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摘要:热气腾腾的年糕、春卷和汤圆寓示着人们对未来生活蒸蒸日上的期盼。或许谁是“c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年餐桌上的那份团圆。
今天是大年初二,我们来聊一聊上海年俗中的美食——打年糕、春卷和汤圆。
打年糕
俗语云:“有钱没钱,蒸糕过年。”因“糕”“高”同音,年糕寓意美好。如果要选取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过年食俗,年糕当仁不让。
上海各地抟粉打年糕习俗略有区别,以崇明年糕最为有名。崇明年糕较之别处更高、圆、厚、重。崇明年糕称“笼”,一笼年糕的主料为二十斤左右的米粉,其中糯米占七八成,白米占两三成。加适量水,拌入糖及枣子、核桃肉、栗子、蜜饯等配料后,盛在竹木制成的蒸笼里蒸。蒸熟了倒扣出笼,重约三十斤,高二十公分以上,够一家人从岁末吃到年初。
有时将年糕切成宽约两公分、长约十公分的“糕丝”,方便储藏食用。大年初一清晨做成年糕酒酿汤,俗称“酒瓣糕丝”。崇明还有另一个习俗——吃撑腰糕。《崇明县志》载:“二月二日,祀土地神,吃撑腰糕。”即在二月二这天重新蒸煮春节留下的年糕,迎接春耕生产的到来。
炸春卷
春卷与春饼,虽然厚薄不同,但吃法相似,都是卷上各种蔬菜和肉一起吃。
黄芽菜肉丝春卷是上海人最常吃的味道
老上海人吃得讲究,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馅儿是已经炒熟的菜肴肉糜,加入自己喜欢的调料,放入春卷皮,卷得像个小枕头的形状,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
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由于炸熟的春卷色泽金黄,犹如一根根金条,所以清末上海开埠后,在立春日的餐桌上摆上一盘春卷,含有“黄金万两”的寓意,很对市民胃口。
上海笔杆春卷
汤圆
上海俗语有云:“上灯圆子落灯糕”。乾隆时《上海县志》称“珍珠圆”,光绪时《金山县志》称“灯圆”。浦东川沙一带的荠菜粉团个头更大,称“稻颗圆”,一汤盅盛一只,寓意五谷丰登。
荠菜粉团
某些地区还流行吃以南瓜、苦草、高粱制成的三色圆子,黄、绿、红三色兆丰年。或做12只大圆子,用手指在圆子顶端揿出潭印,蒸熟后看潭中积水多少,以卜当年每月雨水。与北方汤圆多用甜馅料不同,上海蒸制的团子多用萝卜丝、荠菜、白果等,汤煮的多为鲜肉馅。
蟹粉汤团
品尝了热气腾腾的年糕、春卷和汤团,新的一年也要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