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个富有世界性意义的未来中国走向的新的号令,这就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并且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 *** 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意义十分伟大而别具创造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扬弃西方式现代化天然性与缺陷性的现代化,一种充分吸纳和借鉴各国现代化经验与成果的现代化,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气质与文化伦理道德的现代化,一种历经百年、经过屈辱历史与艰难曲折、经过自己艰辛探索才真正找到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寻找,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个相结合”的成果结晶。因此,它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这正是其闪耀光芒的“世界性历史意义”。同时,它也具有更为吸引人类瞩目的“世界未来的前瞻性意义”。
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成功找到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不仅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其他国家追求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们不仅应该倍感自豪、倍感欣慰,而且应该倍加珍惜、倍加努力。
作为文学工作者,必须心系国之大者,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强国愿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扎实的努力,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进程中,在探索文学创作的新思想、新叙事、新方法上,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不断开拓新境界的过程中,在记录和呈现中华民族坚韧吃苦精神与强大内心力量,传播全人类共同价值,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生活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苦奋斗故事,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精神理念。“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反复强调“文化自信”之后,党在理论探索上作出的新进展和新要求。所谓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有深切的体认,在深刻了解其历史、特点、贡献,以及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对其更加充满信心和自豪。所谓自强,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大关头,中华文化均具有蓬勃的创造力,能够依靠它战胜各种困难、各种挑战,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永葆其旺盛的活力。首先,在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上,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阐释转换”的旧格局,坚持世界三大文论体系的独立性与平等性,正确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及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新路径,打通古代文论的古今通变,追求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重新阐释走向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学习钱锺书等文化大家中西文化贯通的自强精神,学习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借鉴古代哲学、叔本华悲剧美学借鉴朱子天理人欲思想、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借鉴老子《道德经》的文明互鉴创新精神,创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国新的文学学术话语。其次,我们的文学作品,应当在反映中国人民百年艰难探索与开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时,真实地、客观地、生动地表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历史必然、品格特征,以及体现出来的规律性意义;体现其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价值体系与民众心态与世界各国不同的特点;应该生动形象地深刻呈现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异同;深刻呈现历史进程中在遭遇危机与极端困难时中华文明的独特表现与魅力;深刻呈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百折不挠、奋发图强、踔厉奋发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人类提供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文学叙事形态、文学新的创作思想与新的创作理论。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事业,是实现社会人人公正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的伟大事业。它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一切都是为了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为人民谋求更多福祉,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们的文学艺术必须属于人民,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必须突破狭小圈子,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走进现实生活之中,走进日常生活与自然生活之中,深入基层和底层生活,长期数年积累,进行调查研究和人类学式的田野发掘。要学会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学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进行文学的进步,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真正反映和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的理想愿景、价值诉求、喜怒爱憎和辛酸欢悦。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梦想追求、内心冲突、灵魂挣扎和精神风貌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各种奋斗人生,刻画典型人物形象,塑造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赋形新时代人民创造的新的美好生活与未来憧憬。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学创作精神。广大作家应该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文化学、美学和田野调查的方法,直接面对大自然的河流、山川、大地和星空,身处“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命运共同体”之中,敞开思想、想象和行动的空间,重建人和自然和谐的、正常的情感和伦理关系,探索人类的还乡与回家之路,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与世界的终极之困,呼吁人类要突破“物”的围困,“欲”的贪婪,以对自然真善美的书写,警醒世人回归肉身家园与精神故土。要把生态伦理观纳入我们的文学创作中,从而变成自己写作的一种素养。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写作,都应该遵循“天道人心”“地理人伦”,变成一种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结合起来的,对人类欲望无边的深刻检讨的“无边的现实主义”书写。我们的文学创作必须重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关系,客观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的视线放低,从而用人性的、自然的、审美的、历史的思想与情怀,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并置、互为笼罩、互嵌的蜂巢式的有机整体的“人间宇宙”。
必须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思想观念。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全社会和人民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广大作家应该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实现核心价值观在文学创作生产中的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让读者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坚持题材选择、风格追求、手法呈现的多样化,下功夫把抽象的观念概念转化为具体丰富的文学题材和内容,转化为独特感人、曲折活泼的故事与情节。从一开始立意构思时,就要注意从现实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汲取弘扬主流价值的灵感,积极反映历史潮流、讴歌人间真情,塑造美好心灵。应该通过文学艺术的独特表现方式,通过充满生活诗学的笔触、曲折生动的故事、精准鲜活的语言、丰满圆润的人物形象,令人难忘的细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善于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方式,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用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去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用文学的独特审美方式,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纯真意念、美好道德情感、天性伦理情愫,最大限度地唱响中华正气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必须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和中国之变。现实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学绵长悠远而生生不息的创作传统。它不单单是指文学对社会现实与大自然忠诚的描摹、客观真实的反映,以及典型化的原则、总体性的观照,而是指对时代生活、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和对国家民族精神的密切关注,是一种勇敢的面对,真实大胆的书写,以及发出批判与质疑的声音。现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全球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安全局势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现在人类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聚焦现实遇到的新问题,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群众前沿性探索碰到的新困惑;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久治不愈的顽瘴痼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敏感问题;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涉及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问题;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这一切都是新时代文学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的应有之内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学新篇章,就是要发现“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生存状态和新的精神状态,注重在这其中“人的日常发现”,并通过其获得“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更加关注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存在境遇,从容展示中华文化在其中焕发出的新的精神光芒,精心雕琢中国人民在其中奋斗的心灵肌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微观冲突入手,从冲突的缝隙里发现并展示社会现实的突出问题和重要问题,深刻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与普通个体命运的内在关系,从个体生存的微观史中进行时代与现实的叩问;善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史中进入个体命运史,进入个体生命的内在生活史,从而通过普通人自身的体温与生命的感知去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种种复杂与曲折,进而叩问历史的沉重与苍凉,进而质询现实的艰难与复杂,打开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世界之间种种隐秘的联系与互动。
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与发展。它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崭新机遇,提供了广阔的生活与丰沛的 *** 。广大作家应该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该不忘本来、吸收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应该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相结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而将现实主义文学经验、现代主义文学经验和全球化生存经验融于一体,汇聚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崭新的文学书写之中,化无形为有形,生无限为有限,为时代和人民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审美神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使构建中国文学理论话语和中国汉语文学叙事体系,广泛参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文学更好更强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文学崭新而重大的贡献。
马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