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四海最终版大结局,四海最终版人物结局,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四海最终版大结局,四海最终版人物结局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四海最终版大结局,四海最终版人物结局

特别喜欢电影《四海》中万梓良说的一句话,我年轻的时候闯荡四海,现在四海为家。大概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韩寒的电影《四海》,依然有着浓郁的自我表达,而对比之前的作品,韩寒经历了前三部电影的历练,在第四部电影《四海》,也有了更多共性的共情感,这并不是悖论,既注重个性表达,也能引发大众共鸣,就像韩寒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四海》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也是一部很孤独的电影。孤独和爱并不冲突,希望大家看完这部电影还是可以感受到爱。”

孤独是什么?就是电影中的阿耀。

该片就是以少年阿耀的成长历程为核心故事线,开场没多久我们就能知道,他在四面环海的南澳岛上,唯一的亲人就是老年痴呆的奶奶,老爸常年在外,他对自己父亲的评价是“有人生没人养”,他也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摩托车,他有喜欢的女孩,但不敢向对方表白,最多也是给她点一首歌。开场20分钟,阿耀的人设已经很清晰了,而他的生活也在这20分钟内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父亲的回归,尽管他的父亲归来又离去;然后遇到了车队的小伙伴,有了自己的朋友,尽管这些朋友不怎么靠谱;随后他与自己喜欢的女孩关系也逐渐升温,但“不会说话”的阿耀却让两人之间时不时有些尴尬。

《四海》前半段韩寒的风格非常明显,海风、小岛、继承,扑面而来的年轻气氛,而大量金句对话和爆笑情节更让电影观感直线飙升,尤其是阿耀第一次比赛,在不看好的情况下,悄然崛起,技惊四座,而在临近终点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发生意外。这是非凡典型的韩寒式设定,无名之辈的逆袭,动感激昂的赛车场面,导演非常擅长调动观众情绪,然而在情绪最顶端的时候,却给你来一出“意外之喜”。

可以说,电影的前半段就是在这样的常规却反转的少年励志成长的故事中展开,韩寒独特的个性,让电影在前半段引起年轻受众对青春和成长的共鸣,以及年长受众对青春年华的回忆。从阿耀的生活中只有摩托车,到他感受亲情、收获友情、经历爱情,这一路遇到的“良师益友”最终使其成长,有着热血,有着少年感,更是无处不在高级幽默,沈腾不亏是喜剧界的头把交椅,不单单贡献了全片最大的笑点,就连所有人在他身边,都变得搞笑起来。

而电影后半段,则进入到共情时刻,那是写给每位漂泊者的挽歌。

阿耀第一次离开家乡,带着着由乡愁、成长、些许的男女情感以及对未来的茫然所混杂出的局促情绪。不安,紧张,迷茫,却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生活。钱很重要,工作很重要,陪伴很重要,未来也很重要。可当一切都重要时,你又会发现没有哪件事是你真正渴望的,没有哪件事是你真正在意无法释怀的。生活如逐浪之水,命运可随波逐流。有什么关系。哪怕是有着极大象征意义的“飞珠江”,到头来,也是“做了跟没做一样”。

所以电影后半段,讲得是乡愁,韩寒出门在外,对于故乡保持着最初的眷恋,才能将所有情感投射到阿耀身上,写尽了年轻人的彷徨与孤独,我们总以为只要往前走就会有出路。我们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也是基于它们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很可惜,阿耀长大了,我们也是。

但是在这份孤独与彷徨之中,是存在着希望的。比如阿耀与欢颂,两人“互献式”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是“相互付出,彼此独立”的“互献”的爱情,弥足珍贵,既是本片最核心的情感点,也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情感情绪把手。所以,在故乡的时候,憧憬远方的无限可能,想要去大城市打拼一番,而当来到大城市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又会想念故乡的小确幸和安全感。临近春节,在强烈思乡返乡情绪的左右下,共情漂泊在外的游子的乡愁之情,随着阿耀摩托车飞起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

想起了《平凡之路》那句歌词——“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能重整行装再出发,一起共赴四海,走平凡之路,这是引发共情的关键杀手锏。有心停留的地方,就是“家”。

可见,这一点很多人需求是共通的,韩寒的《四海》是积极的吗?至少从主题上是这样,这是韩寒的成长,比起《后会无期》中“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冲动,在《四海》中,他为孤独的内心之下,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外表,并抛出了一个终极命题:毕业后应该回故乡还是去远方?从小地方起家到漂泊之人,Z世代年轻人将会走向何方?如果沐浴在海风夕阳之中还不能全然地享受的话,你是否会被现实所累?

或许,韩寒有机会当一个哲学家,用自己通俗的语言和机智,把一个哲学的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但他也永远不会失去浪漫的诉说,以及承载着热血和理想的赛车。所以大年初一看这样的片子,是再好不过了。

更多四海最终版大结局,四海最终版人物结局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