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阿顺音乐个人资料(阿顺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阿顺音乐个人资料(阿顺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阿顺音乐个人资料(阿顺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马塘的金芝堂和“落地唱书”

如果说“沿门卖唱”还是一种求乞手段,那么“落地唱书”(包括“沿门唱书”)则是一种新型的曲艺样式。两者在演唱的内容、曲调、形式及演唱人的职业化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我们的考察,真正创造并发展“落地唱书”的,应该是起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马塘村金芝堂为代表的一代艺人。据《刘金氏宗谱》记载,他们生于清道光末年到咸丰年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金芝堂的二哥金和忠(1849—1908),金水清(1855—1903),金传高(1855—?),金荣水的哥哥金水老(1859—1918),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升高乡下相传的相来鑫(又名相金堂,1858—1902)、相来炳(1868—1921)等人。 金芝堂,族系中讳永知,字和林。现在马塘村的许多老人还知道他是“庚申猴”,即生于清咸丰庚申年,属猴。据说他幼时聪敏,记性好,能随口编唱见闻。他小时学鞋匠手艺,学成后不久去杭、嘉、湖一带补鞋,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其时补鞋生意清淡,他常设摊于茶楼前,闲时便听唱书,与唱书艺人结为朋友。他见补鞋收入不及唱书,出于兴趣,遂改行从艺。他肯动脑,肯钻研,很快显出才华,名声大振。以后,金芝堂一直在杭、嘉、湖唱书,只偶尔回乡。未闻其有妻室子女,据传后来死在监安,安葬在“居市甚盛”的青山里镇。

金芝堂唱书的造诣较高,在同辈艺人中斐然居首。他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至少有四个方面。

其一,金芝堂编演了一大批深受人们喜爱的新书目。金芝堂记性极好,人们说他“无书不晓”,能够“三个月不唱回头书“。马塘村老人听他们父辈说,金芝堂回到马塘村背后拖一根长辫子,穿马褂子,拎着小箱子,像个唱书先生。他对乡亲们说:“只要借一本书(指宣卷、宝卷之类)来,限我三日,一句不少唱给你们听还。”

然而金芝堂不仅仅是“背书”,而且创造性地发挥,改书、编书。据他的徒弟们说,金芝堂开始时编的是“小书”,对一些民间说唱、生活故事他能“添上花子”。如人家唱《童养媳归娘家》,只能唱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想归归不成;但到金芝堂手里,又发生了童养媳妇回到娘家,其哥要杀鸡给她吃,遭到嫂嫂忌恨,童养媳妇被气回娘家等情节,故事更为曲折、细节更为生动。《蚕姑娘》初时情节很简单,蚕姑娘盼望今年蚕花好(丰收),到灵隐天竺去烧香;金芝堂又增加了爱人、哥哥等人物,情节丰富多了。连《王小二过年》这样简单的生活小故事,经金芝堂扩充细节后可唱四五夜。后来,随着唱书活动的发展,这样的小书远远不能适应演出的需要了。金芝堂这一代艺人又从宣卷等材料中吸收题材,创编了《双珠凤》、《玉连环》、《双金花》、《三仙炉》等长书,每一本可唱十夜以上。据说最长的《金龙鞭》可唱数十夜。到走台书开始后,金芝堂等艺人从其他曲艺中引进了数量可观的长篇书目,有的还作了加工提高,很吸引听众。

其二,金芝堂创造了新腔[呤嗄调],从根本上解决了唱书需要叙述腔体的大难题。这是“落地唱书”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它不但促使了“落地唱书”本身的完善、成熟,也为日后越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原先沿门卖唱时期的[四工合调]可以用来唱彩头话,但很难用来叙述故事情节。发展到“落地唱书”以后,这个矛盾更加突出。能否创造一种新的能叙述情节的调腔,是关系到“沿门卖唱”能否进入曲艺殿堂的大问题。金芝堂这一代艺人,为此作出了艰辛的探索。约在1889年左右,金芝堂首先采用“湖州三跳”中的[劝世调]为基础,糅合了[四工合调]的特点和唱法,创造了[呤嗄调],解决了没有叙述腔休难以唱长篇书的困难。这个新调很快在艺人中流传。艺人们又称之为[湖调]。

其三,金芝堂丰富了“落地唱书”的表演技巧,使“落地唱书”成为表演性很强的一种唱书,为过渡到戏曲形式作了较好的准备。“落地唱书”原为“文书”,艺人坐着表演。后来有的艺人站着表演,称为“武书”。金芝堂集文书、武书之长,不拘一格,表演时唱、白、表融为一体,坐、站、走有机结合。他还根据角色,用五色嗓音演唱,加上三跳板、惊堂木、扇子等道具,渲染气氛。在语言上则把一部分嵊县方言改成为嵊县官司话。金芝堂的表演给人一种新鲜感和立体感,赢得了许多听众,尤其是“短衫帮”(农民、船工)听众的喜爱。由于“落地唱书”表演能力的增强,原先杭帮唱书艺人的地盘很快为他们这些绍帮艺人所取代,出现了“听遍钱塘,不知金家一堂”的说法。

其四,金芝堂不但团结了同辈艺人,还带出了大批学徒,建立了一支职业化的“落地唱书”艺人队伍。据唱书艺人当年留下的回忆说,金芝堂非常注意团结同辈艺人,如与当时也颇有名气的相金堂等人,在技艺上互相竞争,但同时又互相交流。金芝堂在艺人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最主要的是他敢于为艺人们的利益义无反顾地进行斗争。如著名的“岳阳楼事件”,为保护绍帮艺人演出的正当权益,他主动出面争斗,结果蹲了大牢,是相金堂等艺人替他昭了雪。“落地唱书”艺人要在远离故土的杭、嘉、湖地区存身立业,拥有听众市场,没有一种群体力量的支持,实在是很难的。而要形成这种群体,没有一两个有威望的领头人物,也是不可能的,而金芝堂正是这样一个领头人。

金芝堂毫不保守地将自己的演唱技艺,传教给后人。据查,仅在马塘村,正式作过他弟子的就有金世根、金阿炳、金锡昭、张伯海、张瑞丰、赵海潮、郑兰根、马阿顺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有些名气,其中多数还是男小歌班时期的主要演员。 我们所以说金芝堂等一代艺人是“落地唱书”的创始人,还有一个佐证是:马塘村有一个表示唱书艺人师徒关系排行的“艺辈”,其顺序为:芝、羿、祥、窘。金芝堂为“芝”字辈,是第一代,与他同期的金水清的徒弟金荣水艺名为羿郭,是第二代“羿”字辈。

近据马塘村村民金启雨提供的名单,解放前从事过唱书及演过戏的马塘村人就有男八十人、女五人。其中最早的为清道光甲辰年(1844)所生。据金启雨说,这个数字是据如今尚健在的老人回忆而统计出来的。因无其他依据,这个数字不一定确切,但马塘村从事“落地唱书”人员之多,可见一斑。

金芝堂本人在唱书艺术上有什么特色,已很难查明。但从两个方面看,他似乎最擅长表演机智、诙谐、心地善良而行为滑稽一类人物。一是从他的拿手书《双珠凤》看。这个书目后来改编成为男子小歌班时期的主要剧目之一,马塘人则称此剧为“吃饭戏”,每逢营业不佳,就开出《双珠观》,保管叫座。除剧情曲折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有几个插科打诨的脚色,如倪卖婆、来富等,十分滑稽有趣,逗人喜爱。而这些人物和细节,早在金芝堂演唱时就已经有了。二是从他的徒弟看。他的徒弟中,最出色的是丑角,如马阿顺、张瑞丰等。马阿顺原姓金,马塘人,后其母改嫁到马家村,改姓马。至今村中老人还说起他学艺时一边读唱本一边车水,连田水灌满也不知道的趣事。后来,马阿顺成为男子小歌班时期著名的“梅朵阿顺班”的台柱,闯进上海后被列为男班“四大名丑”之榜首。张瑞丰其貌不扬,却很有能耐,他曾说他上台“不笑不要钞票”。他常在田头被人用轿子抬去演戏,初时人们多有詈言,等他演完无不惊服。 当然,“落地唱书”所以能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得以迅速发展,还因为当时正处在太平天国之后乱离初定,城市和农村市镇的商业急待繁荣的历史时期;同时他们活动的地区又正好处在民间文艺十分繁荣、曲艺听众面广人多的杭、嘉、湖一带。但是,如果没有以金芝堂为代表的这一代艺人创造性的开拓,“落地唱书”是不可能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艺,自然更没有条件发展成越剧的。为此,在研究越剧起源时,我们首先不能忘记这位鞋匠出身、一生为平民百姓演唱、并对“落地唱书”做了奠基工作的金芝堂。

金芝堂作为“落地唱书”艺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越剧发展史上应该有他的地位

[img]

越剧的剧团介绍

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浙江有专业越剧团76个,除 *** 、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80年代中期后,各地越剧团纷纷撤销,在浙江尚有28个。西安、 *** 、重庆、南昌等一些较有影响的剧团也相继撤销。有的则名存实亡,国营专业剧团仅存35个左右。 但民间职业剧团纷纷兴起,不胜统计。 越剧自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三方面:一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移植的有《二度梅》、《桂花亭》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三看御妹》等剧目,从鹦歌班(姚剧)移植的有《双落发》、《卖草囤》、《草庵相会》等剧目;三根据宣卷、唱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碧玉簪》、《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越剧前期主要活动于浙江城乡。自1917年进入上海的剧场后,演出的大多还是以上三类剧目。1920年以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新增许多剧目,如《方玉娘》、《七美图》、《天雨花》等,又从海派京剧中学来《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连台本戏和《红鬃烈马》等剧目,从申曲(沪剧)、新剧(文明戏)里学来《雷雨》、《啼笑因缘》等时装戏。

剧目样式上,小歌班上演的多数是整本大戏,有时在大戏前加演一出如《箍桶记》之类的生活小戏。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的首期演出中,有好几部戏还以连台本戏形式演出,如《龙凤锁》、《七美图》用1至3本、3个场次演出。其后,连台本戏成了绍兴文戏时期常用的演出剧目,最长的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汉光武复国走南阳》均有30本之多,可连演30个场次。演出剧目轮换频繁,通常是一本戏只演一场,所演的全是“路头戏”(后称“幕表戏”,即在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演员叙说剧情后由演员上台即兴表演)。部分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的成了某些著名艺人的拿手戏,内中有些场次有相对固定的唱词,并为同行所沿用而称为“肉子戏”。总之,那时既没有完整台词的剧本,亦无专职的编剧人员。

1938年,女子越剧在沪兴起,名伶姚水娟为吸引观众,除演出传统老戏外,首聘从事过文明戏的《大公报》记者樊篱编写新戏,如《花木兰》、《冯小青》、《范蠡与西施》等剧目。但这些新编剧目也无全部台词,只有部分重场戏有唱词和念白,其余仍需演员到台上即兴唱“路头戏”。

1938年12月8日—9日,姚水娟在天香戏院复演《花木兰》时,在报纸广告上登载“樊篱编剧”的字样。这是越剧专职编剧人员在报纸广告上署名的开始。

1942年,袁雪芬创始的“新越剧”吸收了业余话剧工作者参加,并组成“剧务部”,建立剧目编导制,使用完整的剧本。1942年12月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的《断肠人》,是于吟根据陆游写的《钗头凤》的故事改编的。这是袁雪芬改革越剧后第一部有完整的唱、念台词的戏。此后,凡参与越剧改革的剧团都是这样做的。1942年冬起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新越剧”时期,各越剧团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剧目,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不仅有反映古代风貌的古装戏,也有反映近代生活的清装戏和现代生活的时装戏,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蒙装戏、回装戏。在取材上不仅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也有根据外国戏剧和小说改编的。在品类上不仅有历史宫闱戏和家庭伦理剧,也有神话传说戏和社会言情剧等,如《香妃》、《祥林嫂》、《石达开》、《国破山河在》、《太平天国》、《沙漠王子》、《浪荡子》、《山河恋》等,均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祥林嫂》更是被评论界称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越剧自解放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剧目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有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盘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情探》、《追鱼》、《打金枝》;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根据历史资料新编或改编的历史剧《屈原》、《则天皇帝》和根据外国戏剧改编的《春香传》等。

在浙江由于较早实行男女合演并侧重演现代戏,出现了一批优秀现代剧、近代剧,如《五姑娘》、《争儿记》、《山花烂熳》、《斗诗亭》、《杨立贝》、《血泪荡》、《 *** 江畔》等。古装戏的创作、整理改编也为数不少,如《胭脂》、《泪洒相思地》、《灰阑记》、《庵堂认母》等。根据外国文艺改编的有《沈清传》。还移植改编了一批来自兄弟剧种与话剧的优秀剧目。

其他省市如南京的《柳毅传书》、《南冠草》,武汉的《毛子佩闯宫》,天津的《云中落绣鞋》、《文成公主》,西安的《红梅阁》、《状元打更》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剧目创作上有所开拓和创新,突破了戏曲不能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上海越剧院、南京市越剧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创作了具有探索性的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报童之歌》、《鲁迅在广州》等剧目,塑造了 *** 、周恩来、鲁迅等领袖和伟人的舞台人物形象。

20世纪80、90年代,从中央到各省市,都频繁举行戏剧节、艺术节、调演、会演等戏剧活动,如浙江确立一年一次的创作年会,两年一次的戏剧节。在这些活动中设立了剧本创作奖以鼓励创作,同时一些编剧为振兴越剧辛勤耕耘,因而这时期新编剧目空前增加。如在浙江,古装戏有《五女拜寿》、《汉宫怨》、《唐伯虎落第》、《金殿拒婚》、《红丝错》、《西施断缆》、《梨花情》等;近代、现代戏有《小刀会》、《强者之歌》、《复婚记》、《巧凤》、《金凤与银燕》等。在上海有《汉文皇后》、《光绪皇帝》、《血染深宫》等历史剧;南京有古装剧《莫愁女》等。1997年始温州市“南戏新编系列工程”成效显著,《荆钗记》、《洗马桥》等一批名剧推向了社会。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还不断创作摄制了《秋瑾》、《天之骄女》、《汉武之恋》、《大义夫人》、《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越剧电视剧。

解放后改编、新编的剧目,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为中国戏曲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越剧自1906年诞生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上演剧目有6千余个,虽其中夹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剧目仍非常可观。现选编其中流传下来和新创作的部分代表性的剧目360余出。 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剧卷》。 (小歌班)四大名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费翠棠 (小歌班)四大名生王永春、张云标、张志帆、支维永 (小歌班)四大小丑马阿顺、张瑞丰、金瑞苗、谢紫云 (小歌班)四大老生马潮水、娄天红、童正初、金晓邦 (早期女子越剧)三花一娟一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 (早期女子越剧)四大名生屠杏花(文学小生)、李艳芳、竺素娥、魏素云 (早期女子越剧)越中三绝李艳芳、赵瑞花、姚月明 (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后 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 (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帝竺素娥(活武松、越剧盖叫天) 、尹桂芳 、徐玉兰 越剧十姐妹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四大老生张桂凤、徐天红、商芳臣、吴小楼浙江越剧五大小生(浙江五大小生)陈佩卿(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花、陈书君(越剧第一官生)、尉少秋、王少楼(浙南小范瑞娟) 浙江越剧新十姐妹(1998年评选)陈艺、俞文娟、陈晓红、黄美菊、杨慧月、舒锦霞、王杭娟、陈雪萍、朱晓平、赵海英 台湾地区的越剧皇后与越剧皇帝吴燕丽与朱凤卿 新越剧十姐妹(越女争锋金奖) 张琳、吴群、杨婷娜、李霄雯、王清、盛舒扬、李璐彦、陈丽宇、章益清、董鉴鸿注:以上各称谓为不同时期戏迷及报刊对演员的称呼,彼此之间并无联系。

包括越剧流派创始人在内,全国各地的越剧名人据《中国越剧大典》记载,有708位之多。正是他们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剧有了今天的地位与成就。

具体名单请进入词条《中国越剧大典》查阅《名人卷》。

歌曲什么的花朵

袁泉 孤独的花朵

歌曲:孤独的花朵

歌手:袁泉

作词:姚谦

有时候

人群越喧哗

因此每个人

孤单越是放大

城市里

像拥挤海洋

人越多

寂寞越开花

每朵孤独的花

说私秘密的话

但谁都不愿意

先去倾听对方

每朵孤独的花

距离另一朵花

虽如此的靠近

却感觉隔天涯

啊~

有时候

说出心里话

又害怕

得不到人回答

博客里

谁自说自话

连接上

虚构的神话

每朵孤独的花

说私密的话

但谁都不愿意

先去倾听对方

每朵孤独的花

距离另一朵花

虽如此的靠近

却感觉隔天涯

啊~~

;lm=-1tn=baidump3ct=134217728

更多阿顺音乐个人资料(阿顺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