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谢邀,直奔主题。
要弄懂是否“就人论事”,我们先要清楚“事情”本身是个什么样子。下面我主要来试着剖析《蜀绣》存在的缺点。
首先,蜀绣的特色并不鲜明。
词作内容写的流于表面,弄点四川明胜,就能说是蜀绣了?我换成苏州的景点说苏绣也完全没问题。
举个正面的例子对比一下
《戏说》
金漆枪玉面将
稳扎靠旗着素白蟒
跨腿扬鞭匀称步 趟马即行千万里
此式活多少代好儿郎
唱足贪嗔痴入皮黄
全霸未毕 哪个不皮鼓听作战鼓声
圆场亮相 衔七尺花翎鹞子翻身恰好一双
台上戏我浑无疆
台下世我两俱忘
此地懒说 一方父母 清风知府 闭门银路昌
那处青天陈州放粮
寻岂得寻 精忠劲旅 山海关外 炮火绝余响
计安空城蜀丞相
慢搓牙骨扇细思量
水袖裹流年何处淌
裙褶不动 扶栏手微露指尖拈兰花
最堪怜处 吟低回婉转闷人心事眉眼难讲
才子几个旧情长
佳人谁可不断肠
此地忍说 闻之不绝 前欢后误 闲者笑寻常
那处苏三跪在衙房
求岂能求 天意无欺 因缘有定 忱心以诚偿
非生死不离独丽娘
忘不了是 新秀试嗓 名角压堂 还是为伊狂
舍不下是 音韵铿锵 身段漂亮 还是旧时光
起调门是 文武皆强 昆乱不挡 随本变模样
残妆卸后换何衣裳
过红尘是 宠辱频逼 沉浮胜戏 一折一生长
未改荐血歌华章
难数几次 欲渡重洋 敢忆家乡 梦回开锣场
难禁几次 陈愁欲托 厚味自仿 引落泪两行
哪怕走板与荒腔
这首写京剧的词,有细节,有大局,能看到妆面,也能看到舞台效果,你绝不会说它是昆曲,就是京剧骨子里的东西。
如果不是还有“君可见(Gucci绿花裙上)刺绣每一针”等少数句子,别说是蜀绣,连刺绣都体现不出来。
这些要求或许有些苛刻,但既然其它一些作品能实现这一点,也就证明郭敬明确实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第二,罗列意象流俗空洞
《蜀绣》中大量使用了脍炙人口的意象,最有代表性是,词中使用的“雨纷纷”“行人欲断魂”“杏花村”,全都出自杜牧的《清明》。你就不会换一首嘛!!!这些意象确实比较美,不过若是对诗词没什么研究的人也能精准地说出它们的出处,难免给人水准不高的感觉。
一个词语的文学性,除了要关注它本身,还与它的流行度和社会环境有关。例如,情怀,本身是个很文艺,很有力量的词,是一种奋进的悲悯,14年被用烂之后,现在就只适合段子手拿来吐槽用了。同样,如果一个意象已经被无数人使用过,如今再去用,也难免会让人觉得Low了一些。
其实,即使不考虑意象的知名度,光是看它们在词中简单的罗列,就已经在让我思考,它们连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是不是我文学造诣不够,很多句子都不知道跟蜀绣有什么关系。
看铁马踏冰河,红尘千帐灯???
此生笑傲风月瘦如刀???
边塞诗即视感
堆砌词藻,主题情感杂乱,这是它的主要问题之一。词句应该是为主旨服务的,但现在经常不知所云。而且因为意象的搭配很俗气,化用诗词的风格很大杂烩,就给不了人很深刻的感觉。
我感觉,如果古风歌曲之间互相能交流,对话内容可能是这样的
《长歌送魂》:我身后蕴藏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蜀绣》:我有28个意象啊~
《锦鲤抄》:我对于诗意的塑造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蜀绣》:我有28个意象啊~
《第三十八年夏至》:我的意象完美地契合并升华了主题。
《蜀绣》:我有28个意象啊~
《伶仃谣》:我意象的数量更多
《蜀绣》:我的意象一看就能知道出处
《伶仃谣》:......
。。。。。。
在红楼梦里,有一次黛玉就当面向宝玉指出,他这个初学者在诗歌中掉书袋子太严重,以致诗歌整体格调不够高,还给人以卖弄之感。黛玉的这一评论也得到了周围姐【dan】妹【shen】们【gou】的支持。郭敬明毕竟不是专业词作者,他也犯了类似宝玉这样新人常出现的错误:使用大量典故,单独拆开可能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就是让人读不明白。
当然,如果你平常听的都是《最炫小苹果》之类的歌曲。。。对《蜀绣》赞不绝口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很多人评价矫揉造作,这点与上文有所重叠,我就不多作分析了,毕竟矫【shen】情【gao】是郭敬明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其他作品上也有所体现,大家也都很清楚。
总而言之,我认为从古风歌曲角度看,《蜀绣》是一首比较水的古风歌曲,有很多硬伤;从普通歌曲角度看,它的词明显比一般歌曲“高雅”一些,并且在旋律以及 *** 部分处理等方面可圈可点,配得上它拥有的关注度。
最后,对于题主所说的“就人论事”问题,我觉得确实存在。原歌词有许多缺点,但网友们放大它们,正是因为郭敬明本人的行为所致。
有人说,应该就事论事,客观地去评判文学艺术,不应该带有太强烈的黑人倾向。这个嘛......嗯......哼!你懂什么,这叫情怀!(ー`´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