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集齐10个牛奶纸盒可以兑换一份乳制品!”7月1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了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市民垃圾分类自觉意识,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上海各方都在积极行动。东方网记者获悉,上海的“牛奶纸盒回收”也开启全城绿色回收模式。
10个牛奶纸盒换1瓶鲜奶,开户牛奶纸盒全城绿色回收。此举不仅是为了鼓励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而且通过把回收的牛奶纸盒变废为宝,加工成桌椅、文具等物品赠送给社区,让市民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而坚定垃圾分类的信心,加大垃圾分类的力度,让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向阳光。这个可以有。
牛奶纸盒换鲜奶,是应用激励机制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的一种管理办法,能够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地发展。问题是,一些地方城市管理者并不认可这个道理,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时,习惯于应用惩罚的办法,对不参与生活垃圾分类者进行处罚。殊不知,市民的环保意识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出来的;相反,处罚只会带来抵触情绪,甚至带来市民的对抗。毕竟,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奖励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责任的馈赠。市民得了奖励后,要对得起奖励,自然会尽到责任,遵守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做文明人和守法者。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说明要培养市民好的生活习惯,必须改造其心灵和性情品德。而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得慢慢来。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改造市民的思想,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让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深入市民心中,帮助市民自觉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环保习惯。而管理常识早就告诉我们,在教育和引导上,激励永远要胜过罚款。从这个角度上讲,与其对不参与垃圾分类者进行罚款,不如对其进行激励。而今,推出牛奶纸盒换鲜奶,不失为一种好的激励办法,值得借鉴。
毕竟,不仅古人能懂得在管理上激励永远要胜过罚款的道理,如汉光武帝在治理社会盗贼时,也不忘用激励办法,“宽恕有道,奖赏有方,亦可治乱世”等:而且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也懂得这个道理。如瑞典的许多超市都设立了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如果顾客喝完饮料将易拉罐和玻璃瓶投入其中,就可拿到从回收机中吐出的收据,领取一点小费,以作为鼓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