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
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
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
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
噢,原来你也在这里。《原来你也在这里》是刘若英于2003年所发布的歌曲,收录在专辑《我的失败与伟大》中,姚谦填词,中岛美雪作曲。
如果对九十年代以及零零年代初的华语乐坛有些了解的朋友们,一定对中岛美雪这位日本歌手不会陌生。当时许多经典歌曲,有很多都是翻唱她的作品,比如说《容易受伤的女人》《伤心太平洋》《天涯》《最初的梦想》《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还有就是这首《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应该是姚谦写的最好的歌词之一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来源于张爱玲的一篇小散文《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这首歌和这篇散文用了“原来你也在这里”一句话相连接,但仔细回味,不得不感叹姚谦的水平之高。
始于旋律,陷于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曾经无数次在我心中打磨,正是这样的原因才想着写一个歌词的赏析。
第一段: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尘埃落定”,亦可称为“尘归尘,土归土”,在空气都已经安静的时候,尘埃自会慢慢落地。正好对应了散文中女主的身世:年轻时候颠沛流离,年迈时或许正静静地坐在院子里的躺椅上。
“请允许”这三个字,表示请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女主年轻时的经历之坎坷,所以才想要请求命运,让她在年老的时候,有个安定的时光。
用沉默埋葬了过去年迈时,女主总是对别人提及,她在少年时候偶遇到的那个男孩子,仿佛历历在目。但她对于自己坎坷的身世,却只字不提。
或许对于过去最好的告别方式,就是“沉默”,只有不向他人提及,才有机会遗忘吧。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这句歌词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别描述了女主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也就是年轻的时候以及年老的时候。
这一句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把女主的经历,用具体的事物展现了出来,也就是把抽象的个人经历具象化了。
“满身风雨”一词,将女主年少时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出来,就像落汤鸡一样。
“我从海上来”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女主年少时生活的不宁静。我们都知道,在海上只有可能是波涛汹涌,惊险澎湃的,狂风暴雨是常态。女主从前半生走过来的生活是“从海上来”,就点明了女主前半生的经历——坎坷复坎坷,潮起又潮落。
正是因为女主的前半生“从海上来”,才使得她“满身风雨”。或者换句话说,女主如此“满身风雨”,只因她“从海上来”。
不同于西亚和北非地区的沙漠是沿海的,中国的沿海地区并无沙漠,只有在中国的内陆地区才会有沙漠,而这片地方距离海上,是遥远的。为什么女主想要“隐居在这沙漠里”呢?是因为她想要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告别,也想要将年轻时候的坎坷经历遗忘,所以她才想要在远离海上的沙漠“隐居”下来,这里的“隐居”,既指的是地理位置上,来到沙漠——这个远离海上,远离尘嚣的地方,也指的是自己的心态上——要和过去告别,将自己的过去“隐”去。
这一句的“海上”和“沙漠”,既说明了地理位置的遥远,更说明了时间的久远——除了分别指代年少和年老之外,还说明了“沧海化成沙漠”这样的时间跨度之大。
所以这个时候再看衔接句子中的“才”,不可谓不自然而又合情合理。
第二段: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女主可以从海上跑到沙漠隐居,可以费尽心思想要抹去自己坎坷的颠簸,但似乎却让那些事情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她记忆里的那个男孩子,随着过去慢慢清晰,过去的人也会慢慢清晰,可又有什么用呢?在那之后经历了许多,那个男孩子的踪迹早已经无处可寻,只会显得对他的这份记忆苍白无力罢了,有许多的话对他说,可经历了这么多的女主,又能说出些什么呢?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噢原来你也在这里在那个年代,唯物主义的信念还未在中国深深扎根,所以对于所谓的缘分,就会更深信不疑。所谓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若是成爱情,或许天时地利足矣。如果不是住在对门,如果不是那一天,那个男孩子会不会还会走过来,说着那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写到了这里,作者用一种虚实相生的写法,确切地说,应该是回忆和现实穿插的写法。现实中,女主想要淡忘,但过往却是越发清晰。在无法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女主似乎有一点回到了那时候的回忆中:那一刻的相逢,应该就是正好在天时地利的环境下,才听到了男孩子对自己说:“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第三段: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承接着之前女主陷入的些许回忆,突然之间,作者又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女主又一次的感慨:“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借助了感叹词“啊”,除了填补韵律外,使得本就带有一定口语化的前半句更加富有真情实感,也进一步突出了女主心中饱含的遗憾之情,更显出了前半句十足的对话感,仿佛是女主面对面和你诉说这样的心情:“你告诉我,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如果说上半句的拉回现实显得有些突兀,那么下半句就阐释了其合理性,使得上半句虽突然而不突兀:“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正是因为在上一段中,女主开始陷入了对往昔的回忆,但却又未完全陷入,所以在女主再一次回到现实之时,才有这样子的感慨:自己颠沛流离地过完了前半生,却一直未曾收到任何关于那个男孩子的消息,以至于在年迈的此时此刻,关于那个男孩子的记忆,仍然仅仅停留在那一刻。而自己的后半生,却只有那一刻可以回忆。后半句中“全身力气”和“半生回忆”,既对仗工整,又对比鲜明,并且用了近似于列数字的方法,某种程度上将女主心中的遗憾量化了,也使得女主的情感又一次跃然纸上。
随着女主进去后半生,女主的人生跨度慢慢变大,后半生仍然在回忆自己青春时的一个节点,对于女主而言,这份回忆或许久远,以至于甚至不确定回忆的事情是否存在,所以也才会有“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的疑问,或者说是自问。
第四段: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
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
噢原来你也在这里。这一段歌词,刚好对应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都是点睛之笔,也具备代表性,个人认为也是写的最好的两个部分。这一段充分写明了,要在人海之中相逢,绝非一件容易之事,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而且彼此之间,对方需要“渴望眼睛”,自己也要“救赎心情”,才能在相逢之时,不经意地说出“原来你也在这里”。
这里的两个“若不是”起到了反复的作用,意外强调只有在天时地利,还有你我的共同作用下,才有二人相逢的机会,更强地点明了此种缘分之难得。
收尾段: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
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噢原来你也在这里。虽然这一段的内容和第二段一模一样,但放在最后一段,其含义和第二段有了些许微妙的差别。如果说在第二段的时候,女主的回忆仍然是基于隐瞒不住而不自觉地回忆的话,那么在这一段,女主的回忆更多的则是基于一种释然而主动去回忆。为什么说是一种释然呢?因为在第四段中,作者已经点明,两个人彼时彼地正相逢,并非易事,那么对于女主而言,自己本身就不曾与其相识相知,那么既然已经与其打过照面,就不知道是何等幸运之事,那么为何还要在自己的后半生,而对自己仅存的回忆而遗憾呢?
在这最后一段中,在编曲和刘若英的演唱的作用下,尤其是在演唱会时的即兴发挥,仿佛娓娓道来细细诉说这般,使得这一段的伴奏变得温和,节奏也慢了下来,就仿佛是,晚年的女主再度陷入了回忆,只是这种回忆,是仿佛穿越回到和那个男孩相逢的那个时候,假设自己回到了那个时候,女主会怎么做?依然是“千言万语只能无语”,但不再是无济于事,空叹时序的无语,而已经是看淡红尘,恍然如梦之后我心依旧的无语,更是心花怒放,“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的无语。那自然也是“没有别的话可说”了,只得感叹于“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自己也轻轻地,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噢,原来你也在这里!”
自己誊写的歌词遣词造句的精妙,反映了女主半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美妙,加之歌者演唱的奥妙,怎能否认这是一首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