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今天这期内容感觉好像在蹭《演员请就位2》的热度,但实际上我想写这个话题已经很久了,从最早的《我就是演员》就开始有想法了,现在正好借着节目撕出的热度来谈一谈这个节目给歌词创作带来的启发。
很多人可能已经开始纳闷了:歌词创作和这个节目到底有毛关系呢?!你不是应该写写《中国好声音》、《说唱新世代》或者是《乐队的夏天》等等这类的音乐节目来谈歌词创作吗?!可是你们知道吗?往往一件事物的本质需要从另外一件事情上才能看到,在音乐里谈歌词迷惑性太大,一档音乐节目把你带进的类型和氛围太过片面、也太过不严格。
很早很早之前,我打过一个比方,就是“歌词是旋律和情绪之间的演员”,它需要凭借充分的演技把旋律里悲欢离合的情绪演给所有人,并且能够诚恳的打动他们。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和广大的演员朋友们面临同一个问题——“演技”到底是为何物?
由于这是一档综艺节目,所以必须需要一些互撕互呛的花边,让原本学术般的表演理论看起来不是特别的枯燥无味,当然这除了带给我们一些感官上的 *** ,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看到了一档创作类的节目该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才是任何艺术创作自始至终该有的声音,只要每个人抱有的是真实的、诚恳的对于创作的认知和理解,不管是对是错、结果如何,他都是值得尊敬的。我们反对的从来都不是失误、没啥演技、人物理解错误,我们反对的是虚假、伪善、高高在上以及食之无味的假大空。抛却市场规则、演员自身的八卦以及导演之间的个人化的争议,其实每一次的表演陈凯歌导演都能够回归故事本身,从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上客观的去分析什么是最合适的或者说最打动人的表演,当然他也表示他说的也并不一定就是对的。“回归故事本身”是一个创作最本质、最核心的条件和动机,除此之外的任何理论和争辩都会显得格外苍白和乏力。
真实的生活永远是歌词创作最好的养分
“回归故事本身”其实就是“回归生活本身”,一段表演中的人物关系、语言动作和情绪都来自于生活本身,因为真实所以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打动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为什么我们写出来的歌词虽然唱起来也很朗朗上口,却总是缺乏感动、缺乏深刻、缺乏让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也正是李诚儒所说的“味同嚼蜡、味如鸡肋、如此乏味”。一段歌词没有办法准确的表达旋律所要传达的情绪,只是用一些平淡无味甚至是华而不实的词语来渲染氛围,这不就等同于一堆毫无演技只凭借光鲜亮丽外表的小鲜肉在奋力的表演一场荷尔蒙炸裂的青春来博得廉价的共鸣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要给一首歌填一段表达失恋之后难以自愈的词,我绝对不会写成“雨淋湿的街角,残留你不放过我的微笑。我想那些熙熙攘攘的喧嚣,是代替眼泪的解药”。这是一段极其乏味的歌词,乏味在于它根本脱离了失恋后的真实状态,乏味在于它根本不知道在表达什么,看似有“淋湿”的悲伤氛围,有“眼泪”的痛苦情绪,但我们却根本没有办法为之感动。失恋后的人到底是会是什么样子的?真正痛彻心扉的感受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懂得感受和观察真实情绪的细节和表现,才能写出真的让人感都的句子,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悲伤或者是从偶像剧里学来的不接底气的套路性悲伤。情绪有时候不需要亲身去经历,但需要你亲身去感受、理解和百般琢磨。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真正的思考和感悟生活其实是一种能力,需要客观的、不断的练习,这也是歌词创作最基本的功底。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是我们好像还不够懂生活,这就如同一个人很爱看书、看了很多很多书,但是他并不一定会写书,虽然他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书,但看跟写始终是两码事,因为一件很自然发生和获取的事情,一旦上升到创作、输出的层面,就需要太多的心思,这中间的转换需要太多的自我练习和感悟。你看陈凯歌给张大大出了一个即兴的表演,他就是一张白纸,根本就不会演、演不出让人相信的感受,只是用形体在模仿可能是在电视剧中类似的情节而已。这就等同于我们入门的创作,只是模仿了歌词的样子用文字简单的记录了一些情绪,但是它并不能够打动别人,因为你并没有真正的沉下心思去考虑,文字的轻重缓急、情绪的真实反应以及故事运行的合理逻辑。当你把自己放到你所写的歌词当中,你会发现原来都是拙劣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