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有没有关于赵州桥的资料?!!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_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
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1961年3月4日,安济桥(大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10年,赵州桥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img]关于开封较有名的诗句(关于开封的诗句有哪些)
1.关于开封的诗句有哪些
1、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张籍 《秋思》
2、欲读慵开封 唐 白居易 《咏慵》
3、开封见千里 唐 高适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4、这精神、堪更开封府 宋 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
5、玉书分付莫开封 宋 李太古 《虞美人·西风海色秋无际》
6、酒熟且开封 唐 姚合 《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7、药酒自开封唐姚合 《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
8、花开封印早 唐 林宽 《寄省中知己》
9、独开封检试砂床唐 陆 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三首次韵》
10、家书接得急开封 元 马钰 《瑞鹧鸪 收家书》
11、急焚香、跪领封 元 刘处玄 《神光灿》
12、启土开封 魏晋 陶渊明 《命子》
13、启土开封 魏晋 陶渊明 《命子 其三》
14、(予为开封幕 宋 苏轼 《王郑州挽词(克臣)》
15、仆昔为开封幕 宋 苏轼 《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
16、开封述天爵 南北朝 鲍照 《蜀四贤咏》
17、解道临行更开封 清 朱彝尊 《换巢鸾凤·桐扣亭前》
2.关于开封的古诗有哪些
1,兔园雪霁物华新,扫尽瀛洲万斛尘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5,卞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6,大梁伤客情,荒台对古城
7,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
8,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9,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10,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
11,梁苑清秋白昼闲,偶寻名刹扣禅关
12,铁塔峙城隅,川平愈觉孤
13,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
14,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
15,曾向梁园看雪飞,邹枚授简尚依稀
3.关于开封的古诗
河南开封。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时常让人品味不尽。汉代文学家司马迁,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苏轼等都写过赞美开封的诗赋。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从中能够想象那时的开封是何等的壮观美丽。 开封种植菊花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时期就已经驰名全国,明清尤盛,绵延至今。“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4.有关“开封”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明代:李梦阳《汴京元夕》: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译: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汴京来.都唱着周宪王编著的剧本。她们唱着唱着,从白天演到晚上,月亮出来,银光倾泻,似在金梁桥的大地上铺了一层自霜。人间的灯火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盛况空前。
2. 宋代:刘子翚《汴京纪事》: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译: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3. 宋代: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译: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4. 唐代: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译:平明时分离开铁丘,太阳落山来到大梁。仲秋分象多么萧条,雁飞声声南归故乡。
5. 唐代:高适《古大梁行》: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译: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6. 唐代:张继《送邹判官往陈留(一作洪州送郄绍充河南租庸判官)》: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译:这是齐宋两国佣兵之地,妇女停止织布,农民废弃了耕地。
7. 唐代: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译: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8. 唐代: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译:汴水碧波,悠悠东流,望中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
9. 明代:于谦《岳忠武王祠》: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译: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舍弃了汴梁巍峨的宫阙。
10. 明代:曾棨《维扬怀古》: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
译:还是汴堤边的柳树最多情,春天到了依旧让麻雀栖息。
开封,古称大梁、陈留、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开封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城市。开封自贸区也是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截至2015年底,开封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下辖5个市辖区、4个县,常住人口454.26万人。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被誉为八朝古都,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宋朝和金国相继在此定都;明朝在此建立北京达11年。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都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从蒙元明清到民国和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封一直为河南首府或省会。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5.关于开封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来开封赏菊时亲赋诗词,留下“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梁苑清秋白昼闲,偶寻名刹扣禅关。百盘飞磴身遥上,千尺危栏手自攀。已见神游朝贝阙,便从羽化出尘寰。中天俯仰多时节,飒飒天风冷佩环。
铁塔峙城隅,川平愈觉孤。登天盘内磴,落日影东湖。风袅垂帘铎,云栖覆顶珠。何年藏舍利,光彩射虚无。
明代政治家于谦于1430年至1447年任河南巡抚期间,曾为又一种版本的八景总图题诗,名为《题汴城八景总图》:
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民安物阜公事简,目前景物随冥搜。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大河涛涛涌地来,腾波起浪如奔雷。隋堤烟柳翠如织,铁塔摩空数千尺。阴晴晦明各异态,对此令人感今昔。画图仿佛得真趣,醉墨淋漓写长句。诗成掉笔向苍空,满袖天风却归去。
张淑载的《梁园雪霁》诗曰:
曾向梁园看雪飞,邹枚授简尚依稀。只今瑞旭高悬处,好袖平台赋草归。
无名氏的《梁园雪霁》诗曰:
兔园雪霁物华新,扫尽瀛洲万斛尘。玉树琼林三百里,琪花瑶草一番春。貂裘公子迎春醉,铁马将军出猎频。见说相如能作赋,王门授简管挥银。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大梁行 唐尧客
客有成都来,为我弹鸣琴。前弹别鹤操,后奏大梁吟。
大梁伤客情,荒台对古城。版筑有陈迹,歌吹无遗声。
雄哉魏公子,畴日好罗英。秀士三千人,煌煌列众星。
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嬴。邯郸救赵北,函谷走秦兵。
君子荣且昧,忠信莫之明。间谍忽来及,雄图靡克成。
千龄万化尽,但见汴水清。旧国多孤垒,夷门荆棘生。
苍梧彩云没,湘浦绿池平。闻有东山去,萧萧班马鸣。
河洲搴宿莽,日夕泪沾缨。因之唁公子,慷慨此歌行。
古大梁行 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那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6.描写开封的古诗词
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
大梁行 唐尧客
客有成都来,为我弹鸣琴。前弹别鹤操,后奏大梁吟。
大梁伤客情,荒台对古城。版筑有陈迹,歌吹无遗声。
雄哉魏公子,畴日好罗英。秀士三千人,煌煌列众星。
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嬴。邯郸救赵北,函谷走秦兵。
君子荣且昧,忠信莫之明。间谍忽来及,雄图靡克成。
千龄万化尽,但见汴水清。旧国多孤垒,夷门荆棘生。
苍梧彩云没,湘浦绿池平。闻有东山去,萧萧班马鸣。
河洲搴宿莽,日夕泪沾缨。因之唁公子,慷慨此歌行。
古大梁行 高适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那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汴堤鹦 梅尧臣
古堤多长榆,落荚鹅眼小。
其下迅黄流,其上鸣黄鸟。
安知舟中人,黑鬓日已少。
千里归大梁,玉笙闻窈窕。
终朝不成曲,幽响在林表。
莫羡沙路行,金鞭驰袅袅。 汴河 黄庶
卞都峨峨在平地,宋恃其德为金汤。
先帝始初有深意,不使子孙生怠荒。
万艘北来食京师,卞水遂作东南吭。
甲兵百万以为命,千里天下之腹肠。
人心爱惜此流水,不啻布帛与稻梁。
7.描写开封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1、《观两汉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秦破河山旧战场,岂期民复见耕桑。
九千来里开封域,四百馀年号帝王。
剥丧既而遭莽卓,经营殊不念高光。
当时文物如斯盛,城复何由更有隍。
2、《秋思》
年代: 唐 作者: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开封,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被誉为八朝古都。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宋都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8.有关开封的诗词
北宋驸马柴宗庆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形容汴京的名句: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
梁苑清秋白昼闲,偶寻名刹扣禅关。百盘飞磴身遥上,千尺危栏手自攀。已见神游朝贝阙,便从羽化出尘寰。中天俯仰多时节,飒飒天风冷佩环。
铁塔峙城隅,川平愈觉孤。登天盘内磴,落日影东湖。风袅垂帘铎,云栖覆顶珠。何年藏舍利,光彩射虚无。
明代政治家于谦于1430年至1447年任河南巡抚期间,曾为又一种版本的八景总图题诗,名为《题汴城八景总图》:
天风吹我来中州,光阴荏苒春复秋。民安物阜公事简,目前景物随冥搜。梁园花月四时好,日落夷山映芳草。大河涛涛涌地来,腾波起浪如奔雷。隋堤烟柳翠如织,铁塔摩空数千尺。阴晴晦明各异态,对此令人感今昔。画图仿佛得真趣,醉墨淋漓写长句。诗成掉笔向苍空,满袖天风却归去。
张淑载的《梁园雪霁》诗曰:
曾向梁园看雪飞,邹枚授简尚依稀。只今瑞旭高悬处,好袖平台赋草归。
无名氏的《梁园雪霁》诗曰:
兔园雪霁物华新,扫尽瀛洲万斛尘。玉树琼林三百里,琪花瑶草一番春。貂裘公子迎春醉,铁马将军出猎频。见说相如能作赋,王门授简管挥银。
9.有关开封古诗词
开封与诗古已有缘《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美的诗篇产生于开封境内的洧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溱洧》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它生动描绘了男女在河岸边欢乐聚会、自由表达爱情的情境。 诗的大意是,阳春三月,溱洧之水碧波荡漾,无数男女拿着兰草到岸边游乐。
一个姑娘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小伙子说:“我已经去过了呀!”姑娘说:“你就陪我再去一趟嘛!你看洧水那边又宽旷又好玩。”这对男女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走一边呢喃私语,说说笑笑,亲亲热热,还互赠芍药作为定情的信物。
此外,在《诗经》的305首诗里,属于开封属地新郑的《郑风》就占了21首。著名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是《郑风》《子衿》里的诗句。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开封属地尉氏人,他的墓在尉氏县小陈乡境内。阮籍的诗作有咏开封之作:“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
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唐诗宋词 开封缘深诗人李白与开封缘分极深。
以诗为媒,他还娶了一个开封媳妇。李白和杜甫、高适两位诗友相聚开封,一起登上吹台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们正在吹台开怀畅饮,忽听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
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鬟来到这里。
她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进房都未能觉察。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
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做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
宗氏就是李白的第四位夫人。这个“千金买壁”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宗氏才女却确有此人。
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在梁园也有家,往来于此,累十年之久”。李白还写过一首《拟恨赋》,是比照一位开封诗人的《恨赋》写的。
《恨赋》作者江淹,是开封属地兰考人,是开封地界最早的较有成就的诗人。李白比照江淹诗作写诗,足见他对江淹作品的欣赏和崇敬。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这就是江淹《恨赋》里的诗句,很唯美。
江淹还有另一首著名的抒情赋《别赋》,道尽了天下离人内心深处无可名状的情感。汴京八景里有一个景致:隋堤烟柳。
诗人白居易观后诗思迸发,在《隋堤柳》诗中写道:“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白居易在开封反复咏叹,留下好诗串串。
开封古代诗人中还有一位牛人,唐朝开元41年进士崔颢。据说,孤傲的诗仙李白到了黄鹤楼,登楼时曾想作诗。
他徘徊许久,竟然无从下笔,只好长叹了一口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让李白怅然离去。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实在是让开封人长脸了。宋朝是封建社会优秀文化的顶峰时代,是开封历史的鼎盛时期,也是词的辉煌时期。
李煜、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家父子、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等把古城开封文化的地位推向了光辉顶点。北宋文学创作十足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特别是词,表现风格更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诗兴开封 情满汴梁新中国成立后,陈雨门、任访秋、苏金伞、华钟彦都写下有关开封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苏金伞是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也是中国现代较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一字一句都写满对开封的爱:我要到开封寻找我的童年我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血液的浓度、大脑的容积,都是开封给我完成的,开封的哪一条大街我没走过千万遍?…………当代,闻名全国、以格律诗见长的已故诗人李允久先生,一册《青枫集》让诗家和诗歌爱好者反复赏读。
现代诗人孔令更先生,他留职停薪徒步走黄河的壮举,在全国文坛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被誉为“黄河诗人”。孔令更所说:“钱只不过是一个城市的肉,瘦则可肥,肥则能瘦,而文化才是城市的骨。
人之骨,一日不可瘦也。”诗歌活动和诗歌创作,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繁盛和活跃程度。
近两年来, 我市发起了“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旨在为弘扬中华诗歌文化,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以诗歌为媒介展示开封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活动得到了海内外诗人们的响应,来自罗马尼亚、美国等国,以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份的诗人均有投稿,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诗人洛夫,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林从龙,以及著名诗人余光。
10.有关开封古诗词
开封与诗古已有缘《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美的诗篇产生于开封境内的洧水。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这首《溱洧》是《诗经》中极具代表性的爱情诗篇,它生动描绘了男女在河岸边欢乐聚会、自由表达爱情的情境。 诗的大意是,阳春三月,溱洧之水碧波荡漾,无数男女拿着兰草到岸边游乐。
一个姑娘说:“我们去那边看看吧?”小伙子说:“我已经去过了呀!”姑娘说:“你就陪我再去一趟嘛!你看洧水那边又宽旷又好玩。”这对男女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走一边呢喃私语,说说笑笑,亲亲热热,还互赠芍药作为定情的信物。
此外,在《诗经》的305首诗里,属于开封属地新郑的《郑风》就占了21首。著名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是《郑风》《子衿》里的诗句。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开封属地尉氏人,他的墓在尉氏县小陈乡境内。阮籍的诗作有咏开封之作:“昔余游大梁,登于黄华颠。
共工宅玄冥,高台造青天。幽荒邈悠悠,凄怆怀所怜。
”唐诗宋词 开封缘深诗人李白与开封缘分极深。
以诗为媒,他还娶了一个开封媳妇。李白和杜甫、高适两位诗友相聚开封,一起登上吹台饮酒赋诗。
有一天,他们正在吹台开怀畅饮,忽听窗外传来如梦如幻的琴声。三人疑是师旷再生,不禁心生感慨。
似醉非醉之间,李白即兴赋诗,挥笔在粉墙上写下了那首千古名作《梁园吟》。三位诗人走后,一位年轻貌美的白衣女子带着丫鬟来到这里。
她云髻高耸,裙裾飘飘,站在壁前反复吟诵那气势磅礴的诗篇,如醉如痴,连僧人进房都未能觉察。僧人看到粉白的墙壁被涂得黑乎乎一片,心生怨气,举布欲擦,却被这位姑娘拦住。
经过一番交涉,她取出千两银子,买下此壁,保住了墙上的诗句。不久,李白听说此事,深受感动,便托杜甫和高适做媒,娶这位宗氏才女为妻。
宗氏就是李白的第四位夫人。这个“千金买壁”的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宗氏才女却确有此人。
据郭沫若考证,李白“在梁园也有家,往来于此,累十年之久”。李白还写过一首《拟恨赋》,是比照一位开封诗人的《恨赋》写的。
《恨赋》作者江淹,是开封属地兰考人,是开封地界最早的较有成就的诗人。李白比照江淹诗作写诗,足见他对江淹作品的欣赏和崇敬。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这就是江淹《恨赋》里的诗句,很唯美。
江淹还有另一首著名的抒情赋《别赋》,道尽了天下离人内心深处无可名状的情感。汴京八景里有一个景致:隋堤烟柳。
诗人白居易观后诗思迸发,在《隋堤柳》诗中写道:“西至黄河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 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白居易在开封反复咏叹,留下好诗串串。
开封古代诗人中还有一位牛人,唐朝开元41年进士崔颢。据说,孤傲的诗仙李白到了黄鹤楼,登楼时曾想作诗。
他徘徊许久,竟然无从下笔,只好长叹了一口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让李白怅然离去。
崔颢的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实在是让开封人长脸了。宋朝是封建社会优秀文化的顶峰时代,是开封历史的鼎盛时期,也是词的辉煌时期。
李煜、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永、晏家父子、周邦彦、辛弃疾、李清照等把古城开封文化的地位推向了光辉顶点。北宋文学创作十足发达,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特别是词,表现风格更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诗兴开封 情满汴梁新中国成立后,陈雨门、任访秋、苏金伞、华钟彦都写下有关开封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苏金伞是河南省第一届文联主席,也是中国现代较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一字一句都写满对开封的爱:我要到开封寻找我的童年我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血液的浓度、大脑的容积,都是开封给我完成的,开封的哪一条大街我没走过千万遍?…………当代,闻名全国、以格律诗见长的已故诗人李允久先生,一册《青枫集》让诗家和诗歌爱好者反复赏读。
现代诗人孔令更先生,他留职停薪徒步走黄河的壮举,在全国文坛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被誉为“黄河诗人”。孔令更所说:“钱只不过是一个城市的肉,瘦则可肥,肥则能瘦,而文化才是城市的骨。
人之骨,一日不可瘦也。”诗歌活动和诗歌创作,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繁盛和活跃程度。
近两年来, 我市发起了“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旨在为弘扬中华诗歌文化,展现诗词的独特魅力,以诗歌为媒介展示开封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活动得到了海内外诗人们的响应,来自罗马尼亚、美国等国,以及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份的诗人均有投稿,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的诗人洛夫,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名诗人林从龙,以及著名诗人余光。
《永远的赵州桥》中赵州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请概括回答
赵州桥比较真实目录
【简介】
【设计创新】
【建造技术创造性】
【赵州桥三绝】
【赵州桥传说】
【赵州桥桥联】
【赵州桥原理】
[编辑本段]【简介】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经赵县。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安济桥选定为第12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历史土木工程古迹”铜牌纪念碑。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宋哲宗赐名,意为"安渡济民"),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券高7.23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桥上有很多的东西,类型众多,丰富多彩。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
[编辑本段]【设计创新】
(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我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敝肩。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敝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据计算四个小拱可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自身重量700吨,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单孔。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编辑本段]【建造技术创造性】
(1)桥址选择比较合理,使桥基稳固牢靠。
李春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严格周密勘查、比较,选择了佼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涮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根据现代测算,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到6.6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选定桥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桥台,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于建桥。
(2)赵州桥的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O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全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3)在保持大桥稳定性方面采取了许多严密措施。
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办法,就是从桥的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宽度,从最宽9.6米收缩到9米,以加强大桥的稳定性。2)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了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在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3)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4)为了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而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增强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赵州桥的桥 *** 具特色。
桥台是整座大桥的基础,必须能承受大桥主拱圈(桥身主体)轴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赵州桥的桥台具有下述特点:l)低拱脚:拱脚在河床下仅半米左右;2)浅桥基:桥基底面在拱脚下1.7米左右;3)短桥台:由上至下,用逐渐略有加厚的石条砌成5米长、6.7米宽、9.6米高的桥台。这是一个既经济又简单实用的桥台。为了保障桥台的可靠性,李春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固基措施。为了减少桥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桥主体的垂直压力造成的下沉),李春采取了在桥台边打入许多木桩的措施,以此来加强桥台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今天的厂房、桥梁的建造上也经常采用。为了减少桥台的水平移动(即由大桥主体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桥台后移),李春采用了延伸桥台后座的办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桥台和桥基,李春还在沿河一侧设置了一道金刚墙,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冲蚀作用,另一方面金刚墙和桥基、桥台连成一体,增加了桥台的稳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证了大桥具有坚固的桥台,提高了大桥的坚实程度。
[编辑本段]【赵州桥三绝】
(1)“券”小于半圆。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2)“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3)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编辑本段]【赵州桥传说】
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盖跪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来到赵州桥也都要首先寻觅看个究竟。这是关于赵州桥的一段最有名的传说。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
[编辑本段]【赵州桥桥联】
上联:水从碧玉环中过;下联:人在苍龙背上行。
[编辑本段]【赵州桥原理】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45公里赵县城南蟤河之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俗称大石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年~605年),由匠师李春建造。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桥全长64.4米,宽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蟤河之上。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昔日蟤河水泛滥,百姓只靠木船摆渡。木匠祖师鲁班一夜之间把羊群化成石头建起大桥。张果老和柴王爷一同来试桥。张果老倒骑毛驴,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小车,运载着五岳名山。行于桥中心,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至今桥上面还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和膝盖印;桥底保留着鲁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没有桥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来,石拱的跨度为37.7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两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可见桥高比拱弧的半径要小得多,整个桥身只是圆弧的一段。这样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桥的坡度,方便往来的车马行人。而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其优越性在于:第一、减轻桥体的重量,节省填腹的材料。经计算,四个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减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吨。这不但省工省料,还减轻桥身净重的15.3%,从而降低了石桥对两岸地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桥梁的安全系数11.4%,延长了桥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对大拱所产生的“被动压力”,从而大大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第二、四个小拱留下的四个空洞,增加排水面积16.5%,在洪汛季节。桥下过水面积增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第三、大拱之上加两对小拱,均衡、对称,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这个精巧的造型,使得赵州桥更加壮丽多姿。
再其次,赵州桥的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砌筑拱洞有两种砌筑法,一是横向联式砌筑法,另一是纵向并列式砌筑法。横向联式砌筑的拱洞是一个整体,比较结实,但这种砌筑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须整个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较长。纵向并列砌筑法是把整个大桥沿宽度方向用28道独立拱券并列组合起来。每道拱券单独砌筑,合龙后自成一体。这样砌完一道拱后,移动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邻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筑。这种砌筑法优点是,既节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动木架分别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维修。因为每道拱券都能独立承受重压,28个拱券拼成一个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损坏了,可以部分施工维修,不影响整个桥身安全。但是,纵向并列砌筑法,并列的拱券之间缺乏联系,整体结构并不结实。李春建造赵州桥的时候,所以大胆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是由于他充分考虑到洨河水文情况和施工进度的矛盾。在当时的生产水平条件下,建造这座大石桥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涨,如果采取横向联式砌筑法,工程进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冲毁,可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会太受影响,李春为了克服纵向并联砌筑法整体结为不结实的缺点,先用9条两端带帽头的铁梁横贯拱背,串连住28道拱券,加强横向联系,再对两块毗邻的拱石,用双银锭形的腰铁卡住,然后在桥的两侧各有长1.8米,外头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钩石六块,勾住主拱券,拱券外还有护拱石,这样,整个桥身结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脚比拱顶宽0.6米的少量“收分”来防止拱券倾斜。经过1350多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极其科学,极有成效的。
赵州桥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桥身上为什么会凿上这些痕迹呢?据现代桥梁专家罗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测,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行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厂的驴蹄印都在东侧1/3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如果太靠边,石拱券容易变型外倾发生危险,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发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立刻坍圮,可以从容维修。
总之,赵州桥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
附:河北省衡水市安济桥
安济桥,横跨滏阳河两岸,石砌七孔拱桥,桥长116米,面宽7‘5米,桥两侧各有60个石柱,上雕石狮,石狮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每尊石狮下还雕有1——2只小狮,狮下有莲花座,通狮柱高1’62米、宽0‘32米,桥栏板浮雕卷云纹,栏板高0’84米、宽1‘55米、2’11米不等。桥墩分水口月台用石块堆砌,桥孔雕有水龙头,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即雄伟壮观,又精巧玲珑。
安济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1937年发大水,被日寇炸毁中孔,1956年用木材衔接修复。1982年4月,由地区公路工程队动工,用钢筋水泥修缮石桥中孔,水泥铺面。1989年5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