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记得大学选修《电影文化》时,老师说过:“如果你喜欢上一部电影,却没看过3遍的话,就不要说看过。”
或许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个人如流星般划过,那一瞬,灿烂星河为之黯淡,明知徒劳,你仍对Ta许下祈愿。而在今后的日子里,那颗流星偶尔会拖着长影再次滑过,可物是人离,我们甚至连那时的愿望都记不清了。
这是我第三次看《Once》。
能入心的电影,往往随着自己的经历,给到了不同的感受。《Intouchables》如此,《Once》亦然。
有些电影,适合大庭广众,适合看后大家一起品头论足,适合从镜头、配乐、演技、剧情等等方面划格打分。而有些电影,只能一个人,在详作孤独的夜晚陪着自己。显然,《Once》属于后者。
第三次观看,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部拍摄中连稳定器都没用到,iPhone手机画质的电影,能如此摄魂入魄。第三次观看,才发觉电影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而我却在心底早早给女主安排了一个现实中的角色。或者说是一个曾经的人吧,就像电影的名字,《Once》。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真的不懂,只是觉得电影平实而亲近;第二次看时,被电影中的两首歌打动,那蠢蠢欲动的旋律,和暧昧羞赧的辞藻;第三次看时,影是人非,真正看到了这对主人公所经历的痛苦与无奈。再听歌词,泪下潸然。
“我的丈夫要回来了。”
“太好了,我也要去伦敦了。”
“嗯,她会接受你的。”
明明相爱的两人,却因各自的生活,不得不祝福对方原本不幸的姻缘。现实中,有多少次我们就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宁愿维持糟糕的现状,也不愿为了那1%的可能,把琐碎置之度外。
最令人难以自控的,是录音棚外,男主鼓足勇气要带女主一起去伦敦,女主问:“好啊,伊凡娜(女主女儿)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男主:“是啊,一起走吧。”
女主:“把我妈妈也带上吧。”
男主低下头笑了,女主也笑了。
无言诉有意,顷刻已失息。
那一瞬,泪崩。本来即将超然的情感,瞬间被现实击破。现实击破爱情,或许只需要两秒。
结局如何呢?男主继续闯荡伦敦,发展事业;女主收到了男主送的钢琴,丈夫也回家了,改了坏脾气。她弹过一曲,望向窗外。
大家都过得更好了。两人彼此克制,互相礼貌,礼数周全。最该表白之时,女主也仅是理性地用捷克语告诉男主——“我爱的是你”,难道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友情 or 爱情,还重要吗?纯爱 vs 现实,很残酷吗?丑陋 and 自私,不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