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提名秦始皇,如果秦始皇在公元前 215 年驾崩了,历史对他的评价将是「千古一帝」,不,应该是「万古一帝」。 他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 为什么? 因为在皇权时代,他的「武功」与「文治」综合起来是地球诞生以来独一份的存在。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这种统一已知范围内所有文明的功业,几千年来是能数得过来的。 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呢? 比较遗憾,此时此刻,那根本不叫文明。 武功如此,再说文治。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君王,秦始皇还在统一后的六年中干了许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这里说的可不是修水坝、通大桥的事情,虽然兴建水利、造福万民同样是了不得的事。 他一手搭建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来的统治基础与框架!而且,在这六年中,他那些前无古人、根本无从参考的决策,全部没有做错! 这六年中随便哪一件事情拎出来安在一个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将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圣君。 不过,因为这位爷干的猛事太多,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历史课本把那些历史中的璀璨之光都给人家归纳了,简短地说了他的功业,就开始扯他是怎么败家的了。 后世是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量齐观的,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总体来说,秦始皇跟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祸国之君的讲述角度应该是不同的。 他祸乱弥天,但他奠基千年! 还是应该让后人了解他干的那些事情,以及对于今天都意味着什么。 先来说他面临的第一个决策:是郡县,还是分封?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的丞相王琯建议:「像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离我们的核心区域关中太远,如果不设立封国的话,恐怕难以镇守,您最好把它们分封给您的儿子们。」 说得挺有理。但秦始皇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还是把这项建议作为正式议程摆上早朝讨论了一下。 在研讨的时候,廷尉李斯站出来说话了。 李斯是这么说的:「当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时分给的大多数都是同姓的子弟,最开始也是本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初衷,但几代人下来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再见面都跟仇人一样,哪里还有什么同宗之情。那个时候,胳膊粗得已经渐渐显现出来了,周天子也阻止不了!现在好不容易在吾皇的威武之下,统一四海,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是要走郡县制的道路,将天下的权力拢到您的手中!如果您要恩赐宗室和功臣,可以通过税赋重重地赏赐,分钱不分权,全国没有能够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较安全的计策。」 秦始皇觉得说得真好,觉悟真高,拍板道:「天下永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侯爵、王爵的存在,感谢祖宗在天之灵,今日天下安定,不能再走分封的老路,引发又一场场永无休止的战争,就按李斯说的办!」 李斯在这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帮助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从此为全国奠定了一条「分久必合」的道路。 自此之后,「天下一统」这个概念,开始印入了中国人的脑海里。 从此以后,哪怕中间出现了几次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大乱世,无论是三国,还是五代;无论打成了什么样,分裂了多少年,总会有一股最强的力量,最终再一次地将这片古老的土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因为在后世子孙的眼里,整个华夏大地就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天子只有一个。 信心的来源就是之前有很多朝代做到过,有的朝代还延续了很多年。 第一个榜样就是秦国,哪怕它统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 恢宏的意义说完了,该说点实在的了。 李斯的谏言很有高度,他从血脉稀释后的人性角度和统治的成本上帮秦始皇算了一笔账。但我们还是要说,这个帝国大才的建议其实并不值钱。 功劳是秦始皇的。不过,这并非因为人家是领导。 因为这事好说不好做。 秦始皇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他是一个无厘头的冒险者。 之前我们说的后世无论打成什么样,都会梦想着一统九州,因为之前有人做到过。如果这个理反过来说,你就会明白秦始皇的这个决定有多么冒险。 大一统这件事,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 在当时的人看来,统治一个疆域广阔的超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 为什么? 因为太大了。 打个比方,现在如果说把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或者把整个东南亚统一成一个国家,现实吗? 这么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办法攒到一块去的。 组织这么大的国家,它的复杂度已经超过今天人类的组织能力了。 同样,在那个时候,秦国的统一六国就类似于今天统一世界。 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上千年的分裂,习惯了各个诸侯国的存在,让全世界的人突然去同住地球村,是会引来巨大的精神恐慌的! 来看一个著名论题: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答:因为古代的中国疆域既辽阔又足够封闭,我们东到大海,南到大海和原始森林,西到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北到戈壁西伯利亚,别人打不进来,我们也出不去,所以只能可劲折腾,最后折腾成了一个整体。 围观群众:「老师您好,咱们国家确实疆域辽阔且封闭,但我国的四川,南方的丘陵,西北的四塞之国,西北面的黄土高坡这些都是大天险啊!这都适合割据呀!」 在咱们这片「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的土地上,应该产生很多国家这才合理啊! 围观群众:「欧洲大陆那可是一个大平板,这您怎么解释呢?」 先提前剧透一下,秦始皇所提出来的那些治国框架,在西方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出现,西方比我们整整晚了两千多年。 欧洲现在之所以一个村一个国,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贵族制、民族血统问题、神权原因,但其实这些问题都在中国出现过。区别是这些问题在中国出现过,但没在欧洲集中出现过。 说到底,是因为最开始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一个庞大国家的统治基础根本就不存在! 太大的地方既无法统治,也不会统治。这才是根本问题! 欧洲的地形除了南欧有山脉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剩下是一片大平原,要不希特勒的坦克为什么可以随便进攻呢! 欧洲的地势一马平川,这要是放在咱们中国,估计会统一两千年,连叛乱都搞不起来,因为只要一 *** ,大军三天就杀过来了,它根本无险可守! 这么适合大一统的国家却走上了一村一国的道路,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强大的统治系统。 嬴政这位「始皇帝」的关键作用开始慢慢浮现出来。 此时的秦朝面临着很多极其重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书中说的「郡县制」天然地为秦国提供了统治大规模国家的制度保障只说对了一部分。 假如让欧洲实行「郡县制」,照样政令出不了村! 此时的问题根本不是制度所能够解决的,制度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因素。 人心中所想的事情是「郡县制」根本无法解决的! 武力的征服仅仅是第一步,而文化认同与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秦始皇坐稳天下的保障! 为了使这个国家稳定,紧接着秦始皇干了好几件极其伟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解决文化认同和政治征服问题。 这两个关键点入手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文字! 秦始皇的征服和前面的「六世之烈」是有巨大差别的。 统一后,秦国的土地扩大了近一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在十多年间完成的。他未成年的那十年,秦国并没有那么庞大。 速度 *** ! 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燕国人、魏国人全部在短时间内迅速失去了「祖国」!(韩国就不提了,那点体量不吃劲了。) 如果说秦国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吞并六国,那么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整合,毕竟时间是最好的消食片,但它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而且,嬴政作为拥有着中华大地「第一次」的男人,此时面临着从未遇见过的巨大困难。 它不是确立一门学科变成国学,确定全民的比较文化导向。 它不是确立一门宗教作为国教,开展国民的整体信仰。 它要在已征服的所有国土和势力辐射范围内,畅通无阻地开展文化交流,推行政令。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迅速认可「我是秦国人」,并遵守秦国的各项规章制度。 这非常难。 因为两点:听不懂和看不懂。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纵横,各地都有方言,现在北方人到了广东,就和去日本是一样的,基本上就别再指望耳朵能有什么用了。因为根本就听不懂。 不过,这却并不太妨碍你与当地人交流。 为啥? 因为整个东亚地区都在汉字体系的辐射范围内,哪怕到了日本、韩国,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可以通过不连贯的汉字猜出文章意思来的。 不过,秦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比我们今天去东亚地区的局面困难多了,不仅各地的话互相听不懂,写的字也都互相不认得。 所以,当时的六国人民要是到另一个国家去,要么得带翻译,要么就是表演相声传统剧目《学聋哑》。 如果想统一语言,还是算了吧。 别说语言了,哪怕统一方言,这在今天都做不到,所以电视里现在说的都是普通话。但你到了祖国的很多大好河山,人家说的是什么,你还是连一个字都听不懂。 语言是无法进行规范的,因为它根本无法量化。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学说话时会请个老师专门教吗? 我们肯定取的是一个村的语音平均值。 国家能规定某个村的调为「国调」,然后派全村人去世界各地普及「国调」吗? 这些人到了地方没两天,语音准被当地方言带跑偏了。 所以,此时文字的担子就变得非常重。 秦始皇拍板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 还是李斯(这个人几乎独挑了统一后有秦一朝的始末),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以此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虽然还是看不懂,但小篆字体是在大篆字体上(周礼所用的字体)脱胎而来的,已经将曲折的笔画变成更简单、更直接的笔画形式了。经测算,秦朝的文字系统大概减少了多达四分之一的先秦书写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写个字得多麻烦。 更重要的是,这个字是要刻在竹简上的,那么复杂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更为可喜的是,秦始皇不仅采用了小篆,还采用了程邈整理出来的隶书,作为并行方案。 隶书的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转向笔画,这就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原型。 看这些字,很多我们都认识吧。 这一重大的突破,使隶书相对于小篆,更加简易,更加易于书写,并很快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追捧,成为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文字。 小篆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隶书成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 *** 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则用隶书抄写。 自此,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也基本确立起来。 这不仅体现在「字」上,也体现在行文上。过去写字、刻字不易,竹简也是金贵东西,所以必须言简意赅。这样就渐渐衍生出「文言文」,它类似于古代的电报。 当然,现在我们学的文言文和古代老百姓说的话是不一样的,老百姓是不会「之乎者也」的。 简化虽然好,但也不能一味地简化,不见得越简化就越漂亮、越适用。 无论是字,还是人,穿太少了,缺乏美感。 凡事要有度。 统一与简化文字,不仅从日常交流等文化层面上帮助秦国完成了「消化」六国的第一步,还衍生出了影响千年的另一项制度——官僚制度。 现在我们一听到「官僚」这俩字,就知道不是个好词。这个词代表着高高在上,代表着推诿扯皮,代表着效率低下。但实际上,这个词的原本含义以及整个官僚系统,几乎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当文字被统一后,官僚系统的基础也就被夯实了。 这个基础就是能熟练使用标准文字作为有效交流方式,主要执行国家政法军国大事部署的专职群体——官和吏。 因为文字统一,顶层的政策开始能够传达到社会的底层,基层的财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层建筑,黄河泛滥时可以组织起庞大的民力护卫堤坝,异族入侵时可以武装起精良的军队去保卫家乡。 一个偌大的秦国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统一后的文字被后世历任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民间是不允许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只能由官方出版。 因为如果对文字不加重视,用不了多少年,百姓就会造出很多简化的字;要是不管,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一堆乱七八糟的字,老百姓就全不认识了!文化与政策就传达不了了!再过些年,这些地方的文化与沟通就有壁垒了,更不要谈什么统一了! 一旦文字乱成欧洲这样,肯定变成「一村一国」! 所以,统一文字这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极其深远。壹:秦始皇面临着怎样的千古难题
贰:文字对于国家统一意味着什么
叁:「车同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