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故人庄古诗的朗读和解释(故人庄原唱),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故人庄古诗的朗读和解释(故人庄原唱)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故人庄古诗的朗读和解释(故人庄原唱)

本文目录一览:

过路人庄 孟浩然 注音版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gù rén jù jī shǔ,yāo wǒ zhì tián ji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lǜ shù cūn biān hé,qīng shān guō wài 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kāi xuān miàn chǎng pǔ,bǎ jiǔ huà sāng má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ài dào chóng yáng rì,huán lái jiù jú huā

译文: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故人庄的作者是谁?

过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隽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觉得不够清楚,看下面:

【简析】:

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 过故人庄 的诗意

分类: 人文学科 中国文学

解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zhihai.heshang/Article/fytd/kycj/200601/18333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林庚

而孟浩然的风格正是在表面的幽静中注入了深深的不平,这是和他一生的遭遇与性格分不开的。当然孟浩然也偶有一些天真忘怀之作,这首《过故人庄》就是其中的代表。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孟浩然的名作。特别是前四句给人印象最深,这四句并曾以一首绝句的形式,误入王维集中,也可见这首诗与王维的作品很相近。王、孟并称,相沿已久,这是由于后人特别强调王维隐逸诗的缘故。其实即使就隐逸诗来说,王维的风格也显然与孟浩然有别,前者比较自然朗爽,后者比较深远清峭。至于王维其他的方面,如一些边塞的主题,七古的长篇,七言的绝句,就是五律中像《观猎》《送赵都督赴代州》等,都与孟浩然相去颇远。孟浩然大部分诗作都集中在隐逸一类的主题与五律的体裁上,一种谨严洗炼的风格,往往给人以更深的孤独感。他的冷峭之中有时甚至于是激切的,像他的名作《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数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里的形象也是王维诗中所少见的。而孟浩然的风格正是在表面的幽静中注入了深深的不平,这是和他一生的遭遇与性格分不开的。当然孟浩然也偶有一些天真忘怀之作,这首《过故人庄》就是其中的代表。

要说明这首诗的天真忘怀,最好是举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秋登万山寄张五》来对照一下: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也是名作。可是这首诗中,诗人是孤独的。他虽然“时见归村人”,却只能“隐者自怡悦”。他在山顶上望见了那么美丽的人间,而自己却只能在白云之中。正像《招隐士》中所说的: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山中尽管高洁,诗人却不能不感到一些清冷。所以这首诗与《过故人庄》虽然最后都归结于希望在重阳节的时候与友人共饮,可是一个是在寂寞的山中,一个是在人间的农庄;一个是在以清峭的心情在期待着温暖,一个却忘怀于友情与大自然之中。孟浩然大部分的作品其实正是属于前者。这首《过故人庄》因此表现了一个寂寞的诗人到了人间所能获得的喜悦,而这个人间只有在素朴的农庄中才存在,也只有这个素朴的农庄才真正能够接待我们不幸的诗人。

陶渊明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归去来辞》,写诗人把官一丢而跑回农村去,那时充满了多么喜悦的心情。我们在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过故人庄》中,孟浩然是那么充满了喜悦的。正是这个喜悦让孟浩然歌唱出一个和平生活的美丽的农村,这美丽,也只有那素朴的心才会真正地深深感受到。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既没有引人注目的名胜,也没有任何出奇之处,眼前不过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一些村人来往的道路。谁真正爱这个天地呢?而孟浩然确是写出了这个淳朴的天地。这里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诗人,写出一个天地是不容易的事。这里要真正全心全意地歌唱它,要诗人的世界观与农村淳朴的生活有高度的统一,于是通过诗人的内心世界再现一个典型的和平的农村、一个理想的天地。这里孟浩然并没作任何更多的表白,它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告诉了我们。

要进一步地理解这首诗,就还要更具体地通过诗句的分析。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似乎很平淡,它的素朴的语言与素朴的田家款待,所谓: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让全诗在一个平民生活的气氛中展开,这对于全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通过鸡黍这样具体细微的事物的描写,唤起了整个田家的形象。这里是谐和的,真实的,而又是开朗的。于是出现了那千载流传的名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这是全诗的灵魂,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要知道这两句诗真正的好处,我们这里引一首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中的几句:

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

这也是散曲中的绝唱。如果分开来看,马致远的诗句可能更容易引人入胜,因为这里刻画得更新鲜。可是一对照起来,我们就会觉得孟浩然的诗句更浑厚些,它丝毫没有露出怎样加工的痕迹,然而整个农庄历历在目,这里表现了更深的工夫。这当然也由于马致远是从一个茅舍的角落来写的,这是一个隐者小小的天地,然而这小小的天地却与大自然一脉相通,这正是那可喜之处。而孟浩然所写的却是整个农村,在这里孟浩然的诗有更多的人间味,在更为普遍的天地里有更多的生活气息,这也就是所以更为深厚的缘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这围绕着村落的绿树与斜倚在绿树之外的青山,正是相映成趣地表现为一种谐和而单纯的美。这里我们无妨说它们是在心心相印着,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那绿树像母亲的温柔,怀抱着这个村落;而那青山像一个岗哨,远远地也注视着这个村落。它们的心全在这个村落上,因而那城郭也就被冷落地丢在一边了。这里我们才明白,既然说“绿树村边合”,已经是在城郭之外了,为什么还要说“青山郭外斜”呢?这诗句正在于陪衬出那城郭的不重要来;青山、绿树、村落,那么水 *** 融地打成一片,那城郭就只好若有若无地默默靠站在一边,这真是再亲切也没有的一幅图画。而与这同时,通过那青山的顾盼,通过那绿树的环抱,对于这个村落,我们将感到多么亲热啊,仿佛我们早就该认识它们了。于是我们感受到每一块草地的绿色,每一片庄稼的成长,每一条小路上的泥土气息。这些,诗中都并没有写,它却存在于青山的一瞥与绿树的拥抱之中。而我们不幸的诗人,像一个贫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爱的乐园,他要东看西看,东问西问。于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他不知有多少话在说呢。他忘怀于这个面前展开的天地之中了。于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他说他下次还要再来。他当然是要再来的,这难道不是最诚恳最动人的语言吗?凡是稍有童心的人都会知道,一个孩子在要离开玩了一整天的心爱的地方的时候,那天真的心将要说出什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片天地将永远生活在诗人的心里,这首诗因而也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ep/200410/ca547221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象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他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日记。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象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顾无杂言”,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从而引起对农作的关怀,分享收获的愉快。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季节的特征。有了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蓄饶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近乎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他所描绘的这种境界,所创造的艺术美,似乎和生活距离更近,联系更紧,能够引起人们许多关于农村的美好的回忆。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是因为求仕失望才不得已归隐的。虽然置身于“岩扉松径长寂寥”的环境,但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在思想中纠缠着,现在“故人庄”的这种农家生活似乎使他暂时得到了解脱,并且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皈依的表现,就是这样在临走时直接了当、毫不掩饰地宣告他不久还要再来。这种真率的表示,是从一个受到健康生活的洗礼,几乎恢复了童真的灵魂中迸发出来的动人的语言。诗人之来是出于故人的邀请,去时却不顾虑主人将要赔上鸡黍饭而预约重来。前后对照,这个天地对他的吸引,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天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怡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 ―― 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怡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几乎又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清新的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怡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 …… 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纯熟的表现。王士祯把它说玄了,认为是“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带经堂诗话》)其实就是孟浩然不在形式和字句上过分刻意雕琢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还是有它的“迹”可求的。他的与此篇相类似的一些诗,能领着你进入一种诗境,让你看到形象,感受到韵味,但要把它的诗、形象、韵味归结为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或者说是由于某种单一技巧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孟浩然的作品标志着唐诗经过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等人的努力,达到了成熟的境地。已经形成了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艺术风格。再往前发展,就是李白、王维、杜甫那种在浑融完整的前提下,既有华采,又有深刻的意境乃至宏伟气魄的诗篇了。李杜等人并不照搬孟浩然形式上的“淡”,但孟诗在“淡”中所包含的深厚、隽水、朴实、自然等素质,却被他们汲取并且向前发展了。chuanjiang.blog.enorth/article/1408.s

[img]
更多故人庄古诗的朗读和解释(故人庄原唱)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