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前面有人回答过,这个词是“类型”的意思,这没有问题。可是仔细考察起来,这个词的意义变迁还是很有许多可以深挖的。我大概分三部分来说一下。
一
开宗明义,这个词来自台湾。在形成现在这个用法之前它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一挂”这个词的产生,流行,与台湾的眷村文化和黑社会有莫大的关系。
1949年 *** *** 败退台湾以后,为了安置被迫随之入台的各省军民, *** 开始兴建村落或者宿舍,将新住民以军种、职业、特性等,分别群聚于一定范围,这样渐渐的就形成了眷村。在特殊的政治气候、复杂的居民组成和独特的半封闭生活方式下,眷村发展出了不同于台湾本土,也不同于居民们大陆家乡的独特文化。
眷村文化有个显著特色,就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自成系统,尤其是有一些词汇非常独特,甚至有学者把这种语言称为眷村黑话。眷村黑话随着眷村子弟升学、工作、迁居逐渐散布到了整个台湾岛。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挂”,就是从眷村黑话发展而来。
下面举几个眷村黑话的例子,这些黑话已经或者正在慢慢形成整个华语区的共同用词。
打人说成“扁他”
*** 说成“白粉”
警察说成“条子”
大便说成“撇大条”
女性说成“马子”
追求女性说成“把妹”
……
还有现在综艺节目里经常说到的“梗”,也有人说这是眷村黑话的遗脉。不过据台湾相声瓦舍创始人、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师冯翊纲先生的说法,“梗”是台湾媒体对相声里面的“哏”的误写误传,姑且存疑。
看了这些黑话,相信大家也看明白了,这些语言都是随着港台的电影进入内地,慢慢成了被广泛接受的说法,牢牢扎根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中。
说回“一挂”。“挂”在眷村黑话中有两个意思,一是死,比如谁谁挂了;二是帮派、群党,往往是含有贬义,比如说谁是属于 “某某挂”的。
而这个帮派、群党的“挂”,起初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在黑社会中间。
二
1949年 *** *** 败退台湾,给台湾原有的社会结构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在台的外省人、眷村人士以避难的心态来到台湾,以反攻大陆为目标日夜期盼着。当这个目标日渐成为泡影,这些人与台湾的本土居民之间的矛盾就越发抬头,强龙难压地头蛇,为了自保,也为了夺取更多的利益,外省人、眷村人士成群结党,慢慢出现了竹联帮、四海帮等黑社会性质的帮会组织。而后台湾各地本省人也开始联合起来,成立了天道盟以对抗外省人。如今台湾则有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松联帮、飞鹰帮、北联帮等国际知名、有组织性的帮派团体。
不管这些帮派多么复杂,在眷村人士眼中无非就是分成三派:外省挂、本省挂和纵贯线,在四大台湾黑帮中竹联帮、松联帮、四海帮都是属于外省挂,而天道盟则属于本省挂,“纵贯线”指的是台湾中部的首要黑道势力,他们以剽悍闻名,拥有强大的军火。
所以语言中就有了这样的说法:
“张三和李四都是外省挂”
“张三和李四一挂的”
“张三和王五不是一挂的”
“这两个人不一挂怎么能做朋友呢”
……
在这里,一挂就是一个帮派,同属一个黑社会团体的意思。
眷村子弟人才济济,后来有很多人都投入了台湾的影视传媒行业,而这些人正赶上了台湾经济腾飞、影视传媒爆发式发展的时代。说几个大家都认识的眷村出身的名人:
影视界:导演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演员林青霞、胡慧中、王祖贤……
歌手:邓丽君、张雨生、齐秦、齐豫、任贤齐、蔡琴、张艾嘉、伊能静、赵传……
电视综艺界:焦恩俊、王伟忠、陈建州、阮经天、屈中恒、李立群、刘德凯……
文学界:龙应台、张大春、张晓风、朱天心……
光看这个名单就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了。这些人不仅在台湾,在整个华人世界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咖。正是这些成功的眷村子弟在台前幕后或有意或无意的推动,眷村黑话出现在电影中、电视中、综艺节目中,受众越来越广,慢慢就成了台湾固有语汇的一部分。可能现在你去台湾街头问一问,也没人说的清为什么 *** 叫白粉,为什么警察被叫做条子。这些词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的习用语,不会再感觉它们的新鲜,也更不会去思考他们的来源。
三
“挂”的意义拓展,就是从眷村子弟的扩散开始的。
他们在电影里说“一挂”,在电视剧里说“一挂”,在书里写“一挂”,在歌里唱“一挂”,在新闻评论里用“一挂”……于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时刻在身边的词汇。
其实,“一挂”在刚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时候,还是有它本來就有的些许贬义在里面。找几个例子:
1.出版于2007年10月的《發光體:第十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一书的第156页写到:
滚开!我虽不想上天堂,但不代表我和你们同挂!……同事的呼喊把我拉回现实。是啊,不管你白天是那一挂的,只要来到这里,我们同一挂。……
2.在一家台湾弦乐器的销售网站上,我看到他们的《顾客的分类》一文:
不瞒您说,琴商的收入有不少是靠“老师介绍”的,所以做的比较久的琴商,就会有“一挂”的老师和他们合作……老师带学生找到好琴,琴商给老师一些“佣金”,我认为是合理的……
3.台湾饶舌歌手Mc Hot Dog在2001年发行的《哈狗帮》唱片中,同名主打歌的歌词:
我们都在同一挂
我街头传教士 背Hip hop十字架
……
这类例子在台湾比比皆是。共同特点就是保留了“群党”的含义,甚至可以直接理解为一党,一伙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贬义在消退,而“一类人,同一个群体”这个意义被放大。比如:
周杰伦在2005年发型的专辑《十一月的萧邦》中,有一首《蓝色风暴》。歌词有这么两句:
你跟我们很对味,有同一挂的感觉。
张柏芝在2009年7月14日发行的专辑《张柏芝》里,有一首歌《不同挂》。歌词这么写的:
从此不要再见面好吗
这样下去跟本不是办法
我喝咖啡你爱喝水果茶
我们不是同一挂
你就是不懂我一惯的表达
说自己装傻找个台阶下
一定有别人同你同一挂
……
虽然时间总需要打发
不同一挂难免会搞砸
迷恋我的说话和挂你电话
爱情还真有够伟大
肉麻的情话就省省吧
不同一挂就不要再挣扎
而这首歌的制作人,正是台湾知名音乐人王治平。
在这里,“一挂”已经彻底变为我们熟悉的含义“一个类型”,也再没有了起初的贬义。
仔细搜寻中国大陆互联网,你会发现“同一挂”、“这一挂”这些说法出现的很晚。2013年以前,即使在周杰伦的歌如此流行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说到“同一挂”还是显得很陌生,几乎都是在引用周杰伦这句歌词。而2013年之后,中文网络上说“同一挂”、“这一挂”的人开始急剧增多。
其实这也好解释。一是移动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上网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网络任性挥洒着自己时代的语言。他们不屑于用老套的“一类人”,而这个“一挂”显得新奇又形象,很合年轻人的口味;二是台湾经济多年来停滞不前,不可避免带着传媒、综艺走向了衰落,大量的台湾艺人近些年进入大陆淘金,出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中,他们的语言、口音都对内地观众来说显得很 fashion,很有吸引力。这就跟当年随着盗版光碟进入大陆的港台电影一样,那个年代的人们学会了“条子”、学会了“把妹”,那么近些年的人们就学会了“一挂”。
简单总结一下,“挂”的意义变迁:
帮派、群党——狐朋狗友,一伙(略含贬义)——一个群体、一类人——一个类型
没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也让我查了这么多资料,但是这个一步一步绿色谜题的感觉真的好。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身边出现了很多的新鲜事物,但是匆忙的我们熟视无睹。要是你也像我一样喜欢钻研这些没什么大用的小问题,那么,咱们就是同一挂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