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地方的代表性童谣,倘若有人问我吴川最具代表性的童谣,我首先想到《点脚泥鳅》。
“点脚泥鳅,同船坐舟,三官坐轿,白蚁行桥,桥儿扭扭,扭到三官大路口。路口拾只死狗,回归比阿爹送烧酒。”
从小我就会唱《点脚泥鳅》,印象中不是通过长辈或老师的教予而学会,似乎因为吴川人与生俱来这个身份,顺理成章便会了。
不止我一个,周围的小玩伴亦是如此,大家都会唱,同样没有“老师”。
虽说《点脚泥鳅》在吴川家喻户晓,却也区别于许多其他童谣最主要一个特点——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其歌词并不真实展现吴川的历史、社会、地理等等,甚至乎,以“乱七八糟”形容《点脚泥鳅》都不为过。
遑论其他地方的人们,纵使吴川人也不清楚《点脚泥鳅》唱的是什么——至少我这么认为。
何谓“点脚泥鳅”?“三官”是否指古代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三种官的合称?
无从知道。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有意贬损《点脚泥鳅》,“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作为一个吴川人,《点脚泥鳅》在我心目中无可替代。人们喜欢一首歌或因为歌词深刻,或音律优美,而《点脚泥鳅》不需要具备这些被喜欢的因素。喜欢与否无关紧要,《点脚泥鳅》是一首童谣,更是一种情感。
《点脚泥鳅》既为吴川最具代表性的童谣,那么固然以吴川话说唱。
吴川话唱(说)《点脚泥鳅》特别有意思,次句的首字的发音较上一句首字上升一个音调,“点”、“同”、“三”依次唱来,逐渐上升,犹如决心征服一座高山,每上一个梯级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点脚泥鳅》很好的体现了吴川话的特点。我想,大概这就是《点脚泥鳅》值得被一代又一代吴川人铭记的原因吧。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身处家乡的时候,认为她的很多方面十分“碍眼”,比如我的家乡吴川,无数次诟病其基础建设落后;坐车找不到公交站;“封建迷信遗留”严重;江心岛太小;黄坡圩太烂……
可是一旦离开,又异常想念,写《点脚泥鳅》的时候,“吴川印象”这部戏无数次在我脑海中上演,你我都是戏中的主角,表演着外人看不懂的故事。
你有多久没有回过吴川了?
题外话,这些吴川童谣你还记得吗?
好朋友
凳凳手,好朋友,你结婚,我饮酒,你打交,我帮手,你解裤,我快走。
磨谷煮粥,磨米煮饭
磨谷煮粥,磨米煮饭,磨糠头,煮出油,磨米碎,煮成配,人人得一碗,加剩你无有。
学口学舌
学口学舌,嫁只老公执木叶。
高低矮佛
高低高低矮佛,菠萝核。人家生仔你生核。
新人新姑爷
新人新姑爷,坐轿无坐车,坐车头骨晕,坐轿啲噔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