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天宫空间站虽然是后起之秀,但论吨位、个头与太阳翼面积,其实与国际空间站还有不小差距。但神奇的是,中国天宫的发电能力,居然能与国际空间站(ISS)能打个平手,这是为何?
【国际空间站使用8个巨型太阳翼提供能量】
中国空间站一期建成之后,有3个大型舱室,大概是90吨重量,其中问天、梦天各有两组太阳翼,天和核心舱还有2组太阳翼,总共六组,都是中国独创应用的柔性太阳翼。
中国空间站未来可以拓展到180吨。虽然天宫本身已经不小,但相比国际空间站还是有些差距。国际空间站是个420吨的太空怪兽,拥有8个大型太阳翼,6个大型舱室,无论是个头还是太阳翼数量,都比天宫大了很多。
但是,在这些数据对比里,有项数值却完全不成比例。那就是在重量、数量都相差较大的前提下,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发电功率,居然与国际空间站差不多。换句话说,中国天宫用小得多的尺寸和重量,实现了对国际空间站发电功率、有效舱室体积等指标的追赶。
【天宫发电主要靠四个大型太阳翼,再加上其他太阳能板,发电总功率超过100千瓦】
天宫发电能力,与国际空间站不相上下
国际空间站靠8个电池板,可以产生84-120千瓦的电力。与梦天完成对接后,天宫靠6套电池板,设计发电功率就已经超过100千瓦,两者发电能力已经基本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是天宫的太阳能板更大吗?结果数据显示,并不是这样,ISS的面积反而更大。国际空间站的太阳翼,长度超过30米。天宫最大的四个太阳翼,规格是27米X4米,展开面积只有138平米。
【ISS的太阳翼更为巨大,乍看与天宫的差不多,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发电能力强,关键在材料上
用这么小的身板,发这么强的电,其实关键就在材料与技术上。乍看ISS与天宫都是太阳翼,样子结构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完全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中国空间站的柔性太阳翼,完全是自主研制,寿命长、可靠性高、可以重复展开收放,厚度只有0.7毫米,采用三结砷化镓材料,发电效率超过30%,采用锂电池存储能源;而且有独特的太阳定向装置,随时正对着太阳,确保发电效率。
整个中国空间站,每天发电量可以达到约1000度,可以保证空间站几十个实验机柜的全天运作,还有能量富余。关键是,中国空间站的太阳翼采用二次展开的独特设计,结构和材料领先世界,重量比国际空间站大大减轻,不需要复杂的桁架结构,日后维护更换也更方便。
早在1890年代,不到20岁的法国物理学家埃德蒙·贝克勒尔,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光伏效应,给人类的能源领域打开了全新的大门。但因为功率太低,这技术在地面上一直没怎么开发利用,直到20世纪50年代太空时代开启,才开始大放光彩。1958年首次用在了美国卫星上,当时发电功率,只有5毫瓦。
【天才物理学家埃德蒙·贝克勒尔,光伏效应也被称作贝克勒尔效应】
太阳的辐射强度,在地球附近是稳定不变的,想要提升太阳能发电功率,只有2个办法:一个是增大面积,一个是增强光电转换效率。实际上在1998年时,国际空间站使用的已经是较为先进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板了,不但面积巨大,转换效率也达到了14%。
【先锋1号是美国第二颗卫星,其实只有巴掌大,可见当时美国航天技术确实有些落后苏联】
但是作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想再提升硅基太阳能的发电功率,已经比较困难了。有人就想到了新材料,那就是第二代半导体砷化镓。相比转换效率最高14%的硅基,砷化镓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超过30%,直接翻倍。
打造新一代太阳翼,哪有那么容易
即便有了新材料了,想造出太阳翼也是困难重重。太阳翼要直接在太空里与强辐射对抗,面临着300度的高低温差,需要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需要避免老化,维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寿命,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就像半导体硅一样,砷化镓也需要单晶结构才能使用,仅仅是制备这种产品就需要很高的技术。那么,半导体技术相对薄弱的我国,是怎么较早用上这个技术的?
因为我国不缺国士,还有前辈打下基础。林兰英院士曾是美国著名半导体专家,放弃优厚条件回到祖国,在五六十年代,先后负责研制成中国第一根硅、砷化镓等单晶,为我国半导体材料研究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林老曾是美国顶级半导体公司的顶级专家,56年她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曲折程度不比钱学森差多少,也被美国 *** “关照”,遭到拦截搜查扣押】
于是,在一代代科研人员接力下, 2016年天宫二号升空,就开始用上半刚性三结砷化镓电池板的全新技术,这时中国已经在新型太阳翼技术上,走在了前头。不知是不是巧合,2017年美国紧接着在国际空间站,测试了砷化镓太阳翼,计划2022-2023年给ISS换上新设备,增强发电能力。与中国前后脚更新太阳翼设备,还真是“巧合”。
至于砷化镓电池板的生产技术门槛到底有多高,看造价就能体会到了。三结砷化镓电池板,一平方厘米造价超过100元人民币,一平米造价就是100万,在有些城市都能买一套房了。
【三结砷化镓电池板加工特别复杂,而且使用的材料也是昂贵金属,但确实是非常优秀的发电装备,这时候不能单纯的算经济账,技术性能超过一切】
砷化镓材料从发现到应用,走过了半个多世纪才开始有眉目,背后是相关技术和加工工艺的不断革新,是一整套产业链的逐渐完善与支撑。
很多类似的技术也都需要这样的厚积薄发,经过十几年数十年的积淀,才能出成果。现在半导体材料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了,希望我国能再接再厉,生产出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新型材料,为下一代中国太空“巨舰”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