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酒吧》片名El bar / The Bar (2017),别名/抓狂酒吧(台)/囚困酒吧/艾尔酒吧。
西班牙悬疑惊悚电影。影片围绕一座小酒吧展开,11名男女老少阴差阳错地出现在这座小酒吧内,结果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11名普通人在酒吧中,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或品尝咖啡、或吹牛聊天,一切都显得很正常。一名男子喝完后离开酒吧,刚出门就被射杀,另外一名出门前往查看伤情的男子,也立刻被射杀。酒吧内的气氛立马紧张到极点。手机信号被屏蔽,电视里不播放任何有关枪击案的新闻,小酒吧好像与世隔绝,剩下的几个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慌乱成一团。
《酒吧》开头制造了一个很能够抓住人的悬念,给出的信息线索很少,造成的直接后果却很严重,稍有不慎就会命丧黄泉,而真相却迟迟不见踪影,所有情况只能依靠猜测,而且包括观众在内的所有人不知道猜测的是否正确。为了探究真相,观众们就会继续看下去,而且会目不转睛地看下去,生怕漏掉一点线索。
被困酒吧里的几个人对真相做出了种种猜测,开始的猜测也和观众们猜测的大致相同,无非是恐怖袭击才能导致无差别屠杀,但细细一想,如果真的是 *** ,这种处理方式早就激怒 *** ,迫使 *** 直接发起攻击了。但这种猜测产生之后,几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产生猜忌,为后续发展埋下重要伏笔。
随后厕所里发生的异样,直接把影片转向另一个方向。事件真相也从恐怖组织的猜测转至高致死传染病,躲在厕所里病发身亡的军人死状恐怖,加上他手机里的短信,更加有力印证了这起突发性传染病。根据军人手机短信可以猜测,他在非洲感染病毒回国后被隔离,然后他抢了几只解毒剂逃了出来。至此影片片头的画面才有了合理解释,原来开头那些瘆人的病毒细菌才是影片主要推手,整个故事根源就是关于病毒细菌的。
但从影片的开头设置,让人不禁联想到《迷雾》,两部影片都是一群人被困在室内,影片都对人性提出拷问,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但两部影片又截然不同,有各自特点,最大的特点在于影片风格统一性。《迷雾》从头到尾紧紧抓住悬念,人们在极端情况下发狂发疯循序渐进,显得有迹可循,《酒吧》就不这么来了,一开始是喜剧元素满满,随后就开始走偏,在血腥重口和悬疑惊悚之间飘忽不定,偶尔给人精分感觉。
随后影片将重心转移到讨论人性方面,在极端情况下,人性是否还会保持理性,在面临个体和群体选择时,个体会考虑自身利益还是群体利益。其实这个话题算是一个比较老生常谈的话题,和谐社会中,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人性一直是不可考的,当发生极端情况,人们还是会回到 *** 裸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所有的规则都不复存在,活下去才是唯一要义。特别是在西方平时喜欢强调个体利益,总是喜欢保护个人利益的时候,很多时候让事情复杂化。这就像电车难题,牺牲一个人可以拯救成百上千人,而一个人又是无辜无罪的时候,这种讨论就显得更加拧巴了。另外片中还设置神叨叨的流浪汉,强行插入穷人富人的讨论,又加入了莫名其妙的感情戏,还有劳苦大众的辛酸工作经历,堪称大杂烩。
其实看到《酒吧》最后就会发现,影片有很大故弄玄虚的成分,很多情节设置上前后矛盾,有为了制造矛盾而制造冲突的情况。随便举几个例子,满满都是槽点。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槽点,整件事情就经不住推敲,导演很大程度是一名阴谋论爱好者,对 *** 有着深深的怀疑,任何不好的事情只要安排成 *** 的黑手那就行了,反正阴谋论不可证伪,不管怎么说都显得颇有道理。这起完全可以通过生化隔离措施解决的事情,非要搞得血溅当场,全体社会全渠道说谎,真的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第二个, *** 为掩盖屠杀潜在病毒感染者,在酒吧门口制造火灾,故意弄得浓烟滚滚,在放火的时候,士兵很清楚地看到了酒吧中有八个人。而随后军队冲进酒吧灭口的时候,只杀了三个人就匆匆撤退,全然不顾人数不对,和前面缜密的阴谋论调十分不搭。第三个,逃进厕所的军人,行色匆匆,在厕所里注射了解药后立马发作身亡,用肉身证明这个解药并没有发挥作用,可酒吧幸存者却单凭手机短信就笃信解药有效,并为此抢得你死我活,幸存者之间爆发矛盾根基就有问题。第四个,胖胖的中年妇女特里尼前一秒还为了解药杀人,后一秒就愧疚地饮弹自尽,情绪转变太快。不仅是特里尼,其他几名角色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立场游离不定,都有精分的感觉。各种不按套路出牌,各种前后矛盾,越往后越给观众做作之感,真是浪费了一个好开头,把故事讲偏了。
出门要带充电宝,
出门更要带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