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读书郎》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被人们传唱了近80年而经久不衰。但鲜有人知道,这首歌是作者宋扬抗战期间在贵州安顺根据安顺城郊汪家山的苗族芦笙音调与歌词改编创作而成的。
据《安顺市记》记载:1944年,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演剧四队(抗敌演剧队第四队)来到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队员宋扬、葛敏等在汪家凶、下寨等苗族村寨开展革命文艺宣传,宋扬创作了《读书郎》、《苦命的苗家》等歌曲,并在小学生和苗族群众中教唱。
1944年,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打通大陆线的作战, *** 军队一溃千里。正在桂、柳一带宣传守土抗战的抗敌演剧队第四队的40余名队员,也不得不随着几十万难民撤退经贵阳到达安顺集中。他们一方面休整训练,一方面进行创作和演出。
时年85岁高龄的宋扬回忆,到了安顺汪家山后,宋扬等人住进了苗寨小学,白天帮助学校讲课、教歌,傍晚就去苗族同胞家访贫问苦。有一次,他们请来一位经常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让他用汉语唱芦笙音调的山歌,此人唱了一首《小嘛小儿郎》:“小嘛小儿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宋扬突然来了灵感,有了创作《读书郎》的欲望,歌词很快便完成:小嘛小儿郎,背着书包进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几天后,运用芦笙音调和民歌风格创作的儿歌《读书郎》便诞生了。随后,宋扬先生在汪家山的这所苗寨小学里给孩子们教唱。不久,演剧四队在安顺举办的一场晚会上,由宋扬用芦笙伴奏,女队员陈峰演唱了这首歌。这首歌便传遍了安顺的大街小巷,并成了四队的保留曲目。此后,《读书郎》也像长了翅膀,随着队员们辗转南北的身影传遍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