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老人向前走着,泪水在他面上纵横交错的流,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又像城镇布满了街道,泪水在他脸上织成了一张网。明明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却在这无声的沉寂中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许三观老了,他的血卖不出去了,他遗憾的去回想,于是那些泛黄的陈旧的过往,就像电影似的鲜活地重放。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和根龙和阿方去的,卖了血,他第一次在胜利饭店吃炒猪肝,喝温过的黄酒,这样的滋味真真赛过活神仙。酒肉下了肚,卖血的钱,许三观用来娶了徐玉兰,再后来有了三个孩子,于是这个平凡的小镇上,便又多了一户幸福知足的人家。但世上哪有这等好事,天意弄人。与第一次卖血相隔11年后,许三观又找到了李血头,这次是为了挽救一个垂危的孩子,但究其根本是非他亲生的一乐为了二乐和三乐闯了祸;再紧接着遇着荒年,一家人吃着比水还清,照得见人影的稀饭,吃了一年,许三观又卖血了;因国家政策,二乐下乡劳动,苦的没了人样,为了让他早日回城,又卖血;许玉兰在革命里被打成了 *** ,他又为了妻子能少受点罪卖血;一乐患了重病,许三观奔走各处去卖血,卖的身上几乎没了热气儿。
卖血,卖血,卖血!妻儿、社会、生活压着许三观将半条命都搭了进去,他进医院越来越频繁,年景也越发不好。眼看这就是他悲苦的一生了,还好上天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好生之德。随着革命的结束,一乐的康复,日子也过得红火了起来,一切似乎又与从前一样时光静好,但其实却又大有不同。
年过花甲的许三观,这辈子头次为自己想去卖次血,好好吃上一盘炒猪肝,喝上一盅温黄酒。生活好了,他完全付得起这份钱,可就是想为自己活一次,想去回忆那无尽苦难的过去中的一点甜,但已经不行了——他老了,于是才有了开头那个痛哭的老人。
余华创造了许三观,或者说余华记录了成千上万的许三观的人生中的一个故事。我一直认为余华是一个残忍的作家,他总是将无尽的黑暗和淋漓的鲜血展示给你,告诉你,醒醒吧!痛苦、贫穷、悲哀才是人生。《活着》中的徐福贵,让人不禁想问问余华,一个人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过完这一生。但还好,余华对许三观心软了。《许三观卖血记》的最后,许三观守护了自己的家人,家人们也会接着守护他。他还拥有爱人的能力和爱的人的陪伴。
现在想来,余华却又并不是一个十分残忍的作家,因为许三观和徐福贵是现实中无数个这样的人里的一份子。在他们的故事里,让人绝望,让人窒息的境遇却从未能打倒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因着一份顽强的,让人惊叹的生命之火,为着一个名为家的小窝,在这条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的路上重新爬起,哪怕是头破血流,也在跌跌撞撞的向前行着。光是这样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泪流满面了。
余华赚足了读者的泪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中华民族或许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民族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为了家人为了亲人,总在负重前行。但或许走着走着他们就累了,贫富分化,就业的压力,社会福利的缺陷,人情的冷淡,世俗的偏见……似乎一点点地模糊了前路的方向,让人不禁怀疑未来是不是有光。
所以李旦说,人间不值得,不值得什么?不值得你叹息,流泪,痛苦,歇斯底里,你只要提着一口气就好了。想想许三观,想想徐福贵,我们并未坠入深渊,饮下的这杯酒本就是生活的滋味,辛辣,微苦,回甘。身上有了热气儿,那便继续走吧,至少为了“你”,至少还有明天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