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总说十大行愿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现在开始讲解经文。因为这是《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所以本经的初首没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是指普贤菩萨在称叹佛的胜功德以后,接下来就开示《普贤行愿品》。
“摩诃萨”是“大士”的意思,“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菩萨被称为“摩诃萨埋”,最少是初地菩萨,即将来要成佛的大菩萨。“称叹”是称扬赞叹,“如来”是佛,“胜功德”是殊胜的功德,在《普贤行愿品》后面的偈语中就有称叹佛的殊胜功德:佛能够在一毛孔内放光,一
一光中出现一佛世界;佛身上无数的毛孔放无数的光,就出现无数的佛世界。这样的不可思议境界,并非我们人类所能知道的。因此,我们有机缘听闻到《普贤行愿品》,就只能以“信”来入。信佛法有两种人:一是以智入,即以智慧分析、了解来相信佛法;二是以信入,即以相信佛说的话来入,也就是以圣言量来信仰佛法。本经所阐述的佛法义理超越人的知识、人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以信来入。只能先信,信了之后去修,修成就某一种的菩萨果位后,就能够亲自证实。
好多佛教徒不知宗教必定是出世的,他们只信宗教是世俗的,于是听信所说:佛教只是人间佛教。其实佛不只在人间度化众生,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佛教。执著佛教只是人间佛教的人,就没办法相信某些大菩萨的境界,因此就不信《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不可思议境界。南北传佛教经典都记载,释迦牟尼佛一出世,有很多天人欢庆,当时佛就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我是佛,不用再修行了。所以大乘经典说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 *** 、入灭都是示现,并非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出家、修道,然后在菩提树下才悟道成佛的。但是有很多学者、南传佛教的信仰者,认为佛是人身修行成道,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信《普贤行愿品》To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对大乘佛教徒而言,《普贤行愿品》绝对是以信来入的,因为其所描述的不是人间境界。
如来的殊胜功德,按人间佛教的说法,佛从无量劫以来修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八不共法、身口意无失、一切种智等等。但是大乘经典说,佛不只有以上的功德,佛还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任何地方,随着因缘示现成佛道;佛能在任何时候,于一念中把过去、现在、未来全都看完;不只如此,佛的功德还能变化世间。这些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称叹的。
“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财是怎么样的人呢?在印度的福城,有一位很尊贵、很富有、有智慧的长者,大家称他为福德长者。长者在晚年得了一位爱子,名叫做善财。善财童子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当母亲怀他的时候,家里就出现很多财宝;他出生的时候,有更多的珍珠财宝从地下涌出来,这是他所修的功德成就的。孩子呱呱落地后,长者请一位相士来替儿子看相,相士看了认为这孩子是个有大福德的人,应取名善财。佛的阿罗汉弟子须菩提在出世时,也有类似的现象:母亲怀他时,家中的财宝全都不见了;当他出生时,财宝又全都失而复得。
善财童子久远劫来修菩萨道,在这次,他第一位参学的是文殊师利菩萨,然后文殊师利菩萨指导他去亲近另外一位善知识,于是善财开始走上参访善知识的生涯。善财参拜了五十二位善知识,了解了无数菩萨法门,最后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先赞叹佛殊胜的功德,然后为他开示修十种广大行愿。由此可见,这殊胜的法门并不是专给大菩萨修的,从初学菩萨道直到成佛之前的菩萨,都应修习普贤十大行愿。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即使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大劫,如此长时间来赞叹佛的功德,都没办法穷尽。
佛刹即一佛度化的范围,大乘佛教相信有无量佛世界都有佛,释迦牟尼佛成道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具有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度化的范围。在娑婆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的佛世界,所以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重又一重,很宏大、复杂的。“假使十方一切诸佛”,十方是: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下。即娑婆世界以外十方一切诸佛,都赞叹其他佛的殊胜功德,这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在赞叹其他世界的佛。
不可说不可说”有两个意思:一是能用语言解说,但永远讲不完说不清;二是离言境界,用语言说不出来,无法以人类的思想来了解。佛法中的不可说,主要是指语言思惟无法了解的离言境界,比如“无我”等道理。如果佛法只需思惟就能全面了解,那么,就不必闻、思、修了。闻、思、修是指先听闻佛法而生起闻慧,然后思惟佛法而生起思慧,最后经过修行体验佛法的修慧的次第。
“劫”是无量时,“一劫”是以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来算的。佛法说,娑婆世界的人寿会增长,会减短,最初的人寿有八万四千岁。可是由于人心的每况愈下,就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如是一直替减到人寿十岁,是为减劫。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会各自觉醒,这样长期下去,总归不是办法,于是回心向善。因为人心向善,人的寿命渐增,即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如是一直替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是为增劫。如此一增一减,总共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合起来,成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劫。这样计算起来,一个大劫的时间是很长的。人类的寿命从八万四千岁减到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人间示现成佛道。人类的寿命会继续减到十岁,然后会再增加,一直增加到二万多岁时,弥勒菩萨降生人间示现成佛。在这一增、一减,如此变化的悠久岁月中,诸佛赞叹其他诸佛的殊胜功德,都说不完。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如果要成就这些功德门,就应该修习普贤十大行愿。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 ***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凡夫开始发菩提心修这十大愿王时,是以信心观想来修习。当观想成就时,就能够立刻显现供养十方诸佛的心境,最后真实地在诸佛前现身。在极乐世界的众生有见十方佛这样的境界。这在人类是很难想象的,那么,我们只好凭信本经去修观想。要成就观想,必须先打破原有世俗的世界观,不然就会起怀疑。要信普贤菩萨能够在十方诸佛面前皆现身,每一身一礼就能够礼拜十方诸佛。如果你认为只是想象而已,心中觉得实际上是办不到的,那么,你的信心就不足了。
让我们以眼来谈论,从我们的世界观,一步步地谈到普贤菩萨的世界观。
人的眼睛能力太有限了,看不到远处的东西,就凭借望远镜来看;望远镜看不到,就用更大的无线电望远镜,用测量电波的方式来看。人的眼睛看不到很微小的东西,就用放大镜来看;再看不到的时候,就用显微镜;显微镜看不到的时候,就用电子显微镜。由此可见,人的眼睛太差劲儿了。如果一个人通过修行,得到了天眼通,不管多大、多小、多远、多近,他都能够看到,这是天眼的功德。人的肉眼,墙壁挡住就看不到了。如果有天眼的人,能看穿墙壁,看到墙壁后面的东西,这就是天眼的境界。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相信眼睛所见、耳朵所闻,所有的知识都以眼见、耳闻来确定其真假,不先探讨眼、耳的能力就信它,这不是很愚痴吗?
虽然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的能力有缺陷,但是人类有智慧,能够发明各种仪器,可凭借着它们来观察,还是可以见到眼睛所不能见到的东西、耳朵所不能听到的声音,但是这还是很有限的。我们眼睛看的光线是有范围的,所能看的光谱从频率较低的红色,到最高的紫色。红色以外的红外线,紫色以外的紫外线,我们就看不到,人的眼睛太局限了,乃至精密的科学仪器,其发明还是被人类有限的知识与能力所局限,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就没有吗?非也。原来人类所谓有与无,是局限在其境界里作判断的。
佛法说,人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不同的众生和我们同住,比如鬼道众生,你现在所坐的椅子,可能有一个鬼与你共坐,你听了很可能被吓坏。因为你用你的六根、六识,鬼用它的六根、六识,两者的六根所知境界没办法知道对方的存在,因此,大家相安无事。意思是,人与鬼因为根尘境界差异,虽然在一起却互不相见。
人耳所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最好的人耳只能听到每秒振动二十次的最低音,以及每秒振动一万五千次的最高音,超出此极限的超声波就听不到。现在市场上有售卖一种超声波驱蚊器,你们知道吗?蝙蝠的眼睛只能看到几尺之内的东西,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它的耳朵听得到;超声波非常集中地反射回来,它就知道距离的远近,蝙蝠就是靠超声波来飞行的。我们听不到超声波,如果走进蝙蝠洞,里面是寂静无声、静悄悄的;如果拿着一个超声波测量器,就会知道里面是很嘈杂的。
所以佛说,不要相信眼、耳告诉你的一切是真实的如此这般,可以这么说:你目前的一切知识,不过是六根有限的能力所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佛说世间重重无尽,以佛的能力能够出现在任何的地方;佛一念能够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这些都是人类认为不可能的事。
刚才已经说过,天眼能够看见任何大小的事物,有天眼的人能看见你身上的细胞,不需要靠望远镜或显微镜。有些人今生通过修禅定,加上过去的业报功德殊胜,就能出现天眼这种能力;有很多阿罗汉、外道道人都有天眼,至于佛菩萨更不用说了。神通除了天眼通以外,还有:
(1)他心通。能够知道其他众生之所想、所念。
(2)神足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3)天耳通。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4)宿命通。“宿”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处来。
(5)漏尽通。“漏”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是断除所有的烦恼。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这些都超越了人的能力。外道也能修获前五通,唯有漏尽通是佛与一切阿罗汉必有的;六神通有深浅不同,唯有佛才能究竟圆满。
本经所教导的修法、所观想的境界,超越我们人类的能力。佛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等时间的观念,是我们众生迷惑境界的认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得,不但是不可得,对于那些神通自在的大菩萨们而言,时间是随心变化而不确定的,他们能够随意进入过去、现在、未来任何境界,也能够把这些境界挤在一念里出现,这又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认为时间是一分、一秒不断地向前流逝,这些都是错误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万物、时间与空间,是现前这个身心所造成的幻觉,其真相并非如眼见耳闻。
关于身心的幻觉,让我们先来看“业”的幻化。佛教徒相信业力因果。众生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很多的业力果报,今天眼前所见到的一切,这包括了我们的身体、心念、烦恼,现在拥有的智慧、能力,所坐的椅子以及所看到的佛像,都是我们过去业力果报所成就,以及现世所做无量无边的种种业所带来的。我们有这么多的业,为什么不是一下子全都出现?那就跟我们的执著有关了。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有一个人很喜欢一样东西,当那样东西在他的眼前出现时,其间必然有一段短促的时间他全神贯注那样东西,只想着有关那样东西,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比如你来到这里,第一次看到这尊佛像时,你什么都没想,整个心全都投入在其中,只想与这尊佛像有关的事。这事件说明,我们众生在每一念里都执取现前境界,思惟、回忆与它有关的事物,其他的事就不去注意了。无量境界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形成了你生活中的一天、一月和一年,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这就是业的显现。如果你相信眼前的果报,所享用的、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业报所带来的话,你就必须相信现前的每一念,每一刹那的境界,就是业的刹那显现(所显现皆刹那无一秒曾停留过)。我们迷惑于业的显现,觉得我生活在这世间,由于是活生生的,就以为真的有世间。
佛说世间是一个幻相,佛以做梦来形容凡夫心的迷惑。当一个人在梦中所见都以为是真的,醒时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场梦。这场梦不能说是真有或虚无,但却很肯定的是,这场梦是心在作用及显现,心所显现当下一切,都是因为业习的执取把心的显现分别为识与境。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当下心只捕抓某些业使它现前相续,然后六根六识就认为这就是现前的我与世间,然而,我们现前所见的一切,其真相并不完全是现在所知的如此情景。
同理,你那无量无边的业一向都在作用中,只是不在你现前境界里。我们的心将业兑现时,作了选择,执著所要看的东西,六根就去看,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了你一分、一秒的生活。而你每一分、每一秒现前的境界,只不过是你在无量的业里,执取某部分来眼前看,就认为这才是你的现实、现在。如果你放下对当下业境界的执著,就有能力在一念之中,看完所有业的境界。因为你一直捕抓现前的境界,认为它们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一下子看完所有的业。
佛能够一念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法,而我们也有此能力,但是我们一直执迷在现前境界里,以为目前的才是真的存在,其他的不是,所知障就是如此而生。如果你明白了这原理,在修普贤十大行愿时,要相信自己的心有此能力,你的观想就能够成就,以后你一念就能够出现在十方佛的面前。因为所有境界都是心的境界,只要你不执著投入其中一个,它们就可以全都现前。有些人有宿命通,能够知道人的前世,这是因为他能够不执著现前的境界,却去取其他时间的境界来看。此道理很简单,一点也不玄妙,整个关键是我们执著现前的每一念,把它们当成是真实的,其他的被排挤在一边;虽然我们把它们排挤掉,但是它们仍然在我们的业里、心里继续活动。
比如修弥陀净土法门的人,在此世念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其实,他当时的心就是在造与极乐世界相关的业,于是在极乐世界中就有他的莲花慢慢地生长。当他临命终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朵莲花就开了。即当他往生极乐世界时其莲花开,不是无缘无故忽然而有的,而是他在今世修净土业时用心慢慢地种的。你看,他竟然能够在娑婆世界慢慢地种极乐世界的那朵莲花,奇怪吗?其实也没什么奇怪,都是在心里做。如此修行成就后,他从业里拿现前的境界来看,就看到自己在极乐世界那朵莲花里出生了。无量的心、业变成境界的显现,就是那么一回事。
如果你相信你的心在当下就和你无量无边的业、心念一直互相作用,你就能够随时任选一个境界来看;但是你迷惑、执著,只看眼前的一切,认为这才是真实,于是你认为有很多超出六根所知之事物是不可能的。
大乘经典处处都说佛、众生与自心是没有差别的,《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众生的心跟佛的心都同样是心的作用,万法是没差别的一心法界。因此,佛说你能跟佛一样修行、证悟,所以当我们去修本经所讲的一些观想法门,应有这三无差别的信心。千万不要说:“哎哟!这是自我暗示,是幻想的!"我们要相信一切都是心做成的,不要产生怀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问:“大圣,什么是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
(广超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