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香港著名音乐人(香港音乐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香港著名音乐人(香港音乐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香港著名音乐人(香港音乐家)

1996 年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一张专辑,无疑是张国荣的《红》。

这张专辑由梁荣骏监制、林夕填词、江志仁(C.Y. Kong)作曲兼编曲,这三人的组合本就堪称当时香港流行乐坛制作的顶尖阵容了,但张国荣自己也心痒地写了几支曲子,并玩起了已臻化境的逆天唱法。

这张有着强烈的张国荣个人印记的作品集,却无法参加任何评奖,这不能不说是香港流行乐坛各大颁奖礼的遗憾。这似乎也预示着,有大把的好声音、好歌曲从此与颁奖礼无缘。

颁奖礼这种活动,无外乎三个宗旨:其一,是对过去一年乐坛的总结并对其中表现优异的作品和歌手予以肯定;其二,通过奖项引导创作方向,起到一个潮流风向标的作用;其三,有一种类似「留档」的记录功能,假使日后进行回顾和整理,也有个线索和凭证。诸如奥斯卡这样的国际性大型颁奖礼,梳理起来不就是近一个世纪来的电影艺术发展史吗?

可香港流行乐坛的颁奖礼,哪个有如此功能?

香港流行音乐才发展了二十几年,就搞出了 4 个颁奖礼,而且各行其是,搞得如今歌迷一看各项榜单,都弄不清楚当年哪首歌最红、哪位歌手最火。更要命的是奖项不定,有些奖项莫名其妙地出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消失的数量还比不上增加的,总量上越来越多,最后难逃「分猪肉」的嫌疑。

就拿 1996 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来说,看过了前几年的榜单,明白了「无线」的玩法,谁都能猜出 10 首「金曲」里肯定是「四大天王」各拿一支,「金曲金奖」还要落入某「天王」手里,但是拿了「金曲金奖」的肯定不能拿「最受欢迎男歌星」,而这两个奖又肯定和「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不能兼得。

这么一搞,三个「天王」已经安排好了,剩下的再设个安慰奖。

张学友在 1995 年搞了 100 场世界巡回演唱会,甚至把台子开到了麦迪逊花园广场,更在摩纳哥蒙地卡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全球销量最高亚洲流行乐歌手」和「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两个国际音乐奖,这样有资格作为「香港名片」的歌手,说来恐怕没人信,竟然从来没获得过「最受欢迎男歌星」。1996 年哪能不给张学友?否则,「无线」可真就没脸见人了。

剩下的「金曲金奖」和「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就只能让人气「天王」刘德华和黎明平分。可是贵为「天王」的郭富城从来都和以上几项奖无缘,委屈了好多年也说不过去,于是「无线」设置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至尊舞台大奖」。

不管是搞平衡还是安慰奖,反正,扑克牌就这么几张,怎么摆弄谁都明白。

事实上,香港流行乐坛的业内人士也明白这里面的猫儿腻,对此也颇有微词。首先,他们就对搞出 4 个颁奖礼有意见,犯得着搞这么多吗?难道不能合并吗?

这 4 个颁奖礼是 1978 年开始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1983 年开始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现改名「劲歌金曲颁奖礼」)、1988 年开始的「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礼」和 1995 年开始的「新城劲爆颁奖礼」。

本来,前三项颁奖礼都差不多,无非就是评选各种最佳的人和歌曲,可「新城劲爆颁奖礼」一设立,整个乐坛彻底乱套。

「新城劲爆颁奖礼」打着「效仿美国格莱美模式」的旗号,把音乐按类型划分得非常细。在 1995 年的第一届上,出现了如下奖项:「香港劲爆民歌小调」由张学友《来来 *** 》获得,「香港劲爆摇滚歌曲」由 Beyond《醒你》获得,「香港劲爆节奏怨曲」由叶蒨文《女人的弱点》获得,「香港劲爆怨曲及爵士歌曲」由夏韶声《想起你》获得,「香港劲爆跳舞音乐歌曲」由郑秀文《叮当》获得,「香港劲爆另类歌曲」由王菲《知己知彼》获得,此外,还有「大学生眼中……」的若干奖项。

这么五花八门地搞,总共有多少奖呢?答案是:36 个。

但这远远不够惊人,2012 年,它的奖项有 163 个。

难道香港流行乐坛需要这么多奖项?就算需要,谁又能说清楚「节奏怨曲」和「另类歌曲」的评选标准呢?夏韶声那路歌既「怨」又「另类」,还掺着「摇滚」和「爵士」,他的歌评起奖来岂不是难为死人?

对这种混乱而多余的颁奖局面,香港流行乐坛是有过整合的打算的。可是,它们分属 4 个传媒机构,老牌的不愿意放弃悠久历史,新晋的想打造「东方格莱美」一统天下,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扯皮了将近一年,整合来整合去,奖项没有合并精减,反而又多整合出一个奖来:「四台联颁音乐大奖」。

这就够添乱的了,1996 年「叱咤乐坛流行榜」还锦上添花,奖项里有「叱咤乐坛男女歌手金奖」和「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女歌手」,这和「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搞出「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女歌星」如出一辙,可它们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呢?

从 1996 年开始,香港流行乐坛的各种颁奖礼就跟春晚一样了,看不看皆可,小歌迷们或许想看,那就瞅一眼节目单好了,老歌迷们甚至连节目单都不用瞅,也能猜出个大概。

但颁奖礼不能不办,还得办出亮点,于是,1996 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进入了「无主题变奏」时代——说白了,就是没主题,但我们必须给它找点主题出来,找来找去,主题就是「无主题」。

这一年,20 世纪 70 年代中流砥柱、80 年代驰骋纵横、90 年代老当益壮的「乐坛教父」罗文宣布退出舞台。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来说,罗文退休都应该算是香港流行乐坛的一件大事,如果借着这一年的颁奖礼,搞一台向罗文致敬的演出,这台节目总归有个值得留念的主题。

可问题是,1996 年 8 月 21 日「无线」已经为罗文制作了致敬节目《最后的加冕》,而 1985 年又曾给他颁发过「荣誉大奖」,同样的招术不能再用一遍。罗文这样「赏无可赏」的传奇艺术家,显然给「无线」的奖项安排出了难题。

不知道「无线」的做法是不是暗藏玄机:「荣誉大奖」升级改名为「辉煌成就大奖」,可明眼人谁都看出来这是文字游戏,没啥特殊的。那么,重点来了——主持人破天荒地加入了张卫健,甚至竟然让他「浪费时间」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而「十大」中还选入了郑伊健的歌曲——这两个人,都是罗文的徒弟。

徒弟们出人头地,还有什么赞誉能比它更体现老师的辉煌呢?

不过,别以为郑伊健获得「金曲」是照顾老师的面子,事实上,1996 年郑伊健的表现非常好,还拿到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

如此精妙的安排,不知道是匠心独运还是纯属巧合。如果是前者,那么很遗憾的是,它呈现出的效果不算太好,没有突出罗文被众星捧月的主角身份。造成这种状况,也许要归咎于这一届颁奖礼请出了太多老牌巨星,他们分散了罗文的星光,但却终于给这一届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找到了一个非常勉强的主题——致敬。

更多香港著名音乐人(香港音乐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