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爱听歌剧的人性格,是听歌剧还是看歌剧,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爱听歌剧的人性格,是听歌剧还是看歌剧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爱听歌剧的人性格,是听歌剧还是看歌剧

会,但其实不是“听歌词”,而是“看歌词”

台词对于歌剧的理解与欣赏来说不可或缺,因为一部完整的歌剧首先得是“剧”,有表演,有剧情,观众需要去理解台词。这一点跟一般的艺术歌曲还不一样,艺术歌曲以及歌剧选曲我们就算无视台词,只听音乐(包括人声这项乐器)的部分,也几乎不影响体验,但想完整地欣赏一部新的歌剧,这样做就大大损害体验了。当然,对于剧情内容已经熟悉的歌剧,我们完全可以只听录音,不管画面和台词,因为歌剧的重头还是在音乐上

至于不能理解台词原文,和上面这些要素相比就是十分次要的了。在懂得原文的基础上,固然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到韵律方面的美感,但这对于欣赏歌剧来说只是很次要的因素,我们只需要理解台词的翻译即可(当然这是仅就歌剧而言,假如我们听中国的快板、日本的能剧却不懂原语言,那就几乎无法欣赏了)。有些古典音乐爱好者因为担心语言问题而对歌剧望而却步,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现在不论是看视频、听录音还是去现场,观众都可以便利地获取字幕,没有什么障碍:

正式出版的歌剧录像都至少会带英文字幕,有些会带中文字幕。这类视频现在被网友上传时,很多有心的上传者会用原盘的字幕轨做成中英(或中外)双语字幕,所以看的时候是没有障碍的。一些冷门歌剧不带中文字幕,那就没办法了

非正式的歌剧录像,例如网上能看到的一些“电视台录屏”的版本,那字幕就只有电视台当地语言了——如果运气不好,它既不是歌剧原文,也不是英语,那就也没办法了。当然,一般我们都会选择该歌剧有中文字幕的其他录像版本,除非这就是你很想看的一个冷门歌剧,只有这一个录像版本

正式出版的歌剧录音专辑在小册子里也会带双语或多语剧本(但没见过带中文的,除非中文是原文),并且上面会标着对应的 CD 音轨号,这一设计就是为了让听者可以边听边看小册子里的台词。一般来说这种专辑的“小册子”已经不是小册子,而是厚厚的一小本了

我在早年看一些较冷门歌剧视频的时候,例如希曼诺夫斯基《罗杰王》(波兰语)、约翰·亚当斯《尼克松在中国》(英语),那时网上找不到带字幕的版本,我就真的只能同时找一份 CD 小册子,一边看视频一边对着小册子理解台词。现在它们都有英字视频了,后来人就比我当年幸福得多

现在的歌剧现场演出,字幕也是标配。有的剧场是在舞台上方或两侧装有电子显示屏,显示单语或双语台词,跟演员的表演同步;有的是在座椅的上方背面装有显示屏,于是可以单人自选语言;据报道还有用智能眼镜的尝试,当然我没有体验过。此外,就算是汉语演唱的歌剧在国内也得配字幕,不然汉语母语者都听着费劲,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也有一些人认为“字幕”干扰了欣赏体验,会直接把座椅背面的显示屏关掉,当然他们应该是已经把歌剧内容烂熟于心了

过去的歌剧现场演出,也就是在“字幕显示屏”还没出现的年代,应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把歌剧翻译成当地语言演唱,在上世纪前半是很流行的做法,国内改革开放之初上演的《卡门》也是中文版,并且这个版本保留至今;但这种做法现在不流行了,一来是因为字幕显示屏普及了,二来是因为这样做在音乐上经常会别扭,人们更希望听原汁原味的歌剧。另一种是演出节目册里带一整套剧本,类似于上面说的 CD 小册子,一些观众也会自己准备适合自己的剧本去听;这种做法现在几近灭绝了,只有极少数演出仍会这么做,让人感到主办方还是很有诚意的。但至少,节目册里都会带有详细的背景介绍和剧情介绍

歌剧作为几乎是最豪华的舞台表演形式,这些配套设施自然也会尽可能做到最新最好

更多爱听歌剧的人性格,是听歌剧还是看歌剧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