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临摹碑帖,是学习行书的必由途径,又是学习行书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临摹碑帖,恰似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古代流传下来的行书碑帖极多,现代书家的行书作品也不少,那么,如何择帖呢?总的来说,现代的行书和古代的行书虽然都可以学习,但用来作为范本的行书必须是高水平的,符合学书者情性的以及与学书者所学楷书的风格相一致的作品。
第一,“取法乎上”。必须选择用笔精到、意态活泼、格调高雅、韵致优美、情趣丰富的碑帖作为研习对象,我们不能任意取一本字帖作为范本。学习行书,既可以从古人学到今人,也可以从今人上溯古人,博采众取,但今人的字帖鱼目混珠者较多,应该郑重选择。
第二,由于各人的口味不一,爱好不同,不合口味的往往不爱好,爱好的往往合口味。行书碑帖有多种风格,有的以神秀见长,有的以老辣为味,有的以雄浑取胜……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择其合味之帖,但又要符合如前所说的择好帖。
第三,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择行书字帖的风格、用笔、结体要与自己所学的楷书有传承关系,在笔势上、结体上保持一致。这样,楷书的笔法、结体的功夫就容易过渡到行书中来。譬如,学欧阳询楷书的,学王羲之就比较容易上手,而学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楷书的,而行书选择王羲之《兰亭序》帖,那么,这两种决然不一样的风格,对于没有深厚功底的学书者来说,几乎是要另立炉灶,用笔、结体就很难转换到行书上来。
第四,择帖还要注意法帖风格和自己的情趣性格相符,内向文静性格的人,若选择奔放雄浑风格的法帖来研习,未必是妥当和最佳的选择。
关于行书字帖推荐
①《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冯承素摹本《兰亭修禊》为中国唐代冯承素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②《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③《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④《伯远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珣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作者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通信札,其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
王珣伯远帖 原作坊中国书法 经折装高清原大字全篇随其本字之形,顺其自然之态,而又通篇和悦,自然一体,有如天成。《伯远帖》是现今学术界公认唯一传世的东晋名家法书真迹,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亦被列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行第四。
⑤《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创作的墨迹本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五行书”之称,现存3个藏本,分别藏于无锡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罗振玉藏本不知去向。
《韭花帖》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
⑥《蒙诏帖》(又称《翰林帖》)是由唐代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于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蒙诏帖》计7行,27字。此帖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笔墨浓淡轻重有致,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在用笔方式上,有二王为代表的“一搨直下”,也有颜真卿为代表的“篆籀绞转”。
《蒙诏帖》曾被世人誉为“天下第六行书”。
⑦《张翰帖》唐代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
《张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季鹰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有“天下第七行书”之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张翰帖》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该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字距较小,行距较大,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
⑧《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⑨《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旗舰正版】黄庭坚松风阁诗⑩《土母帖》是北宋书法家李建中的作品,此帖结字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有唐人书法遗风,有欧阳询严谨的楷法笔意。
北宋初年的书法,承袭唐人的传统,以丰腴为美。李建中的书法骨肉停匀,神气清秀,对宋代书法家有很深的影响。《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11)《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12)《元赵孟頫书洛神赋》是元代赵孟頫创作的书法作品。
赵孟頫书《洛神赋》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
《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13)《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14)《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争座位帖》原稿用唐畿县狱状磓熟纸写就,共七页,秃笔书,有夹行小注和勾改痕迹,短行不计共六十八行,全文计一千一百九十三字。
颜真卿在信中直指郭英乂于安福寺兴道会上藐视礼仪,谄媚宦官鱼朝恩,致其礼遇高于六部尚书之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忠义之气。该帖随意自如,挥洒有度,为历代书家所重,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称行书“双璧”,又与《祭侄文稿》《告伯父文稿》并称为“颜氏三稿”。
(15)《汝南公主墓志铭》虞世南书,636年(贞观十年)11月作,行草书,墨迹。纵25.9厘米,横38.4厘米,为纸卷墨本,行书18行,每行12字至15字不等,共222字。上海市博物馆收藏。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为其撰写墓志。此是草稿,萧散虚和,遒媚不凡。
每个人的执笔、下笔方式都有一定的习惯性,这是在长期、反复的操练中适应而成的。因而同一人写出的楷书与行书,尽管字体形态、间架结构有所不同,但在笔法、风格上总有一线贯通之处,在面貌上有着共同点。如欧书外露筋骨,虞书则内含刚柔,这不仅见于二人楷书,而且见于行书。故言“永兴真行如秀岭危峰,处处间起”,是贴切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