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社会信用素材(2020年度十大信用事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社会信用素材(2020年度十大信用事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社会信用素材(2020年度十大信用事件)

2016年快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各大名利场都在排名十大热点事件,源点也不能例外!美国大选,巴西奥运会,PokemonGo席卷全球,英国脱欧……,要咱们操心的事情太多,就排一排信用这一亩三分地里的十大热点事件。

1 支付宝“圈子”被指滥用信用评分

11月下旬,支付宝悄然上线“圈子”功能,其中“校园日记”规定只允许女大学生发帖,芝麻信用分在750分以上的用户才能评论。随后日记里充斥大尺度照片,让支付宝招致非议,引发信用评分系统使用边界的争论。舆论指支付宝变相推崇“拜金主义”式社交,央视评论“请让信用分‘高级’些,让‘信用’有信用”。之后支付宝公开致歉,“圈子”下线。

源点评论:2016年,马云除了美国大选看走眼,这个圈子也是一步臭棋。

2 罗尔诈捐“猎取善良”透支社会信用

11月,一名患白血病5岁小女孩父亲罗尔的手记刷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转发并主动为小姑娘捐款,后女童父亲罗尔被揭家底儿丰厚却“卖惨”博

源点评论:逝者安息,不多说了。

3 征信行业黑市数据泛滥

一家不太知名的自媒体,今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科技金融、信息安全的文章,揭开在大数据、云计算、分享经济等大背景下,冰山下的暗流涌动的黑产生意。这个一个主流媒体似乎看不到、却一直存在,并且日益侵犯到每个人的平行世界。

源点评论:一个尚未开放、需要培育的征信行业,却在未长大前就已和这些暗黑物质纠结不清,这毒鸡汤喝不得。

4 “老赖”遭联合惩戒寸步难行

正能量来了!今年以来,整治“老赖”的举措接二连三,法院累计公布失信被执行人576.42万例,民航部门限制购买机票533.66万人次,铁路部门限制购买列车软卧、高铁和其他动车组一等座以上车票187.56万人次,工商部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各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6.7万余人次。法院系统笼罩多年的执行难雾霾,被联合惩戒的北风一吹而散。

源点评论:这是信用监管的胜利,还是法律从未得到尊重的悲哀。

5山寨信用黑名单“私设刑堂”

10月,一家名为“中国信用黑名单”的网站公布了4242条网贷逾期者的个人信息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家庭地址、学籍信息、本人电话,甚至父母和同学的手机号全部被晒在网上。媒体称这种山寨信用黑名单无异于私设“刑堂”,不仅为人们平添了不辨真伪的信用信息,对信用体系建立无益,更将使不少无辜者饱受其害,即便对于真正欠债不还者,也使他们受到了法外之罚,须早日剔除取缔。

源点评论:到目前为止,这家网站还可以访问。

6京东数据被盗,炒作还是警示信息安全

源自自媒体网站的《独家丨京东数据疑似外泄:超过12个G,涉及数千万用户》的文章引爆媒体圈,各大新闻网站转载评论不亦乐乎。其实是2013年的冷饭,在“双十二”之前一点点突然炒热,蹊跷之余,至少提醒人们,这12g信息泄露的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消失。

源点评论:对征信行业觊觎已久的电商大鳄们,还是先给信息安全加一道篱笆吧。

7闯红灯、不赡养老人纳入信用记录 信用边界有多宽

今年以来,多地的地方立法或出台 *** 规章,有关信用方面的,出现将交通违章、家庭暴力、不赡养老人等行为纳入个人信用体系的做法,引起媒体较多关注。一方面,于法有据的失信行为纳入信用体系未能形成社会共识,同时, *** 部门亦有以信用为筐,将关联度小的行为联合惩戒的越位倾向。

源点评论:社会信用亟待立法,立法进程中的充分征求民意形成共识尤为重要。

8治理“炒信”下重拳

正能量来了。为了遏制“炒信”不良风气,双十一前,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邀请8家互联网公司,共同签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通过共享反“炒信”信息,打击网络“炒信”行为。此次由 *** 和企业共同组织行动联盟,建立“黑名单”制度,把违规信息发布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对“炒信”主体进行查封或删除社交媒体账号,辞退并通报建议同业机构不予录用,对“炒信”者形成了威慑力。

源点评论:使用欺诈手段炒作得来的“虚假信用”,危及整个商业信用体系。治理痼疾的确需要刮骨疗伤的魄力。

9 “徐玉玉被诈骗案”引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8月19日,即将进入南京邮电大学英语系就读的大学生徐玉玉被骗走9900元学费。在和父亲报警回家的路上,家境十分贫寒的徐玉玉突然心脏骤停,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高发,由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给群众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仅2016年上半年,电信诈骗发案就达28.7万起,造成损失80余亿元。

源点评论:电信诈骗是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社会中严重威胁公众安全感的毒瘤。

10企业征信备案牌照收回 征信行业前路不明

12月,央行先后取消3家备案征信机构资格,为一年来持续收紧的监管形势加一句注解。央行认为,部分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违规经营问题突出,严重干扰企业融资的公平环境。通报、罚款、发布管理办法,加强合规管理。同时,个人征信牌照的靴子一直掉不下来。这一切让央行征信监管这一小众话题,也持续成为媒体关注对象。

源点评论:不讲信用的征信行业?

更多社会信用素材(2020年度十大信用事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