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军武次位面】作者:FriedrichLau
二战的爆发促使了自行火炮的迅速发展,因为随着战事的发展各国都意识到机动性较差的牵引式火炮并不能给前方部队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而德军则很早就意识到了自行火炮的必要性,并不断地发展这一类作战兵器。随后首先诞生的就是15cm s.IG.33 Sfauf.PzKpfw.I.Ausf.B“野牛”自行火炮,该炮采用一号B型坦克底盘,主武器为一门150mm的s.IG.33型步兵炮,于1940年参加了法国战役,并一直被德军用至1943年。
▲“野牛”150mm自行火炮
在1943年,该型火炮在东线战场经历巨大损失后,德国最高统帅部随即决定研发“蟋蟀”自行火炮来对本国自行火炮武器库进行升级。首批下线的200辆“蟋蟀”自行火炮采用38(t)Ausf.H坦克底盘,这种坦克即为德国占领捷克后大批生产的38(t)型坦克的改型。该火炮的主武器同样为一门s.IG.33步兵炮,战斗室采用装甲防护,而非炮塔。
▲“蟋蟀”H型自行火炮
▲“蟋蟀”自行火炮
由于原型车采用了38(t)坦克底盘,因此采用了后置发动机布局。但随后M、K型的“蟋蟀”火炮则修改了这一设计并将发动机布置在车体中部,为安装火炮留出必要的空间,随后这样改进后的火炮于1943年-45年共生产了179辆,并开始配合装甲掷弹兵师进行作战。其中,K型火炮在设计之初主要工作为弹药补给车,因为“蟋蟀”火炮自身只能在战斗室内放置15发炮弹。而在拆除弹药架并安装火炮后,K型自行火炮即可迅速投入战斗。
▲美国陆军军械博物馆展出的“蟋蟀”K型火炮
▲ “蟋蟀”K型火炮
▲“蟋蟀”K型火炮及炮班乘员
▲1944年,一门“蟋蟀”K型火炮
▲ “蟋蟀”H型火炮
▲“蟋蟀”H型火炮
▲“蟋蟀”K型火炮
▲“蟋蟀”K型火炮
▲“蟋蟀”K型、M型火炮
▲意大利战场上一门伪装的“蟋蟀”自行火炮
▲1945年5月,苏联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接受德军第4装甲师的投降
▲“蟋蟀”H型火炮
▲“蟋蟀”H型火炮
▲德军的“黄鼠狼”自行火炮和“蟋蟀”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