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音乐可以带给你什么?
听觉享受?提升美感?想象力的释放?心灵疗愈?艺术品味?装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肯的讲,音乐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雅俗共赏是因为音乐的形式本身林林总总,人们可以各取所需。
流行音乐的类型如Pop music、R&B、Rap、Jazz等更贴近当代大众的喜好,所以更容易被广泛的流传成为流行音乐,再加上科技的进步,电子乐的编撰和使用;有了声光视觉效果的 *** 后,百老汇的舞台剧,拉斯维加斯的Show场,音乐本身成了配角,甚至是附庸……当然,完美的配乐自有其高度的艺术感,更好的衬托了艺术作品想要营造的氛围,如《小王子》电影的配乐,久石让为姜文的电影做的配乐……等等。
各种音乐类型自有其性格、韵味和风骨,对应不同的人群各取所需,各有所好,应情应景,无可厚非。
音乐之于孩子的成长的作用无法做数据化的精确考量和效率评估,但人们相信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进入孩子的心灵,释放艺术的魔力。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的速度,与大脑处于‘放松性警觉’状态下的波长是相似的。如果在那种音乐的伴奏下有人将信息读给你听,这信息‘飘进了你的潜意识’,你就能更快的学习了。”
简言之,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融入学习作业等过程中,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代表作曲家有巴赫、亨德尔和维瓦尔弟;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作品特别适合胎教,而门德尔松的音乐作为家庭背景音乐缓缓轻柔播放有利于 *** 孩子的脑电波,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等等。
即使没有那么神奇的效果,现代科学仍然证明了音乐的旋律、调性、 *** 、节奏等直接造成的声音频率作用于人脑的中枢神经,产生共鸣形成 *** ,而后导致由于音乐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如贝多芬的《悲怆》让人不由自主的悲壮;久石让多变、空灵、纯净曲风;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给人带来的无限浪漫畅想……作用于孩子的头脑,激发天马行空的想象,从无形到有形,为创造力插上隐形的翅膀……
回述中国古人的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乐”排名第二,仅次于“礼”,可见“乐”之于教育的历史之悠久,地位之重要,对古人而言,“乐”一样意味着品味和文化修养。
《论语·述而》中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其对音乐的投入、痴迷与热爱。《礼记·仲尼燕居》载,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在孔子看来,“诗”、“乐”相提并论、齐头并进。
即使在今天诗、乐间仍然相互作用,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人们欣赏、流传,古诗配上音乐自然而言就容易记忆起来,朗朗上口,音乐帮助记忆,为此西方特地设计了用歌曲来帮助孩子学习拼读的教学方法……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笔者主张让孩子接触和倾听经典音乐作品,给孩子一个高的起点,品味在于意识的培养和建立的,身在精华中,低俗很难入侵。
如果你质疑成年人都未必能欣赏的高雅艺术,何必让孩子附庸风雅?
笔者回述,首先不要看低自己,更不要低估孩子天生对于艺术敏锐的鉴赏力。艺术没有边界,没有是非,没有绝对含义和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和旋律,谁也不会觉得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晦涩,《卡农》在今天的音乐潮流面前丝毫不落伍,《欢乐颂》、《小星星》这样的小品旋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但她们就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有些人一听贝多芬就忍不住掉眼泪,宫崎骏的很多作品受到莫扎特的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接受信号,找到适合你的,古典音乐就显得不那么曲高和寡。
带孩子听音乐会,聆听当代艺术家演绎前人的作品,古今的交流,现代与经典的融合……
建议对音乐有兴趣但没有基础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学习欣赏的同时,阅读一些音乐介绍的书籍,民国大师丰子恺先生写了不少深入浅出的作品,《近世西洋十大音乐家故事》可以在听作品的同时和孩子一起讲讲音乐家的生平……当代的音乐研究人焦元溥的《乐之本事》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画家陈丹青和作家杨照都对古典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别出了自己的著作。
如果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决定正式的学习,请记住西方人讲的是play the music,即音乐是用来玩的。目的在于享受亲力亲为演奏音乐,从中获得的额外的乐趣……如果被考级、比赛或者功课所绑架,压迫感大大的重于成功和喜悦,那么音乐的魅力终会消失殆尽……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学习终归要付出的……”、“学习就是要吃苦……”、“学习就是要坚持……”
Please,Play好不好!
如果有天赋,孩子会自行往前走,荣誉感会让他奋进……
如果你实在做不到,那么找“平衡”吧!
儒家几千年前就有“中庸”的智慧帮助人类寻找平衡,他告诉我们“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和“欲速则不达”……
为孩子找老师时,请注意老师本身的个人修养和品味,好的老师不会只注重于教会孩子技巧、指法,她们会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欣赏经典作品,同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平和的老师往往比过于严苛的更让孩子觉得舒服,而放松的学习状态更容易造就好的教学效果……即使不为了钱也愿意分享和教学的老师是真正爱教育的,不过老师也要生活,希望他或她真的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