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 音乐素材有限
这里的素材主要是指歌曲赖以发展的或动机和主题(或者理解为hook也行)。流行歌曲通常就主歌和副歌两个比较明显的主题,而其他段落通常不会有太明显和容易记住的主题。而在主歌和副歌中,最让人记得住的hook通常就2~8小节长。这种“不停重复短小hook”的创作方法是有好处的,因为确实能够令人对歌曲记忆深刻,然而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重复次数太多的话,就会使听众感觉非常无聊和疲惫,所以重复次数也不能太多,这就从一个方面限制了乐曲长度。当然,要引入更多的素材也不是不可以,然而素材引入的越多,听众记忆和理解歌曲需要投入的精力也就越多,这对于流行歌的传播是不利的。
2. 曲式限制
如
@Eidosper所说,华语流行音乐比较常见的曲式就是:
1) "前奏+主歌1(+主歌2)+副歌1+间奏+主歌3+副歌2(+副歌3)+尾奏"
这应该是长期实践下来既不会使听众厌烦,也最能够使歌曲被记住的一种结构了。假设一个曲子是4/4拍,速度为90,前奏、尾奏、主歌和副歌都为8小节,间奏为16小节的话,那么用这种曲式创作的曲子时长大约为3分33秒。而流行歌曲速度通常在60~140,所以大多数歌曲时间长度的范围大概在2分17到5分33秒。
假设再复杂一些的话,一般会多一次间奏,然后结尾前转几个调之类,例如:
2) "前奏+主歌1+主歌2+桥+副歌1+间奏1+主歌3+桥+副歌2+副歌3+间奏2+副歌4+(转调)副歌5+(转调)副歌6+尾奏"
然而,就算以后面这种比较复杂的曲式结构来创作,按照bpm60~140来看的话,那么时长大概也就在3:40~8:20之间。当然,速度太慢的曲子是不太适合用这种结构进行创作的,所以这种结构的大多数曲子也就5、6分钟。
然而为啥同样是重复一个动机(比如贝5),很多古典作曲家一个乐章可以写7、8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长?这个就跟曲式有关了,短的作品可以靠简单的重复和即兴创作出来,然而要创作大型作品,没有曲式的指导光靠感觉和即兴是不行滴。比如长达15分钟的《唐豪塞序曲》,就是用复三部的混合曲式创作的,A段是一个单三五部,B段是奏鸣曲式,A是一个单三部。曲式不多解释了,用流行歌的结构来类比的话,大致类似于“主-副-主-副-主-新主-桥1-新副-间奏1-变奏(非常长)-新主-桥2-新副-间奏2-主-副-主”。
曲子的时长并不是和创作难度线性相关,而是指数相关的。对于很多音乐人来说,创作10首1分钟的曲子可能一两周就行,然而创作一首10分钟的曲子,差不多需要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