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 | 林语
2044 字
论语有云: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个人能够跟随自己的本心,而不越出界限,是一种大智慧。
给他人以尊重,还自己以自由。
人生变好,从精神自由开始。
01 与人相处,距离决定情感自由
小侄女5岁那年,曾对一直照顾自己的姥姥说:
“在你家听你的,到我家得听我的”。
大人们纷纷笑谈,人小鬼大。
也不禁感慨,现在的孩子人格多么独立。
从小就知道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
这一点,恐怕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
成年人不懂得“界限”,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面对他人的不情之请,无法拒绝;
面对他人的刨根问底,无力招架;
过度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一味取悦他人,而忽视自己的需求。
这种过度卷入的关系,让人觉得消耗,而且有种深深的被束缚感。
与人相处,距离决定情感自由。
《界限》一书中,提到三种界限:
松散的界限:
主要体现在“界限不清”。
无力捍卫自己的界限,也无法尊重他人的情感距离。
比如,过度分享、过度依赖、情感纠缠、无力拒绝、一味取悦他人、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等。
松散的界限让关系像一团浆糊。
混乱不堪,使人精疲力尽。
僵硬的界限:
核心在于“保持距离”。
在心里筑起一道墙,把他人拒之门外。
从不分享,从不暴露自己的脆弱。
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但其实内心是脆弱的。
担心一旦敞开无法捍卫过度的入侵。
健康的界限:
爱,但是有原则,亲密,但是有界限。
尊重他人的喜好,也关注自我的感受。
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拒绝,也能坦然地拒绝他人。
和谐中有原则,原则中有爱。
这样的关系让人最为舒适。
当过去遇到的问题没有再次出现在你的相处中,这基本就可以说明你设置的界限是健康的。
叔本华说: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维系恰如其分的关系。
02 接纳自我,选择决定行为自由
知乎上有个热门的话题:
如果一个人能够包容并接受一切美丽与丑陋,一切善良和罪恶,那么这个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有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这个人是自由的,未被世俗观点所奴役,拥有精神上的自由。
全然接纳他人的前提是全然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意味着拥有选择的权力。
能够接纳自己的丑陋,
就可以选择不被他人的恶语所伤;
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
就可以选择不必担心被人瞧不起;
能够认可自己的价值,
就可以选择不依赖他人的评价。
接纳自己,选择决定行为自由。
《界限》一书中指出,无法充分设定界限存在的一些潜在原因:
· 害怕被人瞧不起
· 担心会撕破脸
· 总想取悦别人
· 对设定界限后的交往感到焦虑
· 对设定界限信心不足
· 想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 把自己被拒绝的感受投射到别人身上
· 感觉无从下手
· 认为在某种关系中不该有界限
每一个“不得不”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太好”的自己。
有点自卑、急了会撕破脸、会焦虑不安、会不被认可、会缺乏价值感……
看似委曲求全,其实是不敢暴露自己“不太好”的一面。
隐藏起来的,是内心的不安和对自己的不接纳。
人不必完美,有选择,才有自由。
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
“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
03 表达界限,界限决定精神自由
19年一部《小欢喜》把面临高考下的悲喜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剧中宋倩的控制与乔英子的逃离,是多少中国家庭的缩影。
眼下正值高考季,又有多少考生远报求学,只为逃离父母的掌控。
世上最难划清的“界限”,莫过于亲情。
违背父母的意愿,总会让人内心夹杂着一种莫名的愧疚感。
对于很多人来说,终其一生,恐怕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
心理学上有一种状态称之为——
“付出型亲情绑架”
以亲情的名义,一边过度帮扶,一边过度索取。
这种一厢情愿的付出,每一份都暗中标着价格。
跨越界限去“为你好”,进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没有界限的爱,绞杀了孩子的精神自由。
《界限》一书中提出,三个步骤表达界限:
第一步:明确告知
直截了当地告知对方你的需求。
不能声嘶力竭,也不必低声下气。
不敢表达,是因为害怕拒绝。
而克服恐惧,是需要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步:直言不讳
明确提出自己的期望,或者坚决拒绝对方的条件。
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提出——
“不含敌意的坚决”
态度坚决地拒绝,但本身并没有敌意。
第三步:消除内心的不安
内疚、担心、悲哀、懊悔、尴尬……
内心的不安,会促使你选择妥协。
而妥协,又成了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提出自己的界限时不用做任何解释,一旦解释,就等于在给对方机会来反对你提出的需求。
好的关系,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
健康的爱,精神自由,又彼此接纳。
界限,不是爱的对立面。
表达界限,也不意味着否定或是对抗。
真正的爱是有界限的。
表达界限,接受爱。
04 写在最后
高晓松写给女儿的寄语,道出了多少人的心之所向。
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心中有爱,向往自由。
人生变好,从精神自由开始。
延伸阅读
《界限》
【美】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
中信出版社 | 光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