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为什么说摄影很容易又比较难,摄影师越拍越不会拍怎么回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为什么说摄影很容易又比较难,摄影师越拍越不会拍怎么回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为什么说摄影很容易又比较难,摄影师越拍越不会拍怎么回事

从一张照片说起吧

San Francisco Urban Skyline in black and white

旧金山天际线,城市的山丘

————————————————————

如果你喜欢听李宗盛的《山丘》,你会对我这张照片心领神会。

在2013年我搬去旧金山工作之前,其实也去过这里两次了。但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观察这个城市,直到我听到了2013年7月,李宗盛推出的十年来唯一录音室作品《山丘》。

李宗盛说,《山丘》是他十年前就想好的旋律,而直到发行两个月前,才最终完成的歌词。

看到歌词和专辑封面的那一刻,我就确信,这是真的。

词人写的词,其实就是他的人。十年的岁月,交付给一首歌词,他的经历与感悟,眼界与心胸,成长的痕迹、翻过的山丘,尽在其中。

而专辑封面,则是一张城市的“山丘”。

如果这是中小学生的命题作业,老师让 大家在放学后的周末,去拍一张名为 《山丘》的照片,多少人会去拍非自然 的山丘?

这是不经历成长不会得到的感悟。

除非你早熟。

“望着大河弯弯,终于敢放胆,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

《山丘》是在人世间过尽千帆的感悟,是修行历练的财富。

摄影也是如此,它是一场修行。 审美/构图/镜头感/故事性的培养,对摄影师而言是长期的修炼,经验的累积。天赋当然是一个加成,有人升级快有人升级慢,但总体需要的经验值是一定的。

借用冯唐的“金线”理论,扩大点说,任何创造性领域都没有什么入门门槛,但它们中间横亘着一条“金线”。摄影也没有什么门槛,任何人用任何能拍照的器材,都能摄影。但摄影有金线。

摄影最终的提高,不来自摄影,而来自别的领域。绘画、建筑、文学、音乐、电影、设计等各类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的知识了解等等。

而审美如何提高?

我在美国读建筑硕士的时候,问过设计课studio的老师一个问题。当我们有几个不同的概念和方案的时候,我们如何知道哪个更好?他的答案并不让我十分信服,直到我看到了一个乔布斯早期的采访。

记者问他,在设计过程中怎么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乔布斯思索许久,说道“最终得由你的品味来决定。”

在摄影入门之后,拍得多了技术提高了, 摄影师呈现的作品在质量上并不会有太大差别,但终极的差异性究竟在哪呢?

那就是镜头背后的你,和关于你的一切。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常常会有这方面感受,一个设计方案出来,效果图公司会做效果图,模型公司会做模型,多媒体公司会做动画,但什么是他们无法领会无法取代的?

那就是只存在建筑师脑中的设计思想和方案推敲。

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的人生观,你的品味,你读过什么书,听过什么歌,看过哪些电影,走过哪些路,爱过哪些人,经历过多少事情,翻越过多少山丘,都决定了在摁下快门的那一刻,你会拍出什么样的照片。

“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

最终我们会胸怀山丘,面对沉浮不发一言,任河流奔腾而过。

(完)

更多为什么说摄影很容易又比较难,摄影师越拍越不会拍怎么回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