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薛忆沩作品,薛忆沩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薛忆沩作品,薛忆沩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薛忆沩作品,薛忆沩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加拿大,蒙特利尔当地时间三月二十日上午,薛忆沩的短篇小说集《出租车司机》的英译本Shenzheners荣获蒙特利尔“蓝色都市”国际文学节年度“多元文化奖”。

适逢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遗弃》的最新版本上市,这本书还曾入选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本文首发于《深港书评》,经授权刊发。

重现的《遗弃》无法“弃”

文|冯新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一年对年轻人图林来说是“多事之秋”:

那一年,他从公务员岗位上辞职,成为凯恩斯意义上的“自愿失业者”;那一年,令他感觉隔膜的外公死了,令他感觉荒诞的处长死了,令他感觉迷惑的弟弟也死了;那一年,他在异地的女友怀上了别人的孩子,而从来与他关系疏远的父亲被“组织”抛弃,最后沉沦到社会的最底层……

这一切让这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年轻人决定从“混乱”的世界上“消失”。行动之前,他将自己那一年生活和思想的记录交给他的朋友。两年之后,他的朋友违背他的意愿将这份“关于生活的证词”发表出来。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传奇”的《遗弃》。

《遗弃》/ 薛忆沩 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

生活在传统价值濒临瓦解的时代,图林不可能成为那种因思想而受难的英雄,也不可能成为加缪笔下那种终极意义上的局外人。

他像是一个身处无边囚笼的囚犯,没有可以挣脱的锁链,也没有可以冲破的高墙,更没有可以宣示的受虐证据。他只是一个在混乱世界里痛苦挣扎的平凡人。

面对巨变前夕的中国社会,他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种种困惑付之笔端。

“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挽救人的危机”,这是他思考世界的出发点和制高点,而文学高于政治的立场又决定了他反抗的方式。

《遗弃》的其它版本

他的反抗就是写作。这使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里罕见的“青年艺术家”。作为一个极度敏感的年轻人,图林在沉思和行动之间选择了前者。

他满怀 *** 地写下了一篇篇风格现代的出色作品和一个个思想深邃的叙述片段。“自愿失业者”貌似混乱的日常生活其实和“业余哲学家”的思辨与写作有着内在的一致。《阿奇住进了精神病院》、《送葬》、《人狗》、《人事处老P》、《父亲》……这些作品呼应着艺术家在生活中对体制和父权的反抗。

图林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在混乱的表象下充斥着冷漠的秩序。他的写作就是要呈现混乱与秩序之间的这种荒诞关系。佩索阿在一篇题为《革自己的命》的文章中写道:

“如果一个人真正敏感而且有真正的理由,感到要关怀世界的邪恶和正义,那么他自然要在这些东西最先显现并且最接近根源的地方,来寻求对它们的纠正,他将要发现,这个地方就是他自己的存在。”

图林的写作就是这种一个人的革命。同时,它也是一个人的救赎和一个人的凯旋。“青年艺术家”通过写作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与对“权力”的思考相比,图林对战争与死亡的思考就更具备普世性。

“死后的殊荣再现历史的荒诞。它是对生命最大的讽刺”……“一代接着一代,人们以死亡来雕琢历史”……

这些关于死亡的思考让《遗弃》带上了强烈的哲学气息。“战争”进一步深化了图林的死亡意识:

“想家的士兵就像是一个迷路的孩子,他比那些视死如归的士兵更容易失去‘回家’的机会”或者“战争本身是否正义与士兵没有关系。对他来说,他能活下来的战争就是正义的战争,而让他死去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战争”……“如果士兵是学生的话,死亡就是他唯一的功课”……

这些颠覆性的思想在图林篇幅很小却容量很大的战争(或者说反战)小说《老兵》里有集中的体现。对战争的反思无疑是《遗弃》作为一部经典作品的重要特征。

《遗弃》真实地呈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他关注他的国家在一个特点年代的特殊境况,同时他也关注人类无法回避和无法解决的终极困惑。对永恒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使他不仅对现实有强烈的批判,也对自我有彻底的怀疑。

他“遗弃”了群体,也“遗弃”了自己。他的孤独是彻底的孤独,是与存在状态同一的孤独。正是这种普世的孤独让许多与图林性格相异、处境不同的读者能够从《遗弃》的字里行间看到自己对生活的疑问和焦虑。

薛忆沩

二十四岁写下《遗弃》的薛忆沩本身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艺术家”,而在四十八岁重写《遗弃》的他仍然是坚守着自由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虔诚的写作者”。

这种作者与作品之间的高度一致在后现代的文学界是明显的例外。后现代是“作者死了”的时代,作品的生命周期也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度量。而《遗弃》却在不断地“重现”。这已经长达近三十年的“重现”是值得中国文学界深思的现象。

现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遗弃》的最新版本已经上市。这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再一次进入阅读的视野。

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在2012年的“年度十大好书”颁奖仪式上称《遗弃》是“过去的经典、现在的经典、未来的经典”。它的重现又一次见证了这种“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图书

今年,薛忆沩的代表作《遗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版。

《遗弃》是一个自称“业余哲学家”的“自愿失业者”在他“消失”之前留下的一份日记。它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份真实的样本,与之并列的是主人公图林颇具现代派文学色彩的一批“写作”。这部详尽记录个人思想和痛苦的书,充满了“局外人”式的体验和反抗,表现了混乱的现实生活与渴望秩序的精神生活之间的对立,而其圣徒般的个人探索和冒险,呈现出个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存在的追问。

这是一部以当下题材为背景的作品,作者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纳入哲学思辨的范畴,它呈现的是当代中国出现的特殊的个体状况;个体的精神痛苦、个人的生命焦虑、个人与社会和历史的抵牾以及个人对荒谬的反抗等。小说充满了思辨力度、先锋姿态以及边缘意识,不仅展示了作家本人将“数学的精确和浓密的诗意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也再现了严肃文学的分量和魅力。

《遗弃》是薛忆沩最重要的代表作。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初版开始至今,《遗弃》一共出了5版。在这一最新版本中,薛忆沩于重写的基础上,对部分文字做了调整,语言更流畅,细节更完美。

《遗弃》

薛忆沩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遗弃》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一个年轻人图林,图林是一个“自愿失业者”、“业余哲学家”,《遗弃》由图林一年的日记构成。作为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突然陷入了存在的困境:他“遗弃”了自己的工作,发现了世界的“混乱”,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消失”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在这一年里,图林自动从公务员的岗位退职了;他久病不愈的外公去世了;他以前的上司、一位处长也可能死了;后他当兵的弟弟也死了。他异地的女友先是怀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后是嫁了另一个“别人”。他好像诸事都失败了,也许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灵的路上走了很远。而他走的路是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他进的是窄门。

活动预告

主题:灰暗过后,必有光亮——文学翻译的喜与忧

嘉宾:薛忆沩(旅加作家)、河西(作家 媒体人)

时间:7月23日(周日)14:30-16:30

地点:上海大众书局(上海福州路579号2F)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星期天读书会、上海大众书局

薛忆沩作品深受国际出版同行的青睐。近年来,他的《深圳人》《空巢》等被翻译成英、法、瑞典语等多个语种出版。而他的作品(中文)则大部分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次活动,作家薛忆沩将与媒体人河西对谈,分享、介绍薛忆沩的著作在海外翻译、出版和获奖的一些情况,并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用深圳走向世界视域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巧合和灵感,为读者解读正引起国内外文学界广泛关注的“深圳人”现象。

嘉宾介绍

薛 忆 沩

薛忆沩

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14-2016年连续三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作品

长篇小说

《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希拉里 密和 我》

短篇小说集

《不肯离去的海豚》

《流动的房间》(2013年新版)

《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

《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十二月三十一日》

随笔集

《文学的祖国》

《一个年代的副本》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看不见的城市>》

《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

《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

《伟大的抑郁》

河西

河 西

作家,媒体人。

著作

《革命的标记》

《自由的思想》

译著

《我们都爱普鲁斯特》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等

更多薛忆沩作品,薛忆沩的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