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黄沙途上儿女情痴
白色月前倾吐相思
叹奈何错身遇创治
随飘絮徒劳运命分离-------------------------------------------------------------------季电词 ·《回眸》
个人理解历来做赏析都有一个硬性前提,就是赏析人的文字功底要过硬,能还原出来一个完美的画面,把读者带进去,身临其境。可惜本人语言之匮乏,实在捉襟见肘,只能拾一点前人牙慧,谈谈自己对最噶噫的词的一点么理解,现眼一回。
主要想从两个大方面去分析词中两句“黄沙途上儿女情痴,白色月前倾吐相思”。一是意境,二是气韵,其余诸如闽南语和曲子本身的加成,配合mv的画面,就简单带过。
一, 意境这个词,英文是“context”。【“con-”词缀共同的,text就很简单,文字,文本,甚至引申为意象】那么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text”其实是一个共同环境下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认定的存在,而con-则代表让这些存在是共通的。那么意境其实是对所描述世界“生活场,联系场”的高度提纯的解释。
好像比较抽象,那这样说。 context放在诗词里可以理解为“有特殊的几个意象构造而成的意境”,再进一步说,就是回眸这首词,营造出来的“武侠背景之下江湖儿女的世界”。“黄沙途上儿女情痴,白色月前倾吐相思”短短的两句词,就把特有的存在于华人脑子里的武侠世界,江湖意境给勾勒呈现出来了。
可能每个人心中的江湖会有差别,但提到“黄沙途上”,不难立刻联想到《龙门客栈》里这样的场景:外面黄沙漫天,风声鹤唳,大漠中的客栈门紧闭,但每一次开阖往来的都是风尘仆仆的江湖人。江湖恩怨江湖了,江湖人来去随风,即便因此身死异乡,也潇潇洒洒,不枉此生。黄沙便是点出来了这一特点:江湖苦,这苦难是身心两个层面的,不仅风餐露宿,环境恶劣。而且踏上江湖就会身不由己,任浮任沉,不知归处。所谓少年子弟江湖老,体现的也是这种苦。
再谈“白色月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相信每一个汉语圈的人都对“月”这个意象了解到我无需赘言。即使飘荡江湖,身在苦处,无论武功是否有所成,都要表现出坚忍强悍,无懈可击的外壳。但是内心呢?内心是否始终有一块儿柔软之处?这柔软是月下定情那夜收在怀中的一方手帕,是离别拥抱时对方眸中泛起的涟漪,这涟漪随离别消散,却又在这静寞无人,抬头望月时荡碎了月光。于是一切的漂浪似乎都变为值得,心有归处,即使只能独坐荒野对月倾诉,对着这份无言的的见证者反复回味这相思,猛虎流落无人处细嗅蔷薇,不正是江湖儿女的情长吗?
简单粗暴的解释,“黄沙”“白月”提纯了江湖和江湖儿女的感情。当然其他意象也是有作用的,放在下面谈。
二,气韵。气韵解释起来有点玄,我搬运王德峰老师的例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这个气韵不仅仅是意象的选择,还有对意象的修饰乃是点睛之笔。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这几个词一出立刻就有了“气”,这个气韵无法规定,但并不代表不存在或者不可被描述。反而是一种无可替代的“真理”,比如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乍一看似乎不合常理,但竟然找不出其他两个字来替换“直和圆”。这就是一种在艺术作品中无法规定的客观存在,但一旦被描述出来,是可以感知到的。
好了,回过来说。我粗浅的理解一下词中这份气韵。“黄沙”和“白月”首先是颜色上的冲击对比,黄沙漫天是一种荒凉肃杀,银月悬空却是一份安宁纯净。“途上”是动,刀光剑影不绝途中,“月下”是静,依偎倾诉这儿女情痴。这份对比基本就把江湖中主要的“天涯,归乡,杀戮,柔情”这一系列主要矛盾给提了出来。
金光配合的mv画面是铁甲银衣还带着抹额的少年银燕,眉头微皱,枕着胳膊抬头望月。(好吧不要在意配的苗疆大三角还是很有感觉的)还有飞渊之前哼哼的这两句,虽然荒腔走板,但是代表了剧组这首确实是人气歌曲(滑稽jpg)。
另外就是,看金光的道友,应该也了解金光一以贯之的抉择问题,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时时面对的都是抉择,而且这种抉择也难逃命运,所以后面两句叹这命运捉弄,只能分离,回眸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