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战友无联感情深
——我与孙中道战友
作者 徐鲁海
“天山远上望云蒸,愧对戎袍功不能。”去年中秋节前后,老战友刘照华政委转来孙中道的一首诗,诗写得非常好,很有文采。我与中道老战友三十多年没见面没联系了,看到这首诗,不禁想起我与中道战友在一起的往事。
我是1971年8月认识中道的。当时在38军113师337团司令部,我在军务股当保密员,中道在作训股当测绘员。我俩住一个宿舍,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中道是1968年从山东掖县(现莱州市)入伍的农家子弟,比我大几岁。掖县是胶东老抗日根据地,当年八路军老四团(337团前身)就是从这里出发渡海到东北的。
中道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了他革命的理想和品德。他入伍后以革命老前辈为榜样,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很快入了党,提了干,到参训队学习后,被选调到机关工作,他为人朴实,待人热情,办事稳重,是我的老大哥和老师。
1971年,孙中道和徐鲁海在一起
1971年9月14日,团里突然接到毛主席签发的紧急战备命令,中道在作训股负责标图,制定行军计划,组织部队开动。当天晚上,我们乘车到满城山区东于河的地下化营房,中道连夜加班制定作战计划,准备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做好战争准备。几天后,紧急战备解除,后来才知道,发生了林彪叛逃的“9、13”事件。
中道在这次战备行动中工作认真,业务熟练,特别是参谋“六会”的基本功,经受了一次近似实战的检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回来后不久,我到红3连1排当排长,我俩从司令部分开。
在江城营房外合影
1977年,我在团宣传股当干事,中道被选送到 *** 军政干校参谋队学习。1978年5月,同一个命令,任命我为3连指导员,中道为1连连长,我俩又在一个营工作。
1连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连队。在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龙源里阻击中,1连2排在排长郭忠田的带领下,创造了歼敌200余人,自己无一伤亡的战例。2排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郭忠田英雄排”,郭忠田荣立特等功并获“一级英雄”称号。但那几年,1连工作明显滑坡。中道上任后,决心发扬老前辈的光荣传统,把1连的工作搞上去。
平时敢于争第一,战时才能打胜仗,这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为了把争第一的思想树得牢牢的,中道代表1连全体官兵向红3连发起挑战,提出了“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的”口号。
记得那年8月,我们到易县山区驻训,回营房时组织了夜间长途奔袭演练,几个连在一起全副武装徒步行军100多里,天快亮时到了团靶场,我们连抢先发起冲锋;中道也带全连冲了上来,炮1连在刘历远连长带领下也冲上来,各连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靶场上一片喊杀声,那情景,好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337团的老前辈抢占龙源里,堵住南逃北援的美军一样。有诗赞扬:
夜月奔袭百里行,
晨曦冲阵喊杀声。
重怀抢占龙源里,
战鼓扬威看后生。
337团红3连战友在红军连军旗下合影,左起,指导员徐鲁海、连长胡喜林、副连长陈少军、副指导员曹继青。
在中道带领下,1连盯着3连比:盛夏酷暑,在山区驻训中比武;金秋十月,在农场割稻中进行竞赛;寒冬腊月,在冰天雪地的实兵演习中争优,挑战培养了顽强的战斗作风,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增进了连队和战友之间的友谊。
孙中道在战术训练中。左为吴龙江
中道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他与指导员 *** 一起,团结支部一班人和全连官兵,通过努力,很快改变了连队面貌,重振了英雄连队的雄风。
1979年2月,我带3连,中道带1连到 *** 技侦大队施工。当年4月,中道被提升为团司令部作训股长。我俩又从一营分开。
1983年1月,我到炮兵营担任教导员,中道也到3营代理营长,和教导员栾杰搭班子。当时部队正在进行精简整编,根据中道的素质、任职时间、工作成绩,完全可以直接提为团职干部。可有关规定对年龄卡得很严,当时有句玩笑话“一岁值千金”。中道已经37周岁了,这在人生是最好的年龄,可却过了进团班子的年龄,就是当营的主官也超龄了,因此只能继续代理。但中道毫无怨言,始终兢兢业业地抓工作,也为许多年龄到杠,提职无望的干部做出了榜样。
根据中道的德才表现,被提拔为团副参谋长,因为机关副职超龄一两岁是可以的。且时任的团参谋长是一位年轻的同志,人很好,也能吃苦,但由于文化水平低,小学还没毕业,又没在机关工作过,对司令部工作是门外汉,也需要有一个懂行的副职来协助他。中道热情地支持参谋长工作,承担了司令部大部分业务,主动当好配角,从不讲怪话发牢骚。这位同志也很受感动,常对人说:“参谋长应该由中道来当。”
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道被确定转业,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不提任何要求和条件。这年8月,我母亲带着我弟弟来到老部队,准备带弟弟到北京去看病,想让我陪同去。父亲逝世后,母亲操持这个家很辛苦,我很想陪同母亲以尽孝心,但上级规定为确保精简整编顺利进行,各级主官必须在位。我们营没有营长,我也走不开。中道得知后,主动提出陪我母亲和弟弟到北京去看病。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外出食宿也很不方便,部队官兵和家属进京都住军区赵家楼等招待所。中道和我母亲到北京后,这些招待所都住满了,而我母亲带着病弟也不好住到老战友家。当时天气很热,中道不辞辛苦,不怕麻烦,来回奔波,想了很多办法,后来找到他的一位在总参工作的老乡,安排我母亲和弟弟住到位于王府井的总参一所,解决了她们的食宿问题。我母亲后来多次提到这件事,对中道战友感激不尽。
中道到地方工作后,多次到济南去看望我母亲,他得知我到老山前线参战后,对我母亲说:“鲁海能到前线参战保卫祖国,非常光荣!”后来,他还专门做诗一首,其中写道:“年少谁堪德为邻,金戈铁马亦倾身,岭南砺剑清疆耻,塞北吞云斗旅尘。”赞赏我参战,令我受感动。
也许是中道对老前辈和老干部有感情,因此他转业后被安排在山东省淄博市老干部局工作,曾任副局级巡视员、助理调研员、淄博市市级机关干休所副所长。他多次被评为省市的先进工作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刻苦学习,对写诗有很深的造诣,现为淄博市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曾在《中华诗词》《 *** 红叶》《军旅诗词》《诗词之友》《诗词月刊》《诗词家》《历山诗苑》等刊物刊登。创作的诗词多次获国家、省级奖励。
我和中道联系上后,也多次通过电话和微信,就诗词的学问向他请教,每次他都热情地解答,不厌其烦地讲解。纪念我父亲徐炜将军百年诞辰的诗词《高山仰止,风范永存》的初稿发给他后,他逐字逐句地与我商量,反复修改,有时为一个字在电话中与我反复讨论,推敲得比我还认真。我对他说:“几十年前你是我的老师,如今还是我的老师。”
我们的战友都来自五湖四海,转业、复员和退休后,又回到全国各地,见面和联系都不容易,但如中道所说:“隔水隔山难隔情,山断水断情不断”,因为我们都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军人,是为祖国为人民英勇奋斗的战友,战友的情谊是永远的——战友无联感情深!
孙中道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徐鲁海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老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