害人害己。
以上种种,就是自学中医者多会遇到的困恼。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总有一些非凡之人能够打破常规并做出非凡的事业,也激励并启迪着后来者对学习方法和思路有新的审视和思考。
历史上的中医走上中医中路,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仕途不进转而弃儒从医,二是家传。即便医学世家出身,半学文半学医者亦常见。所以仕途不进而弃儒从医的比例也是很大的,并且多数名医都有这样的经历,也可能是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吧。
不过,多数弃儒从医的医学名家均是在青壮年转型的,而下面列举的这五位,是在过了而立之年才开始走上学医之路的,并终有大成的五位名医。
一、朱丹溪,44岁才开始走上正确的学医之路。
金元四大家、十大名医、滋阴派的创始人,一旦提到中医,朱丹溪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名字。而朱丹溪的学习之路,非常的特殊,而立之年才开始接触医学,到了44岁才走上了正确的学医之路,入门如此之晚,却能取得集大成就,朱丹溪的学医之路值得后人好好探讨。
朱丹溪的从医之路在其所著的《格致余论》序中表述得很清楚:
震昌三十岁时,因母之患脾疼,众工束手,由是有志于医。遂取《素问》读之,三年似有所得。又二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然犹虑学之未明,至四十岁复取而读之。顾以质钝,遂朝夕钻研,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又四年而得罗太无讳知悌者为之师,因见河间、戴人、东垣、海藏诸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
朱丹溪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丹溪为治母病在30岁时才开始自学《黄帝内经》,并据己所学治好了母亲的病。但之后伯、叔、弟、妻陆续患病去世,彼时的朱丹溪尚束手无策,之后在四十岁又重读《黄帝内经》,但医术无法更进一步。于是在四十四岁时拜罗知悌为师才终于走上了正确的学医之路,并终成一代宗师。
二、汪昂,30(余)岁弃儒攻医,笃志方书。
汪昂,安徽休宁人,字讱庵,晚年别号浒湾老人,生卒年:1615年-1699年
汪昂弃儒从医的原因比较特殊,他不是不能做官而行医,相反,他行医就是为了不做官。
汪昂生活在明清交际,少年便以古今文辞知名,后为一方辞学宗工,有《讱庵诗文集》若干卷行世。据《休宁县志》记载,以其文才,仕途进取,易如拾芥。
明亡之后,汪昂不愿出仕清廷,转而行医。这与同时代的喻嘉言落发为僧,傅青主出家为道颇为相似,都体现出了极高的民族气节和做人品格。
汪昂的医学成就非常大,其所著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黄元御,30岁才矢志于医。
黄元御,山东省昌邑县人,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卒年:1705年7月至1758年9月,享年53岁。
黄元御走上行医之路的原因也很特殊,其在30岁时(1734年)偶患眼疾,被庸医所治而使左目失明。清代科制,五官不正,均不仕禄。黄元御迫不得已,只能弃举子业,而专致于岐黄之术。
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自负古今天下无双,但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走上了从医之路。
黄元御
黄元御自负古今天下无双,这一点后代众多医家也极少有非议。其所著的《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不但文采斐然,而且深入浅出、别具一格,是学习经典中医的绝佳范本。
四、沈金鳌,40岁才专攻医学。
沈金鳌,字芊绿,晚年自号尊生老人,清代江苏无锡人,生卒年1717年至1776年。
早年专攻儒学,乾隆年间中举人。壮年博通经史,攻诗文,颇具文采。著有《芊绿堂文稿》《易经随笔》、《左传列国》、《楚辞笺》、《离骚读》等书,可见其不但涉猎广泛,而且相关成就还是很高的。
不过中举之后,沈金鳌进士却是屡考不中,于是四十岁后弃文从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妇科玉尺》等书都是对中医影响很大的经典著作。
五.恽铁樵,40岁弃文从医。
恽铁樵,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生卒年:1878年-1935年。
恽铁樵早年从事编译工作,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以翻译西洋小说而风靡一时。
1916年,年已14岁的长子殁于伤寒,次年第二、三子又病伤寒而夭折。恽铁樵虽粗通医道却爱莫能助,痛定思痛,深感求人不如求己,遂深入研究《伤寒论》,同时问业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先生。一年后第四子又病,百医莫效,自配麻黄汤挽子于危亡。
1920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正式挂牌行医,尤其擅长儿科。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署名“周逴”投到《小说月报》,恽铁樵对这篇小说倍加赏识,并将之发表在第四卷的第1号上,对文中佳妙之处密加圈点,并加按语向读者热情推荐。
鲁迅先生是弃医从文,而恽铁樵先生则是弃文从医,迥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却还有如此奇妙的交集,虽然是殊途,但都是从小爱发展为大爱,均称得上伟大。
以上是五位过了而立之年才开始学医的名家,除此之外,傅青主、喻嘉言似乎也在此列,但因为了解的相关材料不是很全面和确切,所以不敢断言。
如果走上了中医之路,并且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那就要有成为一个孤独的苦行僧的心理准备,就像以上的这几位名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