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五星好评《实验室女孩》,爆炸喜欢。
这当然是一部科学家的传记,而且是自传,而且是女性科学家。作者先后供职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此间三获富布赖特奖;另外还先后斩获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2008年作者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
作者曾入选《时代》杂志100位极具影响力人物,在美国,此书得到前总统奥巴马的赞赏。就连苛刻的《 *** 》,也对此书高度评价——作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奥利弗·萨克斯(神经科学科普大师),以及斯蒂芬·古尔德(古生物学科普名家)。
她就是霍普·洁伦,这本书叫《实验室女孩》。也许在依然活着的科学家里,她还不够有名到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你想看科学家的传记,一定要看看真正的科学家是如何以科学为家,把实验室当作教堂,安放信仰。
霍普·洁伦,研究土壤、种子、树木与花的美国地球生物科学家。这本书绝妙的展现了霍普·洁伦如何兼具诗人的精准和科学家的想象力。用一句时髦话说,她是科学家中写的最好的,作家中科研水平最高的。
书中将自传部分和科研部分巧妙的糅合在一起,两条线交叉叙述,用植物生长的隐喻来记述自己的成长,并且实现了叙述的平衡,达到了奇妙的效果,读完令人动容,又觉豁然开朗。
童年立志,原生家庭给予了她另择人生可能的想象和勇气。
身为早年移居美国的挪威人的后裔,霍普·洁伦身上北欧人的特质从童年时就开始展现。明尼苏达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与北欧无异,人们沉默、坚韧,克己复礼不善言辞,像植物一样静静的向阳生长。
洁伦的父亲宽厚而心智开放,他是镇上唯一的科学家——大学的一位科学讲师。父亲教她熟悉实验室的仪器,教导她说,"弄坏东西没关系,不会修才丢脸"。在实验室长大的经历,为洁伦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而母亲教给她的,是灵气和文学素养。
洁伦和母亲一起,巧手钻研菜园的植物生长,查阅中古英语词典。倔强的母亲教育她说,阅读也是一种劳作,每一个段落都值得花力气去读。
成长漫长而痛苦,世人皆然。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洁伦,很早就学会了独立思考,早早的立下了科学之志——"做别人眼中知道的太多的人,也就是科学家"。
灵魂伴侣,某种不为常人理解的默契,让人得以确定自己在世界的坐标。
从小镇来到明尼苏达大学求学,洁伦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作为导师的助教期间,她结识了比尔。比尔的行为有点古怪,性情怪异,不合群,还有社交恐惧,但是洁伦却认为他是那个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她把他推荐到了导师的实验室工作。
自此以后,两个人患难与共,互相成全。当时的洁伦未曾想到,比尔会成为她科研之路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人生之路上同舟共济的灵魂伴侣。两个人一起建立了洁伦的第一个实验室,亲手搭建一砖一瓦,一起在野外考察,苦中作乐,一起自驾去参加学术会议,路上差点出了严重的车祸,一起去前辈导师的实验室,把不要了的设备当成大礼包。在那段艰辛岁月里,世事变幻,留下的是恒常如初的理解和默契。
比尔帮助洁伦实现了科研之路的进阶。两个人的共事模式是,洁伦炮制一个白日梦,给它贴金,说服金主,拿到经费,再把事情倒到比尔桌上。然后,比尔会开始做实验,从第一次认为是异想天开,到看到星星点点的希望,到最后走向成功。然后,又由洁伦来回顾历史,撰写论文和报告。他们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也一起走过焦虑、失眠、恐惧的日子。
洁伦亦帮助比尔走出困境,真正的做自己。比尔坦白小时候因身体微有残疾而导致的社交障碍,当他在北极的雪地里起舞时,洁伦就是那个见证了他的释放和成长的人。比尔深陷失去父亲的悲伤时,她是那个以野外考察的名义带他出来散心、帮他振作起来的人,她知道并且接受他的本来面目。
在这段友谊的叙述中,洁伦交叉引入了树木的生理特性描述,树木并不是靠温度变化来判断四季变幻,而是靠白日渐短来识别夏秋更迭。天气反复无常,但太阳值得信赖。人同此理,世事多变诸行无常,人要找到值得永远信赖的东西,对洁伦来说,那就是比尔。
洁伦不无动情的写道——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他就不会挨饿受冻无人照料。即使他没有完整的双手、固定的地址,即使他抽烟,社交礼仪全然不顾,性格也不乐观,他仍然受人珍视,而且无人取代。不管我们的未来如何,我都会先在这个世界中踹出一个大洞供他容身,哪怕他的行为异于常人,他也能够安全的做他自己。这一段看得人潸然泪下。在这个世界上,遇见爱恋不稀奇,结婚生子都是平常事,稀奇的是遇见真正的理解、接受和互相成就。我们都不完美,但是我们遇见一个人,却因此让对方的生命更完整,这就是真正的soulmate。
如今洁伦和比尔已经一起工作超过20年,20年的患难与共成就一份过命的交情,往昔岁月全都映射在对方的眼里。一个人说上一句,另一个人就能接下去,一个人转头的时候,另一个人很坚强。山高水远,道阻且长,有友如此,不枉此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不是科学需要她,而是她需要科学。
除了比尔这样的密友和伙伴,帮助洁伦在科研之路上勇往直前的,还有那些她整日与之打交道的植物。这些植物在静默的时间里为她刻录下了独家记忆,赋予了她发现自然的眼睛,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
帮助她完成第一项独立科学发现的是美洲朴树,激励她和困难作斗争,永不言败的是美国蓝山,四季常青在漫漫严冬中傲然挺立。植物长出第一条根的艰辛,对应的是洁伦在加州伯克利分校读博期间的经历。植物特殊的强韧的生存方式,对应的是洁伦在科研之路上越战越勇、野蛮生长的力量。
植物的性行为科普,对应的是洁伦遇见爱情的故事,32岁那一年她和丈夫一见钟情。植物的重量增长曲线反映出了繁殖期,对应的是洁伦为怀孕付出的巨大代价。树的年轮对生命历程的记录,对应的是人的记忆如何层层叠叠,成就今时今日的自己。
对洁伦来说,科研不光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在她的一生中,她和比尔白手起家,建起了三座实验室,而且一间比一间大,一间比一间好。她真心的爱自己的实验室,她让这三间空屋子充满了温暖舒适的勃勃生机。洁伦坦言,她可以通宵工作分析一块几亿年前的岩石,只因为想在天亮前知道它的化学成分,在她眼里,世界上最纯洁的东西,就是一套完整、没有任何水分的数据。
科研让洁伦心安,在一些需要学术社交的场合,她依然能保持内心的独立。即使别人因为外在而把她当做一个从地下室爬出来的"流浪汉",她也知道,她有属于她的地方,实验室就是她的教堂,在那里,她有自己的信仰。
尽管对于科研的赤诚已经让霍普·洁伦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她依然谦虚而心怀敬畏。在书的最后,她这样写道,(在这样一段肺腑之言面前,任何解读都是无力的)。
在科学的世界里,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是科学共同体的一部分,微小鲜活的一部分,修建着让子子孙孙为之敬畏的工程,为科学的巨大的松针堆添砖加瓦。我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躯,强忍心痛,洞见未知的幽冥。面对科学,无论我从他那儿获得多少,我永远都求知若渴。最后,作为研究生期间修读工科学位的人,我对作者在书中谈到女科学家的那部分深有体会。在洁伦大学半工半读的后期,一位教授给了她长期工作,让她得以完成大学学业拿到学位。她这样说道,"我不再担心自己会被迫退学,不再担心会被迫回家嫁人,不再担心会屈身于小镇中结婚生子,不再担心我的孩子会恨我,只因我望子成龙帮他们实现我受挫的报复。与此相反,我会向着长大成人的方向踏上孤独的长征。"
其实对全世界很多理工科女生来说都是这样,尤其是女博士、女博士后,如果不是顺利而坚定的走上了科研之路,很多人也许早就屈服于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也许早就结婚生子转移了生活的重心。事实上,女性科学家要面对的烦恼也一点都不比她们更少,洁伦在书中就提到了她曾经受到流言蜚语的侵扰,而同辈中其他女科学家还有被嘲笑体重的,被嘲笑单身的。
在洁伦看来,性别歧视的原因很简单一句话,那就是——"别人不停的告诉你,你不可能做你自己"。
女科学家霍普·洁伦用一整本书、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你,不要相信这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件事是行不通的,那常常是上天入地、移山填海都行不通,但是,有些事情却都是止都止不住的,比如,当你想成为你自己。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