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 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39各邦国成立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此后普鲁士越发成为德意志统一的主导力量。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收回北方被丹麦占领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普鲁士又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发动普法战争,德国南部多个邦脱离法国统治,1871年普法战争后,南德地区与联邦合并,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德意志帝国成立。
在历史上的德意志诸邦国只有普鲁士断断续续的维持着一支海军,在拿破仑战争后,普鲁士基于种种原因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但基本都是武装商船,到1848年为止,普鲁士海军只有唯一的一艘军舰亚马逊号。
亚马逊号
为了在战时保卫其北部和波罗的海海岸,德国先前建造一系列小型铁甲舰,其中包括岸防舰和装甲巡防舰。而随着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德意志帝国海军开始适合大国的海军扩张计划。海军立即推动建造4艘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之后不久又建造5艘德皇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在 1889到1902年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共建造了20艘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干舷具有明显的相内倾斜的特征,这是设计参考了法国海军战列舰的样式的结果。装甲采用了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新型装甲,防御能力显著提高。与其他海军强国普遍采用12英寸级别口径的火炮相比,德国采用280毫米口径火炮的口径要小一些。这源自于当时德国海军预想的交战环境,早年横跨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限制了德国战舰的排水量;而且北海气候视野长年不佳,波罗的海范围狭小,在这种水域的交战距离比较近,火炮射速相对口径与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服役时间:1893-1919
舰长:115.7米
舰宽:19.5米
排水量:10012吨
航速:16节
续航:4500海里/10节
武器:3座280毫米口径双联装主炮(舰体前后部首尾主炮为40倍口径,舰体中部主炮为35倍口径),6门105毫米口径单装炮,8门88毫米单装炮;12座37毫米机关炮;6具450毫米水上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处400毫米;甲板60毫米;主炮炮塔50毫米(前侧12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
服役:大选帝侯号、勃兰登堡号、威森堡号、伍尔斯号。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是一种全装速射炮的战舰,和以往的德国战舰不同,该舰将主炮减少到4门,而且口径锐减至240mm,不过请注意,240mm舰炮是当时能够制造出的最大口径速射炮,这是大东沟海战对德国海军的影响。。选择240mm火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海的气象条件恶劣,观瞄距离有限,炮战距离不会很远,它采用的150mm大口径速射炮射速与阿姆斯特朗6英寸炮几乎相当,这样一来中等威力的105mm副炮自然就被取消,而灵活快捷的88mm火炮则保留下来,和150mm火炮一起构成了该级战舰的副炮体系,这也成了第二帝国主力舰的标准武器配置。
在装甲防护方面,该级战列舰削减了水线装甲带的厚度转而扩大了防御区,而且使用了克虏伯钢装甲,防御力反而比勃兰登堡级提高,其主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比勃兰登堡级提高了一倍还多,不过该级舰的防护能力还是因为一个小的设计缺限打了折扣——部分88mm火炮位置较低,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在泊锚状态下随时对快速逼迫的鱼雷艇实施平射,这也是甲午战争的经验,但这样一来舷侧装甲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使得防御性能打了折扣。
服役时间:1896-1921
舰长:125.36米
舰宽:20.39米
排水量:11100吨
航速:17.5节
续航:3100km/9节
武器:2座双连装40倍径240mm/L40主炮,14座单连装40倍径150mm副炮,12门88mm/L35副炮(射速15发/分钟),鱼雷发射管:5座450mm水下鱼雷管
装甲:主装甲带228mm-300mm,甲板50mm-76mm,炮塔250mm,指挥塔254mm
服役:恺撒.腓特烈三世号、恺撒.威廉二世号、恺撒.威廉大帝号、恺撒.卡尔大帝号和恺撒.巴巴罗萨号
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
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是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的扩大改进版本,舰型由艏楼型改为甲板型。由于维克斯渗碳钢装甲的发明,使得舰用装甲的硬度和刚度都大大提高,世界各国主要战列舰的装甲厚度都下降了,维切尔斯巴赫级的装甲厚度也进一步减少,作为前一级战列舰的加强型,它的装甲防御区域扩大了不少,同时取消了中层甲板的速射炮,船舷上的副炮开口被取消,船体结构得到加强,更多的武器被移至上甲板以上的区域,射界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为降低重心,副炮甲板的位置降低了一层,这个时期各国主力舰的副炮都存在安装位置过低的弊病,事实证明,在恶劣的海况下它们根本无法射击。
服役时间:1896-1921
舰长:126.80米
舰宽:20.79米
排水量:11770吨
航速:17节
续航:5850km/10节
武器:2座双连装40倍径240mm/L40主炮,18座单连装150mm/L40副炮,12门88mm/L30副炮
装甲:主装甲带225mm,甲板50mm-127mm,炮塔225mm,指挥塔254mm
服役:维切尔斯巴赫号、施瓦本号、维丁号、梅克伦堡号和扎林根号
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是20世纪初德国在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的基础上放大改良版的一型战列舰。该级舰可以看做是维切尔斯巴赫级的放大改良版,沿袭了平甲板设计,干舷高度增加,前后主炮的炮塔座圈均高出水线7米,在恶劣的海况下也能正常发挥火力。
主炮采用了新式的280mm L/40炮,射速与240mm炮相差无几,但是威力大为增强,但单发损毁伤力仁不如同期英国的12寸舰炮。同时该级舰取消了前面两级战列舰中容易受到主炮炮口激波影响的艏艉4门副炮,剩下的14门全部装于舷侧,其火力布置和英国战列舰相似,该级战列舰仍旧在上甲板上布置了4座副炮,两舷的舯部各有2座,射界非常开阔。其副炮使用的是新型170mm速射炮,这种新式火炮的炮座直径增大了不少,所以看上去很像二级主炮的炮塔。这些炮打不大尺寸较大,在外观上也和以往的德国战列舰不同,倒是和当时英国的爱德华七世级和美国的康涅狄格级有些雷同。
服役时间:1904-1916
舰长:127.7米
舰宽:22.2米
排水量:13208吨
航速:18节
续航:6500海里/10节
武器:主炮为两座双联装283mm L/40炮,14门170mm L/40炮,4门88mm L/45炮,4具500mm水上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225mm,甲板50mm-127mm,炮塔225mm,指挥塔254mm。
服役:布伦瑞克号、阿尔萨斯号、黑森号、洛林号和普鲁士号
布伦瑞克级战列舰
德意志级战列舰:
该级战列舰的副炮取消了炮塔安装的形式,全部采用炮廓安装,拉大了炮位之间的距离,以降低连带毁伤的概率。由于副炮采用炮廓安装的形方式,重量较轻,节省下来的排水量用来抵偿装甲重量的增加。这也是德国军舰中重视防御的一个代表。这级新战舰于1902年设计定型,命名为"德意志"级,计划建造5艘。1903年,首艘"德意志"号开始建造不久,德国人获悉英国和列强海军正在不断提高火炮的威力,所以从第二艘开始,把水线装甲带的厚度从225毫米增加到240毫米,而主炮塔正面的厚度也从 250毫米增加到280毫米--德国海军对战舰防御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服役时间:1906-1945
舰长:127.4米
舰宽:21.94米
排水量:13191吨
航速:18节
续航:4800海里/12节
武器:2座双连装280毫米主炮,14座单连装170毫米副炮,18座单连装88毫米炮,4座37毫米机关炮
装甲:水线部:240毫米(德意志号为225毫米),甲板:67毫米,主炮塔:50-280毫米,司令塔:300毫米
服役:德意志号、波美拉尼亚号、汉诺威号、西里西亚号、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
"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还曾在1939年9月1日炮击了但泽港的波兰军用设施,打响了二战的第一枪。
德意志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
1906年,英国海军装备了“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全新设计的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打破了英、德军舰之间造舰竞争的微妙平衡,加剧了英、德之间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德国对“无畏”号出现的回应就是建造了拿骚(Nassau)级战列舰。
拿骚级战列舰充分体现了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和日耳曼民族的一贯谨慎。首先是其出色的防护性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性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性十分优秀。如拿骚级的各个部门、机械和枪炮,在10多年运转中都始终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没有发生过因操作原因导致的重大故障。而作为老舰,拿骚级跟随装备蒸汽轮机的新战列舰一同参加日德兰海战,在锅炉和蒸汽机连续高速运转5天之后,竟连最普通的机械故障都没有发生,这与一战之前不断发生锅炉故障、蒸汽泄露和装甲板脱落等事故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鲜明对比。
服役时间:1907-1922
舰长:146.1米
舰宽:26.8米
排水量:18873吨
航速:20节
续航:9400海里/10节;2800海里/19节
武器:12门280mm/45倍径克虏伯SK L/45主炮,6座双联炮塔;12门150mm/45倍径副炮,舷侧单装;16门单装88mm/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6座450mm鱼雷发射管(水下安装,舰体前后各一门,A炮塔和D炮塔两侧各一门)
装甲:主装甲带30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25-30毫米;炮塔90-280毫米;指挥塔300毫米。
服役:拿骚号、威斯特法仑号、莱茵兰号、波森号。
拿骚级战列舰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一直将此类战舰称为重型巡洋舰。
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以巡洋舰为作战对象有所不同,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一开始就确定了与对方同级别战舰相抗衡的作战目的,因此,该舰追求火力与防护力的平衡。主炮口径283毫米虽然小于英国同类战舰的12英寸(305毫米)口径主炮,但其装甲重量在整体排水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英国同类的战列巡洋舰。其火炮配置和布局上与英国不倦级战列巡洋舰很相似。舰体舯部主炮炮塔呈阶梯状布置在烟囱的两侧。舰体两舷装备较大口径副炮。该舰是德国海军第一次在大型主力战舰上安装蒸汽轮机组作为动力。
在日德兰大海战中,该舰属战列巡洋舰分队,受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战役中击沉不倦号战列巡洋舰。
服役时间:1910-1919
舰长:171.6米
舰宽:26.6米
排水量:19,370吨
航速:最大24.8节,改装之后达27.4节
续航:14节/4,400海里,18节/3,520海里
武器:主炮:8门 283mm /45倍径舰炮(四座双联装炮塔);副炮:10门 150毫米/45倍径舰炮(单装炮塔);速射炮/防空炮:12门120mm速射炮,4门 88毫米/45倍径速射炮 (改装后)炮廓单装;鱼雷发射管: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装甲带50-250mm,甲板50mm,水密舱隔板150mm,炮塔230-80mm,指挥塔250mm
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
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1908年为应付与英国的造舰竞赛,德国海军觉得拿骚级战列舰装载的280毫米口径主炮威力不足,决定建造赫尔戈兰级并安装305毫米50倍口径的主炮,威力优于英国海军同类火炮。主炮布局沿用拿骚级战列舰的形式。舰体加大了长宽比以克服拿骚级因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航行时的风浪使横摇幅度过大的缺陷。该级舰设置双重纵通隔壁,水下防御较强。该级舰未采用新型的蒸汽轮机,象拿骚级战列舰一样,仍然采用了往复式蒸汽机。赫尔戈兰级是德国海军中唯一的拥有三座烟囱的无畏舰。
服役时间:1911-1923
舰长:167.20米
舰宽:28.5米
排水量:22,808吨
航速:21节
续航:5500海里/10节;2700海里/20节
武器:12门305mm/50倍径主炮,6座双联炮塔;14门150mm/45倍径副炮,舷侧单装;14门单装88mm/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6座50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30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25-30毫米;首尾横向装甲300毫米;炮塔100-300毫米;指挥塔300毫米。
服役:赫尔戈兰号、东弗里斯兰号、图林根号、奥尔登堡号
赫尔戈兰级战列舰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于1908年底开工,在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设计基础上加以改进,进一步增强防护力和火力水平。舰体艏楼延长至艉部,艉部增加一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局,采用50倍口径280毫米主炮,威力接近英制12英寸口径主炮且重量较轻,主炮在数量和威力方面,足以抵消与英国早期战列巡洋舰主炮之间口径的差异,可以对英国同类战列巡洋舰脆弱的防御装甲造成致命的威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在日德兰海战中,毛奇号隶属希佩尔战列巡洋舰分队,在旗舰吕佐号遭到重创后曾担当过希佩尔的旗舰。
服役时间:1911-1919
舰长:186.6米
舰宽:29.4米
排水量:22,979吨
航速:25.5节
续航:14节/4120海里
武器:10门280mm(11.1英寸)/50倍径主炮 五座双联炮塔;12门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副炮 炮座单装;12门88毫米(3.5英寸)/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 炮廓单装;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水线装甲带100-270mm,甲板25-65mm,水密舱隔板150mm,炮塔250-100mm,指挥塔350mm。
服役:毛奇号、戈本号
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凯撒级战列舰:
凯撒级战列舰是德国继赫尔戈兰级之后全新设计的新一代战列舰,是德国海军首次使用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战列舰。凯撒级舰体舯部两座主炮塔呈两舷阶梯状对角布局,主炮反向射界夹角高于同类布局的英国战列舰,艉部两座主炮塔呈背负式布置。凯撒级的防护设计继承了德国战列舰侧重防御的传统,改进火力与动力系统设计节约的重量用于加强防护,防护性能较以往德国的战列舰有较明显的提高。曾尝试安装柴油机动力系统(最终放弃)。“腓特烈大帝”号是特别追加建造,作为德国公海舰队旗舰。
服役时间:1912-1919
舰长:172.40米
舰宽:29米
排水量:22,808吨
航速:21节
续航:7900海里/12节,2400海里/21节
武器:10门305mm/50倍径主炮,5座双联炮塔;14门150mm/45倍径副炮,舷侧单装;12门单装88mm/45倍径防鱼雷艇/防空炮;5座50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350毫米,水平甲板110毫米;炮塔:300毫米(正面)-100毫米(顶部);侧舷:350毫米(主装甲带)-180毫米(舰艏侧舷)-150毫米(舰尾侧舷);指挥塔:350毫米。
服役:凯撒号、腓特烈大帝号、凯瑟林号、阿尔伯特国王号、路易特波尔德摄政王号
凯撒级战列舰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塞德利茨号是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的改进型。塞德利茨号舰体比毛奇级加长,加强舰体强度,在装甲和水密防护上做了一些大的改进,舰艏干舷提高,改善适航性能,侧舷水线防御装甲厚度接近吨位相近的战列舰。从单舰质量上超越同期英国的战列巡洋舰。该舰安装了经过验证性能良好的280毫米50口倍径炮,但是其英国对手——狮级战列巡洋舰已经安装了343毫米口径的主炮。
服役时间:1913-1919
舰长:200.6米
舰宽:28.5米
排水量:24,988吨
航速:26.5节
续航:14节/4200海里
武器:10门280mm/50倍径主炮,五座双联炮塔;12门150毫米/45倍径副炮,炮座单装;12门88毫米/45倍径防空炮,单装;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3.9-11.8英寸,甲板1-2.5英寸,水密舱隔板5.9英寸,炮塔9.8-3.9英寸,指挥塔13.8英寸
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
国王级战列舰:
在英国超级无畏舰陆续开工的 *** 下,德国于1911年也开工建造新一型国王级战列舰。
该级舰还在设计之初,德国海军内部便存在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到底是提高舰炮的口径还是数量,或是改变炮塔的位置,以及是否将柴油发动机安装到中轴上来改善动力性能。但任何一种改进都必须慎重考虑成本问题。德国海军部的首脑则希望能拿到使用新型MAN柴油发动机的测试结果再做决定,并反对照搬凯撒级,坚持认为将主炮布置在中心线上是最合理的选择。
提尔皮茨希望将舰炮口径问题推迟到1912年后再决定。他还反对主炮沿中心线布置,并提出了多种理由,比如会导致建造延期,阶梯状上下布置的主炮不能在另一门正上方射击等。他进一步指出因为成本和重量制约,提高口径会付出减少炮管数量的代价。直至1912年5月底,中心线炮塔布置问题也未达成共识。
最终,国王级的所有主炮塔都布置在了中心线上,并未安装柴油发动机。尽管因为成本控制有些改进措施并未采用,但国王级战列舰仍可谓是最成功且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价值的一级德国战列舰。
服役时间:1914-1919
舰长:175.40米
舰宽:29.5米
排水量:23581吨
航速:21节
续航:8000海里/12节,2400海里/21节
武器:10门305mm/50倍径主炮,5座双联炮塔;14门150mm/45倍径副炮;10门单装88mm炮;5座500mm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350毫米,炮塔30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30毫米
服役:国王号、大选帝候号、边境总督号、威廉王储号
国王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1909年,英国海军确定了新的战列舰主炮技术指标,开始设计343毫米/45倍径火炮,身管重达76吨,穿甲弹重635千克初速为757米/秒。德国由于缺乏大口径火炮的研制经验,同期完工的“赫尔戈兰”、“国王”号战列舰和“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等只能安装305毫米主炮,在火力上明显出于下风。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建造T号和“瓦尔特”号替代舰、实为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拨款。德国海军部按惯例招标,最终腓特烈大帝造船厂、伏尔锵船厂和霍瓦尔德船厂竞标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虏伯和德国 *** 投资的大型造船厂克虏伯·德意志船厂在基尔竣工,并很快取得1艘巴伐利亚级舰的建造合同。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装备了8门380毫米主炮,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舰队各级别军舰的主炮口径总是小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同级舰艇的情况,同时战舰采用蒸汽轮机动力装置,使战舰的航速达到21节,装甲防护采用了传统的穹甲式装甲舱布局,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
服役时间:1916-1919
舰长:180.3米
舰宽:30米
排水量:28506吨
航速:22节
续航:5000海里/12节
武器:四座双联装380毫米/45倍径主炮,四座双联装炮塔;16门单装150毫米副炮,10门单装88毫米炮,五座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350毫米;炮塔(正面)350毫米;指挥塔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厚30-40毫米。
服役:巴伐利亚号、巴登号、萨克森号(未完工)、符腾堡号(未完工)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德弗林格尔级是德国海军全新设计的战列巡洋舰,1911年批准建造预算两艘,1912年至1913年间开工建造。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舰艏具有明显的舷弧。德国海军首次在战列巡洋舰上采用305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全部沿舰体甲板中线布置,较以往德国战列巡洋舰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舰体艏艉各布置两座,主炮拥有良好的射界。动力系统采用油煤混合燃烧型的锅炉。该级舰增加装甲厚度,防护区域扩大,水密隔舱数量增加,舯部水密舱采用双重纵向隔板。该级舰整体防护接近早期无畏舰的水平,展示了德国造船工业的高超技术水平。
服役时间:1914-1919
舰长:210.4米
舰宽:29米
排水量:26600吨
航速:德弗林格尔号/吕佐夫号26.5节; 兴登堡号26.6节
续航:德弗林格尔号/吕佐夫号为5600海里/14节; 兴登堡号为6200海里/14节
武器:8门305mm(12英寸)/50倍口径主炮 四座双联炮塔;12门150毫米(5.9英寸)/45倍口径副炮 炮座单装(兴登堡号为14门);12门88毫米(3.5英寸)/45倍口径防鱼雷艇/防空炮 炮廓单装(1916年后拆除,德弗林格尔号保留2门,兴登堡号保留4门);4座50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3.9-11.8英寸,甲板1-2.5英寸,水密舱隔板9.8英寸,炮塔10.6-4.3英寸,指挥塔13.8英寸
服役:德弗林格尔号、吕佐夫号、兴登堡号
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在德皇对11英寸海军炮的偏好被传播出去之后,德国海军意识到皇帝的这种爱好,在德国军舰面对火炮口径大得多的敌舰时候,成了一种致命的因素。出于这种考虑,德国海军舰船设计局(K-RMA)在德弗林格尔级的基础上放大舰体,并且换装了全新的350毫米(13.8英寸)口径主炮。它的竞争对手是英国的狮级和虎级战列巡洋舰。尽管比其英国对手要重,但是其航速还是能达到28节之快。为了补偿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带来的重心上移,其副炮下移了一层甲板。
该级舰全部未完工。马肯森号和斯佩伯爵号在1917年下水,因为战争的影响,材料和工人的短缺,舾装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但是协约国并不知道这一点,在战后的德国战舰引渡名单上,马肯森号的大名赫然列在其上。作为补偿,德国不得不将其舰队旗舰巴登号引渡给英国,替代马肯森号的位置——巴登号和德国海军其他军舰一样,在1919年的彩虹行动中自沉。为了腾出船台,腓特烈亲王号在1920年下水,不久就开始了解体工作。
服役时间:1917下水
舰长:223米
舰宽:30.4米
排水量:31000吨
航速: 28节
续航:14节8000海里
武器:主炮:8门 350mm (13.8英寸)/45倍径炮 四座双联炮塔;副炮:14门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径炮 炮座单装;防鱼雷艇/防空炮:8门 88毫米(3.5英寸)/45倍径炮 炮廓单装
鱼雷发射管:5门60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
服役:马肯森号(未完工)、施佩伯爵号(未完工)、腓特烈亲王号(未完工)、俾斯麦侯爵号(未完工)
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1907年2月起德国“本土舰队”(Heimatflotte)改名“公海舰队”。“公海舰队”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计划将其建设为一支足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海上霸权的武力。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舰队的拥护者,将其视作德国取得海外殖民地、晋升为全球强权的工具。提尔皮茨建军的核心思想为“风险理论”,德军若将强大的战斗舰队集结于北海将可和海军兵力分散于帝国各处的皇家海军达到均势,使后者将不会与德国海军发生冲突,以免导致其自身海军核心实力的衰落。
公海舰队下辖3支战列舰分队,共有16艘无畏舰和6艘前无畏舰;5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战巡分队,以及巡洋舰和驱逐舰等支援和辅助舰只。
由于战列舰总体实力弱于英国,公海舰队在一战中一直未能与英国主力舰队交手。直至1916年5月31日与英军大舰队在日德兰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日德兰海战。德国公海舰队在海战中击沉了英国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己方被击沉1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鱼雷艇。虽然损失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严重,又在技术上获胜,但是依旧未能改变主力舰数量悬殊的局面。
随着突破协约国在北海对德封锁的努力失败,公海舰队自此窝在港口中不再与英国海军正面交锋,仅依靠潜艇作战。1919年6月21日,被英国海军拘留斯卡帕湾的德国军舰集体打开通海阀自沉,包括10艘战列舰和5艘战列巡洋舰。沉船行动惹怒了协约国,他们将原本允许德国保留的8艘无畏舰作为补偿被美英法日四国瓜分。德国公海舰队自此覆灭。
公海舰队
公海舰队
公海舰队
公海舰队
随着一战结束,德国的投降,德国公海舰队大部分的军舰在罗伊特少将的指挥下,开往英国斯卡帕湾海军基地进行拘禁,在舰队出发前,德国海军上将多尔达向罗伊特明确表示,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让协约国获得这些军舰,得知协约国要瓜分公海舰队的军舰当作赔偿的消息后,罗伊特将军下令让各舰准备自沉。
1919年6月21日早上,趁着英国看守的军舰出海训练的空档,罗伊特在11点20分下达密令“彩虹”,船员们得令后马上执行自沉任务,一时间,所有的德国军舰挂上了被禁止使用的德国海军军旗,并打开了海底阀,港内驻守的英国士兵见状,马上试图阻止,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德国海军少校舒曼和8位德国官兵死亡,16人负伤。
整个自沉行动历时六个小时,被拘留的德国战舰有52艘沉入海底,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以及全部的战列巡洋舰共5艘,沉没军舰的吨位是被拘留舰队总吨位的95%,只有“巴登”号战列舰、3艘轻巡洋舰和18艘驱逐舰没有沉没,就这样,曾经规模达到世界第二的德意志帝国海军烟消云散,德国海军官兵用“彩虹行动”维护了这支舰队最后的尊严。
彩虹行动
德意志级战列舰:
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明确规定德国不准拥有一艘其公海舰队(High Seas Fleet)性能优良的无畏型战列舰,仅被允许保留8艘老式的非无畏型战列舰,这些舰只除了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外,别无他用。其替代舰必须在其下水时间之后20年才可动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吨以内,其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毫米,这些限制是为了仅让德国海军成为一个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海军的水平。
德意志级战列舰实际上是另一个类似战列巡洋舰的方案,不是轻型的战列舰,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舰,体形比较小,装有六门280毫米口径主炮,不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而是使用柴油机做动力,二战中德国海军将其重新划分为重巡洋舰,也可以被划分为一战前后盛行的装甲巡洋舰。计划建造5艘,实际建造了3艘。
服役时间:1931-1945
舰长:186-187.98米
舰宽:21.3-21.71米
排水量:11700吨
航速:26-28节
续航:9100海里/20节、10000海里/18节、16000海里/15节
武器:两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8门单管150毫米低仰角副炮,8门88毫米高炮,6门105毫米(3座双联装)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和20毫米近程高炮,两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舷侧装甲140毫米、装甲甲板40-70毫米、水部线60毫米、主炮塔防护罩105毫米、主炮塔前防护罩140毫米、炮座125毫米、指挥塔150毫米
服役: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施佩伯爵海军上将号
德意志级战列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德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其海军主力战舰的建造受到《凡尔赛和约》的严格限制。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德国海军打算突破限制,开始秘密设计大型战舰。1935年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签订《英德海军协定》之后,德国海军停止建造德意志级装甲舰的4、5号舰,于1935年开工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级开始计划排水量为26000吨,主炮口径380毫米。但因为政治原因(德国号称是对抗法国正在进行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的造舰计划),最终采用3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曾计划换装380毫米口径主炮,因故取消)。该级舰的防御性能较德意志级大幅度增强。由于修改装甲防护的设计,使该级舰排水量大幅度增加到32000吨,导致干舷高度较低,影响了航海性能,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又不得不增加装甲区,最终权衡再三只好放弃某些航海性能。尽管德国海军将其称为战列舰,但是一般将这种高速,同期建造的战列舰中主炮口径较小的战舰称为战列巡洋舰。
服役时间:1938-1945
舰长:230.96米
舰宽:30米
排水量:31,053吨
航速: 32节
续航:9020海里/15节
武器:三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12门150毫米(四座双联装,四座单装),14门双联装105毫米;八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两座三联装533毫米(沙恩霍斯特号)
装甲:主舷侧装甲360mm,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60毫米,主装甲甲板80-110毫米;主炮炮塔390毫米(正面),炮座350毫米;司令塔350毫米
服役: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就开始考虑设计建造一种重型巡洋舰,但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而未能如愿。1934年2月,德国决定进行重型巡洋舰方案的初始设计,参考了其它国家在巡洋舰使用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认为巡洋舰应该使用在破交战,因此要求准备建造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具有大型化、远航力高、火力强、防御性好等特点。1935年7月6日,为了纪念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海军侦察舰队的指挥官,弗里茨·里特尔·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新型巡洋舰被命名为“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并在德国布卢姆沃斯造船厂开工建造。
服役时间:1939-1945
舰长:202.8/205.9米(前两艘),全长 212.5米/217米(后三艘)
舰宽:21.3米(前两艘),21.8-21.9米(后三艘)
排水量:14050-14247吨(前两艘),14247-14475/15200吨(后三艘)
航速: 32.5节
续航:6500海里/17节,7000海里/20节
武器:四座双联装SKC/34(L60)型203.2毫米主炮,六座双装105毫米高炮,八座SK C30/(L83)型双联37毫米高炮,28-32门20毫米轻型高炮
装甲:水线80毫米,舰尾水线70毫米,舰首水线40毫米;双层装甲甲板,上装甲甲板25-30毫米,主装甲甲板 30-80毫米(布置在第三甲板位置,与主舷侧装甲一同重叠在弹道上) 炮塔正面165毫米,顶部70毫米、侧面70毫米、背面150毫米,炮座150毫米;指挥塔150毫米双层防雷装甲,每层20毫米。
服役: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布吕歇尔号、欧根亲王号、塞得利茨号(改装航母未果)、吕佐夫号(转售苏联为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
1945年12月,“欧根亲王”号作为战利品交付给美国,重新编号为USSIX 300,该舰作为核试验的靶舰于1946年12月22日在夸贾林环礁翻覆沉没。“欧根亲王”号被称为德国海军“最幸运”的军舰,参与了多次重大的作战行动并幸存到战争结束。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
1935年,德国宣布废除禁止其建造军舰的《凡尔赛条约》,并向英国提出限制德国海军总吨位为英国海军的35%,英国欣然接受并与之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这为德国建造大型战舰铺平了道路,德国马上决定开始准备建造谋划已久的新型战列舰俾斯麦级。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始制定完整计划并进入设计图纸的绘制阶段,由于政治上没有太多限制,新战列舰的设计完全面向实战。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英国提出了续约《伦敦海军条约》,法国和意大利宣布不再参加,其后原先同意的日本也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与此同时,英国要求德国将俾斯麦级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就在这一片混乱中,希特勒宣布德国不再受这类条约规定的限制。1936年夏天,经过一年设计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开始动工建造。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成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
服役时间:1939-1945
舰长:250.5米
舰宽:36米
排水量:41700吨(“俾斯麦”号),42300吨(“提尔皮茨”号)
航速: 30.12节(“俾斯麦”号),30.8节(“提尔皮茨”号)
续航:9125-9280海里/16节(“提尔皮茨”号),8500-8525海里/19节(“俾斯麦”号)
武器:4座双联装381毫米主炮 ,6座双联装150毫米副炮 ,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射炮
8座双联装37毫米高射炮,12座单管20毫米高射炮,2座四联装20毫米高射炮,6座单管20毫米/L65 MG C/30(仅“提尔皮茨”号装备),18座四联装20毫米/L65 MG C/38(仅“提尔皮茨”号装备),2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仅“提尔皮茨”号装备)
装甲:上甲板50-8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首尾横向隔壁100-320毫米,防雷装甲45毫米,尾部主水平装甲110毫米,舷侧145+30毫米(第一至第二甲板)、320+30毫米(第二甲板至穹甲)、320-170毫米(穹甲外边缘以下),主炮塔,正面360毫米、侧面220毫米、后部320毫米、顶部130毫米、基部340毫米,副炮塔,正面100毫米、侧面80毫米、后部40毫米、顶部40毫米,司令塔,正面350毫米、侧面350毫米、后部200毫米、顶部220毫米
服役: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研制的第二型战列舰,也是德国海军历史中建造的最大军舰,原设计时要求超越英德海军协定的规格标准排水量达到42000吨,远远超过英国海军条约战列舰乔治五世级的35000吨。然而1940年,“俾斯麦”号服役时,其标准排水量达41700吨,和其姐妹舰“提尔皮茨”号满载排水量甚至达到50000吨,是当时大和级战列舰以外吨位最大的战列舰,建造费用比大和级还高。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设计延续了德意志级装甲舰的风格,集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优秀性能之大成。其设计目标明确,火力、防护力、航速这三大要素都得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是世界战列舰建造史上最成功的一级舰之一,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称俾斯麦级战列舰是造舰史上的一大杰作。然而由于德国设计师缺乏经验,俾斯麦级上出现了大量一战时期战列舰的设计痕迹,显得较为落后,例如穹甲防护,垂直的主装甲带,薄弱的上装,战舰首尾的轻型装甲带和(“提尔皮茨”号后来放弃治疗增设的)鱼雷发射管等。因此,集中了当时德国全部力量的俾斯麦级,由于理念的落后而大大制约了其战斗力。
俾斯麦级战列舰理念落后20年,是被一战飞机打败的德国最强战舰。其之所以无法避免被击沉的最终命运,主要归因于连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内在设计缺陷,二是战术失误。
纳粹德国被盟军击败后的1945年的5月8日,德国向同盟国递交了由海军元帅邓尼茨签署的无条件投降书,纳粹德国正式宣告投降。盟军通过广播要求所有在海上的德军潜艇浮出水面,并开到指定港口向盟军投降。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水兵不顾不得破坏武器与自沉军舰的命令,又一次私自传开代号为“彩虹”的暗语,先后有两百余艘德国海军潜艇在向盟军投降后又被自行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