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界限指的是什么,界限和界线是什么意思,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界限指的是什么,界限和界线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界限指的是什么,界限和界线是什么意思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一个主题:我再也不想去讨好别人了!她说:“在日常和朋友相处中,我发现我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我不会展示自己的很愤怒的一面。”

蒋方舟在后来接触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的时候,她觉得非常可怕,可怕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点是:在做什么事之前,我都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我做这件事情是不是在迎合他人的一种期待,我有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

第二点是:我发现在跟别人交往当中我经常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所以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但是不会表现出来。

应对讨好型人格最好的办法就在这本《界限》里。

本书作者塔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有14年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她发现,大多数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不知道人生是有界限问题的,就像开头我们提到讨好型人格。

《界限》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一套方法,让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界限问题,并让我们树立正确的界限,摆脱不恰当的人际交往,开启新的人生。在书中作者塔瓦布用真实案例配合对应建议,让我们可以准确定位自己的情况,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讨好型人格的人的顾虑

蒋方舟在分享过程中举了亲身经历的比较突出的例子:

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电话过程中责骂她,然后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个小时,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便一直打一直打。

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但她不敢跟对方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这样的话。

过了一段时间,她再回想起这段经历,她觉得很恐怖,因为即使在如此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好像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在《界限》中提到:“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无法忍受设定界限时产生的负罪感等,或许从儿时就已经根植于心。意识到界限问题却难以表达,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过分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对他们来说设定界限最困难的是怕别人不接受自己的界限,害怕别人讨厌。

那么,应该怎样做,讨好型人格的人才能设定界限呢?

在《界限》中提到我们要重新认识设定界限的意义:

设限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设限是维持和完善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设限是表达“喜欢对方并且邀请对方共同维持一段关系”的最完美方式设限是自我关爱的表现

设定界限的第一步就是正确的认识设定界限的意义。我们常常把界限和拒绝划等号,其实界限的方式有很多种,拒绝只是其中的一种,不用担心因为设定界限就会失去一段关系。

因为我们有责任要让对方知道我们的感受,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一旦我们没有明确告诉对方我们的界限,对方永远都不会理解,甚至还可能因为我们的一再退让,伤害到我们。

身体不会说谎

当我们还不知道设定界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已经给我们发出了信号。你有没有心里明明拒绝,嘴上却不得不答应,心里不舒服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我们要设定界限了。

坚定且自信的设定界限

《界限》中提到最健康的交往模式就是坚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界限。拥有坚定自信的态度才能够精准无误地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一步:明确告知

尽可能直接了当地告诉对方我们的需求。比如面对男朋友的莫名指责,告诉对方他的行为让我们很难受。

第二步:直言不讳

不能只是委婉表达我们不喜欢什么,一定要告诉对方我们需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在《界限》书中给我们举了例子:当伴侣时不时提醒我们又长胖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说:“我很不喜欢你念叨我的体重,别再说了,好吗。”

第三步:消除内心的不安

对于讨好型人格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别人不喜欢自己。我们在担心的时候往往会想最坏的结果。但是我们代替不了别人的想法,与其自己吓自己,不如等到对方做出反应来再说,我们先假设对方会接受,没准事情会很顺利呢!

《界限》这本书里面还有测试和课后练习让我们能更好的掌握设定界限的正确方式。

总结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说:“现在我们所生活的社交网络环境,其实是放大了我们被人评价的范围,你每天在朋友圈发的内容,期待着别人给你点赞,期待着别人给你打call,期待着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但是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当然是希望获得对方的支持认可,但是当这些情绪不被重视时我们的情感界限就被侵犯了。在《界限》中写道一个拥有健康情感界限的人在表达自身感受和分享个人信息时是讲究分寸的。

更多界限指的是什么,界限和界线是什么意思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