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东北民歌花样多?
关东大地的东北民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除了码头工人、矿工、渔民的劳动号子和《卖大布》《十三香》《卖饺子》《卖西瓜》《卖地瓜》等叫卖小调等行为民歌小调及妇女悠小孩的催眠曲外,大多数东北民歌,都是东北大秧歌下清场时来演唱的。二人转艺人也把东北民歌当做小帽儿、小曲来演唱。例如二人转传统曲目《双锁山》中,“上装”演刘金定,“下装”演高君宝。刘金定把高君保擒到山上当面许婚,高君保就要求刘金定唱小曲,一连唱了十几首,他听够了才能答应婚事。台下观众也可以借此机会来点唱曲目。京剧《纺棉花》中也有某银匠之妻在房中唱民歌及流行歌曲的情节,演员会什么就唱什么,社会上流行什么歌就唱什么歌。
东北民歌《回娘家》画
传统东北民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十类:
历史传说歌如《古人名五更》《大将名五更》《梁山女将》《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五更》《昭君出塞》《樊梨花五更》《大闹天宫》《绣八仙》《朱洪武放牛》《丁郎寻父》《王员外休妻》《王大娘锔缸》《九反朝阳》(清咸丰年间朝阳农民李凤奎起义的故事)和《青年传》(清光绪年间复州的公案故事),以及《绣八出戏》《画扇面》等。
民间风俗歌如《小拜年》《回娘家》《看秧歌》《放风筝》《打秋千》《小看戏》《小逛庙》《上茨儿山》《新婚喜歌》《哭九包》(丧俗歌)以及《二十四节》等。
劳动歌如《打水歌》《拣棉花》《正采茶》《倒采茶》等。地方名胜歌如《夸沈阳》《夸哈尔滨》等。情歌如《美女思情》《情人迷》《盼情郎》《瞧情郎》《探情郎》《十比十爱》(一对男女比十对古人)、《妈妈好糊涂》《寡妇难》《光棍哭妻》等。家庭歌如《补母十重恩》《十大想》(唱全家老少)、《婆媳顶嘴》《兄妹顶嘴》《后娘打孩子》等。劝戒歌如《九劝人》《劝情郎》《劝夫别耍钱》《戒毒歌》《 *** 针》《断道》(劝劫匪改邪归正)等。
讽刺歌如《拙姑娘》《拙老婆》等。
知识歌如《小放牛》(对歌)、《正对花》《反对花》等。
寓言故事歌如《鸳鸯嫁老雕》《乌鸦反哺》等。
清末时民间的吹打表演
从表现形式上看,“五更”“四季”“十二月”最多,如五更体的《大将名五更》《叫五更》《啰唆五更》《耍钱五更》《盼郎五更》等;四季体的《农民四季歌》《孟姜女四季歌》等;十二月体的《画扇面》《夸沈阳》《夸哈尔滨》《十二月采茶》等。从一唱到十的十段体的民歌也很多,如《十大想》《十比十爱》《十条手巾》《十双红绣鞋》《十树开花》等;以“绣”字打头的民歌也不少,如《绣门帘》《绣云肩》《绣荷包》《绣耳包》《绣兜兜》《绣八仙》《绣八出戏》等。
传统东北民歌,大多数产生在明清两代,反映了东北人民的各种生活。也有的是外来的民歌,如《十二月采茶》来自南方茶区,《探情河水》说的是北京郊区之事,原为河北民歌。《画扇面》叙述的是天津画乡杨柳青的姑娘杨秀英,当出自于天津。
有些东北民歌,广泛流传,被二人转艺人改编成拉场戏,如《茨儿山》源于民歌《上茨儿山》。《二人好探病》源于民歌《姑娘你咋不梳头》。京剧《小放牛》也源于北方民歌。
除了正月里东北大秧歌中常唱东北民歌外,平时也有一些民间艺人沿街卖唱,专唱民歌小调,如《陪都纪略》中便有描述“坐腔”“瞎姑”的文字。
“坐腔”的记述是:
清夏日,耍青时。
小河散(沿),饭晚吃。
调丝弦,走街市。
有人叫,时运至。
这是写沈阳小河沿一带走街串巷调弦卖唱的艺人。作者没有点明艺人表演的是何曲种。据奉天大鼓老艺人讲,清代有人沿街卖艺名叫“串巷子”,被人叫到家中演唱叫“闯宅门子”。此条当指此类艺人。“瞎姑”与“暹生”都是盲人说唱。《陪都纪略》中所记的“瞎姑”是:
听瞎姑,声调尖。
杂牌子,曲儿全。
学昆腔,咬字难。
唱群曲,有尖团。
清时民歌小曲说唱
“瞎姑”即盲女。“杂牌子”两句是指各种“牌子曲”。“昆腔”也作昆山腔,是明代传下来的一种戏曲声腔,后来发展成昆曲。此外,清乾隆年间关东的辽阳等地还产生过一种昆高笛曲,有二人对唱、多人合唱等表演形式。“群曲”,八角鼓有此称谓,指多人演唱节目。“尖团”是指戏曲、曲艺演员演唱时要分清尖、团两种字的发音部位。看来,刘世英所记的“瞎姑”既演唱民歌杂曲,也学唱戏曲。
小河沿一带走街串巷调弦卖唱的艺人所唱的多为民歌小曲,流传下来的《夸沈阳》,又名《沈阳景致》,很有地方特色:
正月新春水仙花香,关东三省数沈阳。
九星穿堂十八步,外边城,是土墙,
四座塔①,压四方,内有八门八关②巷。
二月里来杏花蒙头,中心庙③前凤凰楼。
左边靠着金銮殿④,砖瓦墙,绿琉璃。
大石面⑤,殿外头。四外裙墙红粉勾。
三月清明碧桃花鲜,大小官员数不全。
将军府尹兼五部,学院衙,知县官,
治粮厅,牛录街⑥,八门提督⑦三凌六边。
四月立夏海棠花儿红,大小胡同数不清,
常行大街十七道,五小市,是一宗,
无水路,洋沟通,七十二个旱龟⑧都在大坑。
五月端阳石榴花满园,不知道庙宇几千间,
四平街⑨倒有城隍庙,和尚庙,姑子庵,
喇嘛寺,道士观,邓大人的家庙⑩在大东关。
六月处暑小莲荷,
果然城池买卖多,
参局当铺钱庄店,
杂货广,估衣多,
手艺铺,不用说,
砖城里头不准开烧锅。
七月立秋牡丹花儿鲜,
听我把行当分一分,
铜行木行皮行市。
牛马行,进西门,
鹰市口,闹一春,
外加一行绿釉子盆。
八月里月圆开桂花,
宗宗件件可言夸,
清茶馆子几百座,
烧卖馆,带油条,
茶汤壶,不算它,
居楼烟馆多少家。
九月里菊花满园喷香,
南方蛮子信服天后娘娘,
转角楼上仙人洞,
小河沿,莲花乡,
三义庙,正可凉,
要逛清静万柳塘。
十月里天寒花不开,屯老二赶集进城来,
只说小绺子偷烟袋,拔大鞭,油并摘,
一回身,辫绳开,拐弯抹角丢了口袋。
十一月里来雪花飘,西门脸儿上好不热闹,
说书唱曲莲花落,治牙痛,卖膏药,
算卦的,把命瞧,掷色子押宝大馒头摇。
十二月里来整一年,大小铺子打算盘,
生意一年倒比一年盛,接财神,敬祖先,
众伙计,忙拜年,掌柜的大喜大发财源。
(佟德林唱信威记)
民国后,东北民歌出现了一些新民歌,如《五九纪念》《直奉战》等时事民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了东北长达十四年之久。在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游击队及“山高皇帝远”的偏僻农村,抗联战士、民间艺人和农民群众编唱过许多表现抗日内容的东北民歌,如《九一八小调》《鬼子占奉天》《满洲痛》等。
《鬼子占奉天》的前两段歌词是这样写的:
正月里来是新年,
日本鬼子进了奉天,
柳条沟,起事件,
九一八,闹事变,
侵略中国各地盘,
中国人遭了难。
二月里来春风和,
日本鬼子真缺德,
占了我国的东三省,
起个名叫“满洲国”,
改换“大同”二年多,
溥仪登基叫“康德”。
注: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溥仪为“执政”,伪年号大同。1934年,改名“满洲帝国”,溥仪称帝,伪年号康德。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又产生许多革命的新民歌,如《解放东北》的歌词有:
正月里来是新春,土地改革翻了身,
保国保家参军参战,攻四平,打吉林,
拿下锦州和长春,解放沈阳大进军。
有的老民歌,也被新文艺工作者改编成了新民歌。如老《东北风》是写一个妇女劝丈夫别耍钱的,原调是:“东北风,刮呀,刮阴了天,阴了天……大雪飞,寒哪,寒哪,身无棉衣多可怜,我劝丈夫别耍钱……”新《东北风》的歌词有:
东北风刮呀刮呀,刮晴了天晴了天,
东北人翻身哪,翻身掌政权。
这首歌很快流传,非常受欢迎。
[img]又有弟子退出德云社,越来越多的人退出,其中的真相让人心酸,是什么呢?
知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一手创办的德云社可以说是民间相声团体当中最有名的一个,德云社里涌现了无数知名相声演员。随着德云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郭德纲门下的弟子收得越来越多,可是这些年却频繁爆出了弟子退出事件,让郭德纲十分头疼。越来越多的人退出德云社,竟然大多数都是因为生活所迫。
德云社弟子接连退社
德云社弟子侯鹤廉突然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宣布了退出德云社的消息,不仅改回了自己的本名,而且还取关了搭档。
这一消息瞬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这些年来德云社的发展越来越好。无数的曲艺爱好者对德云社趋之若鹜,很多人抢破头都抢不到的机会,为什么还会有人放弃呢?
现如今的这个阶段,退出德云社总是让人难以理解,除了侯鹤廉之外,郭德纲的得意门生闫云达,也宣布了退出德云社。
盘点这么多年来退出德云社的弟子,曹云金,何云伟不必多说,他们在德云社最落魄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还 *** 踩了一脚,到现在还是欺师灭祖的典型。
侯鹤廉和闫云达却是在德云社辉煌的时候离开,真实原因让人心酸。在我看来,德云社弟子接连退社,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德云社资源分配不均
表面上,德云社是一个相声团体,和娱乐圈里的经纪公司有着很大的区别。德云社的弟子和郭德纲,除了雇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师徒关系。
但实际上,随着德云社接收弟子越来越多,德云社变得越来越像一家经纪公司。既然要走经纪公司的发展模式,有力捧的相声演员,就有被雪藏的。
德云社的资源也就那么几个,德云社的小剧场,德云社的自制APP,和郭德纲固定合作的电视台。前些年德云社确实发展得欣欣向荣,郭德纲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对到两对相声搭档。而这对相声搭档几乎会成为那一年最知名的相声演员。
从岳云鹏,孙越,张云雷,秦霄贤,德云社确实红了很多相声演员,但是更多的相声演员,都是默默无闻的在德云社的小剧场里演出。不管是知名度还是曝光度,都远远不及被郭德纲力捧的那对相声搭档。
郭德纲曾经说过,他想捧谁谁都一定会红,但是资源就这么多点儿,德云社旗下几乎有400多个艺人,按照每年2到4个的频率,很多弟子根本就得不到机会。
再者来说,德云社虽然如今蒸蒸日上,但是收入排在最前面的也就那么几个。很多相声演员基本上只能拿到6000元到7000元的工资,在一线城市涨的工资仅仅能够养家糊口。看着岳云鹏和张云雷风光无限,其他的弟子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第二,德云社内部风气变化
随着德云社走饭圈儿路线,德云社的很多弟子都变得越来越娱乐化。现如今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变得越来越发达,在某个短视频APP上就一手捧红了张云雷和秦霄贤等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人都想走捷径,人人想要效仿张云雷。
可惜张云雷的走红是不可复制的,很多相声演员的骨子里是非常传统的,对于这种在网上发小视频的作派十分不喜。
随着张云雷,秦霄贤等人走红之后,德云社内部的风气也开始变得浮躁了,但是郭德纲一直作壁上观,从不曾整顿过。
以至于德云社的口碑似乎都开始走下坡路了,比如说秦霄贤和孙九香怼观众,让很多人都开始质疑秦霄贤的相声功底。随着德云社越发发展壮大,但是在管理和规矩层面却没有及时管控。
如果德云社内部的弟子纷纷开始走娱乐化路线的话,德云社势必会面临树大招风的境地。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的相声功底也各有高低,若是人人都到各种平台上发声,德云社会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第三,德云社的管理问题
当初曹云金和何云伟出走德云社的时候,口口声声说郭德纲剥削自己的劳动成果。说白了,就是嫌郭德纲给的钱太少,人家想自己单干。
曹云金因为出走被扣上了一个欺师灭祖的标签,从此之后,德云社的弟子们想要退出,都得自己掂量一下。
曹云金退出之后,李菁同样退出了德云社。他认为是他和郭德纲对德云社未来的发展理念不同,李菁想要走传统相声的路线,但是郭德纲却希望德云社能够商业化,这二人也因此分道扬镳。
接着出走的德云社弟子,原因复杂,有人说自己要养家糊口,有人说是因为情感问题,还有人说是看着曾经的师兄弟走红之后眼红。
总而言之,从德云社弟子接连出走,这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外表光鲜亮丽的德云社,在内部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自从曹云金出走之后,郭德纲后收的弟子,基本上没有像曹云金一样的儿徒。因此就算是后续有弟子提出退社,也不会像当年的曹云金一样被骂得狗血喷头。随着德云社不断发展壮大,德云社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老板和员工。
既然两者之间是雇佣关系,那么一切就不能从单纯的情分上考虑了。随着一些徒弟接连被走红,能够得到的资源和财富也越来越多,看着曾经同吃同住的师兄弟们,现在成了大明星,而自己依旧默默无闻,想必其他的师兄弟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
在加上德云社现在日益发展壮大,捧谁不捧谁,全是郭德纲一句话的事儿。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平衡师兄弟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是郭德纲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徒弟出走在很多团体当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在赵本山的赵家班里也多有发生,不过就是德云社目前正在风口上,被媒体报道的比较多罢了。
现在的德云社就像一块金字招牌一样,顶着德云社的名头,能够让很多相声演员少奋斗十年。但是脱离了德云社,是否能够得到同等资源的曝光和发展,也是很多退社弟子要考虑的问题。
德云社现在有400多名相声演员,能够成名的寥寥无几,而那些未成名的相声演员,也应该加倍努力。相比来说,郭德纲对徒弟已经算得上是掏心掏肺了。在疫情期间,德云社几乎半年多都没有演出,但是郭德纲依旧照发工资。
只能说没本事的人,不管到哪儿,都不会有太好的出路,而有本事的人必定会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
正月十五一般指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吃元宵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 *** 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正月十五吃什么 1 元宵 2 汤圆 3 油茶 4 粘糕 5 面灯 6 豆面团 7 糟羹 8 馒头 、麦饼 9 面条 10 元宵茶 11 生菜 12 油锤 13 枣糕 14 饺子
1、元宵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3、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4、粘糕
5、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6、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7、糟羹
9、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10、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11、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12、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油锤
13、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14、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两块钱一个的饺子
4月份的休假结束,下了高铁坐公交车回单位,路途中为了缓解晕车,决定在倒车的空档去吃个午饭。
当时突然就想去尝尝附近一家饺子店,因为看装潢就不便宜,几次路过都不曾进去,但人难受的时候总是娇气些,更何况人赚钱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的顺心些嘛,于是我径直走了进去。
看着菜单权衡了一番,买了一份虾仁猪肉馅的饺子。
饺子上桌,我看着盘子里饺子的份量一愣,沉默片刻,才拿起筷子点了点个头儿算了算。一个饺子差不多两块钱,嗯,是我平常不会买的高价饺子了。但坐都坐这儿了,饺子也点了,碗筷也上了,就当是一次消费体验吧。
拿筷子,开吃。
脆枣大的饺子,蘸上醋,咬一半,嗯……嗯?口感弹弹的,是虾。再看筷子上夹着的另一半饺子,这家店竟然放了完整的虾肉?还有一团肉馅,应该是猪肉了,料放的很足。再看盘子里的饺子,各个透出略略的红,那是薄薄的饺子皮中透出的虾的颜色。冲着每个饺子里放一只完整的虾肉,这波儿我似乎没有那么亏。
将剩下半个饺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我说不上来什么高深的词,但虾肉的Q弹劲道与鲜香配合饺子皮的顺滑以及猪肉的咸香,让我连吃了好几个。既不舍得一口一个,又觉得大口吃才香,于是两口一个,大口咀嚼,细细回味,不觉笑眯了眼。
喝口饺子汤,悠哉悠哉享受午餐的同时,我突然生出一种复杂的情绪,混杂了对这家店的愤怒、纠结、喜爱、庆幸以及无奈。愤怒它的价格,纠结它物有所值,喜爱它的口感、味道、装潢、服务,庆幸自己今天乘兴而来也可以尽兴离开,无奈对方挑起自己诸多情绪起伏但自己又无话可说。
一盘饺子,份量不多不少,满足了口腹之欲但又有点意犹未尽,刚刚好。
走出店门,阳光晒着,微风吹着,春日正好,心情也正好。哼一曲小调,脚步轻快,又入滚滚红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