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亨德尔
亨德尔是一位英籍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作曲家。亨德尔出生于德国,在意大利学习、发展过四年,又在英国工作多年,之后加入英国国籍,直到他去世前一直都生活在英国。
亨德尔音乐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高,一生的音乐创作和最重要时期以及最主要成就都是在英国取得,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完成并上演。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本章以不同于以往音乐史将亨德尔归入德国音乐范畴的习惯,而有意将其归入“英国歌剧”一章来介绍,认为较合适。
亨德尔是体现巴洛克音乐成就最为著名的一位作曲家,另一位则是巴赫,两人声望非常高,是巴洛克音乐全盛时期的杰出代表。
亨德尔从小热爱音乐,幼年时就显现出了他优异的音乐才能,9 岁学习音乐,10 岁便开始音乐创作,写有一首三重奏鸣曲,并擅长管风琴演奏。1702 年,中学毕业后的亨德尔遵从父命,进入哈雷大学从事法律学习,但终因不能释怀于音乐而放弃了这个学习,之后在一个教堂内任职。18 岁时,亨德尔应他的音乐老师 F.W. 查豪的推荐,到德国汉堡学习音乐,在那里,他在凯泽尔所领导的汉堡歌剧院担任了一位小提琴手。
汉堡是德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又是德国唯一的歌剧中心,那里的歌剧境况仅次于 *** 。亨德尔到了汉堡以后,得以与当地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音乐家接触,并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开始了对歌剧的创作。其中歌剧《阿尔米德》是在作曲家、歌唱家和音乐理论家 J. 马特松的帮助下创作完成的,这部歌剧上演于 1705 年,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这对亨德尔无疑具有激励的作用,这年,他刚满 20 岁。歌剧《阿尔米德》是亨德尔这个时期几部作品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亨德尔早期的创作个性,可喜的是这部歌剧的总谱被保存了下来。以后,随着亨德尔音乐创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他继续着对歌剧的创作,同时也涉及对其他音乐体裁的创作。
在汉堡,由于歌剧创作一般要迎合贵族的庸俗趣味才易生存,同时歌剧院也在受到教会的攻击,这些状况对亨德尔的创作理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有一个天赐的机会来到了亨德尔的面前,即去汉堡访问的意大利贵族美第奇的费迪南多亲王对亨德尔的才华十分赏识,便邀请他到意大利去发展。当时的意大利在欧洲是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国家,特别是歌剧、清唱剧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处于领先地位。1706 年,亨德尔应邀到了意大利,在那里他不但游历了佛罗伦萨、罗马、 *** 、那不勒斯等地而大长见识,更是通过对一些著名音乐家如柯莱里、斯蒂凡尼、斯卡拉蒂父子等的接触、结识和交往,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许多音乐创作经验。从此,亨德尔饶有兴趣和潜心于对意大利音乐风格的研究,从意大利民间音乐中去汲取营养,尤其是他重点地学习了对歌剧的创作。所有这一切都对亨德尔以后的音乐创作有很大帮助。
创作上,亨德尔开始注重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他以意大利风格写了一些歌剧、清唱剧以及其他的一些音乐体裁作品。1708 年,亨德尔创作出了一部清唱剧,名为《复活》,此剧在上演时用到了布景,并在柯莱里的指导下起用了 45 人规模的乐队伴奏,而这样的规模实际已经很接近于一部歌剧的演出了。就在这一年,亨德尔又创作出了歌剧《阿格里皮纳》,这部剧在 *** 狂欢节上演出,获得了成功,并连续演出 27 场。意大利之行,为亨德尔的音乐创作,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710 年,亨德尔回到德国,在汉诺威宫廷任乐长,运用在意大利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对意大利和法国艺术持崇拜态度的德国宫廷,到任后不久,又受聘去了英国。
当时的英国歌剧舞台,主要为意大利歌剧所统领,尤其是英国贵族热衷于意大利歌剧,常会以重金礼聘意大利的作曲家及一些歌唱家到英国。而英国女王安娜则把亨德尔看做是意大利的音乐代表,而非是德国的音乐代表,将其邀请到英国。到了英国以后,亨德尔以他在国外游历的经验,特别是他对意大利歌剧创作的熟知,使他认为在英国进行歌剧发展可谓是轻而易举,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英国拥有更多、更广泛的欣赏者。
在英国,亨德尔初期的创作主要是意大利式歌剧,对意大利歌剧的创作,让他在伦敦的音乐生活占据了主要位置。不久,亨德尔就以他的歌剧《里纳尔多》(1711)在伦敦上演而名声大振。《里纳尔多》是亨德尔为英国观众写出的第一部意大利歌剧,从这部歌剧开始,他为沉闷的英国歌剧舞台带来了活力,正是亨德尔看到了英国是有利于他实现音乐理想的地方,有着更大的实践空间,自 1712 年起,亨德尔定居在了英国,1726 年加入了英国国籍,这使他一生创作的大部分歌剧都是在英国得到上演。
亨德尔在英国担任了英国王室的宫廷音乐家,还在 1720 年成立了英国“皇家音乐剧院”,并担任该剧院的作曲家之一和该剧院的音乐指导,同时还经营着歌剧演出事业。从此,亨德尔的歌剧、清唱剧相继演出。那段时间可以说是亨德尔颇有收获的一段时间,仅在 1720 年至 1728 年间,英国“皇家音乐剧院”演出的歌剧就有 500 部之多。
亨德尔的歌剧主要为意大利风格,结构基本为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程式,他采取这种创作方式,主要是为适应当时的歌剧风气。亨德尔歌剧的题材多取自历史传说和神话,当中不乏对英雄以及爱情的描写和歌颂,也有部分改编于英国观众所喜爱的戏剧脚本。在音乐创作方面,亨德尔也是依照意大利歌剧的创作方式来进行的,他对歌剧中的各种人物性格都能够达到深刻的理解而给予生动的表现,并以丰富多变的音乐手段将他们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还能够照顾到每个歌者歌喉的发挥和技巧的表现。一段时间以来,亨德尔的歌剧随同意大利歌剧在欧洲的广泛影响,得到了英国观众的喜爱。
然而,意大利式歌剧的宫廷贵族意味,导致了歌剧追求虚空、华丽的展示以及对声音炫技的表现,特别是对阉人歌手的起用,使这种状况走向了极端。歌剧剧本沉闷,内容空洞雷同,毫无民族色彩,人文主义精神表现越来越少,剧情也越来越无法适应英国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这使亨德尔的歌剧创作也未能脱离这一习俗。随着英国民族资产阶级意识的抬头,脱离英国欣赏习惯的意大利歌剧便遭到了反对,使之在英国逐渐没有了市场。进而对意大利歌剧的反对之声,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举国 *** 浪潮,意大利歌剧在英国走向了衰落。这样的局势,对亨德尔歌剧的创作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影响。
可以看出,亨德尔在英国的创作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除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原因之外,由于他受宠于宫廷,又非真正的英国血统,这为亨德尔的创作带来了贵族方面的不友好,甚至是嫉恨。有一些贵族还会聘请一些意大利作曲家到英国来同亨德尔进行竞赛,以尽可能地对他进行攻击。尽管在那个时期,亨德尔的歌剧创作已经显示出了他超越其他作曲家的深刻,显示出他对歌剧人物在性格塑造方面、在歌喉表现方面都能够做到恰当而准确到位的表现,但他的作品最终还是随着意大利歌剧的逐渐衰落和不受欢迎也走向了低谷,并失去了市场,尤其是那段时期民谣歌剧的产生,更是对亨德尔的创作如雪上加霜。由于民谣歌剧能够紧密结合英国人现实生活的内容,有着为英国人所欣赏的音乐曲调,一时间民谣歌剧获得了英国观众的极度青睐与欢迎。这一境况无疑对亨德尔的意大利歌剧是一沉重打击,他所经营的歌剧院也因亏损而关闭。在这之前,亨德尔也曾做过几次翻身的努力,结局是挽救无果,他的歌剧创作最终还是遭到了失败,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亨德尔一生共创作歌剧达 50 部,其中 1 部没有完成,5 部没有上演,有 36 部在英国上演,可见他为英国观众在歌剧方面作出的贡献,同时也体现出他对歌剧创作的钟爱。亨德尔重要的歌剧作品有《尤利乌斯·凯撒在埃及》(1724)、《塔麦拉诺》(1724)、《罗德林达》(1725)和《奥兰多》(1733)等。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转机的,亨德尔的歌剧创作走向失败以后,却将他推向了一个伟大的起点,这便是他对清唱剧的创作。由于亨德尔积蓄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其中有对德国复调音乐技巧的娴熟,有对意大利旋律流畅性和英国圣咏优良传统的掌握,更有对歌剧创作经验的积累,包括他早年就曾涉猎过清唱剧的创作,这些丰厚的知识和经验,使亨德尔在 18 世纪30 年代末开始将全部精力转向对清唱剧的创作。这一转变,出人意料地掀开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一页,成为音乐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1736 年,亨德尔创作了一部清唱剧名为《以色列人在埃及》,这部剧在初次上演后“亨德尔才明确了,这种清唱剧是一种民族形式,借此它可以直接影响到英国人民的心境”( [ 德 ] 哈利·歌德施密特:《德国音乐》“G.F. 亨德尔”一节,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 年版)。这一至关重要的认识,使亨德尔有了明确的主导思想,他全力地调动起了自己曾经创作过几十部歌剧的丰富经验,并致力于对清唱剧的创作,将清唱剧这一艺术体裁包括它的创作价值,推向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亨德尔的清唱剧题材多来自于《圣经》故事,但他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此。在他的一些清唱剧中,透过对《圣经》故事表面的叙述,实则蕴含着对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表露,并且他还能够把反对外族统治和暴政压迫的内容,与英国牧歌、赞美歌的合唱传统以及意大利歌剧的动人曲调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英雄史诗性音乐。这一点很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市民的愿望,英国广大民众认为他的清唱剧既亲切又易于理解。由此,亨德尔在英国所处的显要地位又一次得到了重新的巩固。
在对清唱剧的具体创作上,亨德尔很富有自身的创作特点,他以采纳和运用民族民间曲调及它的日常语言为手段,使清唱剧显得通俗易懂,并在丰富清唱剧曲调的基础上创立了很多类型的咏叹调,诸如英雄性咏叹调、抒情性咏叹调、田园性咏叹调等,各具色彩,细腻动人。他所创作的宣叙调也很富有戏剧性。对于合唱,亨德尔则采用了双合唱队的手法,在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去自由地运用精湛的复调手法,使合唱表现气势雄伟、宏大、宽广和充满戏剧性,在通俗与高度的艺术性之间达到了融合,形成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语言。此外,亨德尔的合唱还主要用以表现人民大众,使他们处于戏剧表现的中心。
亨德尔在清唱剧方面的最大成就,则是他能够综合德国清唱剧、意大利歌剧和英国合唱音乐的艺术传统,并融入自己的创作才智和创新意识,使创作出的作品风格多样,进而将清唱剧这一体裁在历史的传承中做到了推陈出新,并走向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由此,亨德尔被誉为“清唱剧之父”。
亨德尔一生共创作清唱剧 23 部,有 19 部在英国演出。其中《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弥赛亚》(1742)、《犹大·马克伯》(1746)等成为传世之作,而《弥赛亚》则成为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创作仅用了 24 天时间。1759 年 4 月 6 日,久病在身和双目失明的亨德尔在指挥《弥赛亚》的演出后卧床不起,于 4 月 14 日走完了他的艺术道路。亨德尔去世后,英国每年都会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举行清唱剧的专场演出,他的清唱剧已深入到英国人民的心中。
总结亨德尔一生的音乐成就,歌剧和清唱剧是他最主要的创作。歌剧方面,对意大利歌剧的贬斥,使亨德尔的歌剧创作也不能幸免,这样,对亨德尔歌剧的评价也就有了很多褒贬不一的说法。如果人们今天能够站在更高的历史角度,能够以更加科学与客观的态度来衡量,想必对亨德尔作品的艺术价值能够持有正确的审视。不可否认,亨德尔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与巴赫一起,以超人的威望使他们的逝世成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终结的标志。亨德尔去世后,英国乐坛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像他如此伟大的音乐大师。
更多视
“天秤的艺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