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阿悄怎么不唱歌了,阿悄成名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阿悄怎么不唱歌了,阿悄成名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阿悄怎么不唱歌了,阿悄成名曲

真爱粉前来回答,前不久写的文章:

阿悄,你找到世界上另一个自己了么

听过周杰伦的人,大抵都会对他的成名故事津津乐道:意外参加了场选秀比赛,表演不算依然慧眼识珠的经纪公司签下。之后却因为写的歌太过古怪(或者说过于超前),没有歌手愿意演唱,闲置许久。末了,吴宗宪命他明天一周内出一张专辑,遂闷在家中,一口气写出50首歌,从中选了10首制作成专辑《Jay》,技惊四座。

再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再与靠在微博上写段子逆袭的薛之谦对比,我们会发现故事是给天才准备的,那些勤奋且命运多舛的人,拥有的是经历。

不过,我今天想写的既不是周杰伦,也不是薛之谦,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网络歌手:阿悄。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你一旦接触到就明白它会彻底改变你。就像高中时读阿乙的小说和散文总是感同身受,没想到文本中作者的经历竟在此后我的命运中一一印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生活是一种宿命:早已有人替我过了这一生。

而有些音乐你一听就知道它属于你,就像最开始听到音乐软件随机推送的《我是我的情人》。

这首歌代表了阿悄的音乐里很重要的一种风格,我称之为悄式抒情,其实华语歌曲里成人抒情歌曲(其实就是所谓的情歌)泛滥成灾,几乎成了流行音乐的代名词。很难讲阿悄的音乐从哪方面吸引了我,就好像青春期里那些不可抑制的情感一样找不到来路,难以名状。但是当时因为喜欢,所以反复地听,也不厌倦。

看过阿悄的访谈,现实生活中的她留着短发,笑容干净,声音清脆爽朗,就像邻家小姐姐一样治愈。而到了音乐中,整个人的气场就变了:目光低垂,声音变得低沉略显磁性,低声吟唱间自怜自艾的情绪就不自觉地浸染了听者。

之后开始疯狂找阿悄的歌,才发现其实我就听到了她的声音。她早先给另一位成名的网络歌手徐良合过声,《红装》、《犯贱》就是那个时候的作品,甚至借此开始小范围走红。

但我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两首歌,理由很简单,因为彼时阿悄的声音在歌曲里被粗暴地当做一种人声乐器,太多的后期修饰让她的音色显得很漂亮,却也失去辨识度,泯然合成声矣。

而且歌词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内涵,倒是充斥着青春期非主流的意味,没有值得分析的地方,就不放出来了。

和其他网络歌手一样,阿悄在大学期间因为爱好音乐,开始在网络上上传一些作品,逐渐收获了一点人气。我就从她这时的作品开始听。

这期间的作品还处在探索音乐风格的阶段,多为实验性质,但她今后的音乐风格开始基本形成,比如《哭笑不得》(悄式抒情)、《舍子花》(中国风)、《幼灵》(日系二次元)……

第一张专辑《陪你去流浪》里收录的歌曲基本上都是情歌,风格较为单一。第二章专辑《世界上另外的自己》则多了很多描写个人生活的歌曲,比如同名歌曲《世界上另外的自己》:

我总一个人找寻 去怀疑 去相信

去找活着的意义

直到我遇见了你

世界上另外的自己

我还是会不争气 会伤心 会犹豫

会有孤单的情绪

但感谢这世界还有你

还有《没有人》:

我有一个好朋友

名字叫做没有人

没有人陪我吃早餐

没有人带我出去玩

我有一个好朋友

名字叫做没有人

没有人和我逛商场

没有人送我去上班

我诧异于歌曲里流露出的孤独,以及隐隐的倔强,我不理解她怎么会对孤独有这么深的感受。于是动了心思去了解她:阿悄原名肖莎,出生于1990年,属于正儿八经、第一代的90后。翻开她的简历,出生于湖南邵阳,之后就安安静静一路读书,直到去长沙上大学,和我们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

而在一个访谈里,我找到了她的孤独感源自何处。

说是访谈,其实不过是一个小网站的记者自己扛着摄像机去探寻阿悄。镜头的开始是在阿悄的家里,刚刚起床,头发蓬松的她出来开门,房子是在北京租的的小房子,虽然空间比较窘迫,但布置得很用心。礼貌性地寒暄两句后,阿悄竟然要去上班(是的,已经出了几张专辑的她其实还是名副其实的北漂,每天还要去上班,下了班再去公司录歌)!

记者表示和她一起去公司,两人一起挤公交,这时镜头一晃,我才发现那里像是北京的城中村——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北漂族都会选择的居住地。公交上阿悄不时打哈欠,睡眠不足的样子,但是谈起音乐就很兴奋。

到了公司,阿悄开心地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办公桌,也是少女的风格。其实她的工作和音乐不相关,周围同事也不知道她是在网上小有名气的阿悄,大家还好奇怎么会有记者来采访。

等到了下班时间,她没有回家,而是直奔自己签约的音乐公司,到了录音棚里,她反而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精力满满——这里才是她真正的舞台。

关于音乐的梦想对她来说比什么的重要,但这个梦想在偌大的北京城里又毫无存在感,奔波在帝都的人谁没有梦想呢?

关键是,你为你的梦想做了什么。

原来阿悄歌词里的孤独就在于对梦想的坚持,为此,她要白天去上班,下了班再去录歌,签约的演艺公司没有给她很多资源,那就自己包办词曲创作。

在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的道路上,为了显得自己没那么孤单,于是幻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

后来的几张专辑里收起了那种感觉,曲风更加多样化,比如《红纱帐》:

她打开了一扇窗

又转过了几个弯

人群中瞥见他

爱慕不已 心神荡漾

四目相交不言它

你来我往诉衷肠

花前月下多幻象

私定终身 勿等思量

岂料命运戏弄 太荒唐

门不当户不对

父母之命不可违

另有媒妁之言定不退

强娶豪夺 棒打鸳鸯

洞房花烛之夜

我撩起姑娘红纱帐

美人颜如玉落泪更凄凉

我打开你那空心房

却瞧见空空如也更慌张

我撩起姑娘红纱帐

刀锋利刃藏袖中更锋芒

我打开你那空心房

却瞧见泪如雨下更惆怅

刀锋还未落下

门外忽得有异响

闻声脸色骤变

他心有不甘 复寻回

夫家勃然大怒

棍棒上前止不休

隔墙呼喊终不悔

招架不济跪堂前

声泪俱下毫无用处

气若游丝

血泪模糊中相拥

强行拆散 拖至城江前

毫无气力

眼看投入滚滚江中

也是中国风,但是阿悄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堆砌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意象,反而讲述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复仇故事,饶有趣味。

认真听阿悄的歌是高考前三个月,知道高考完,那段时间陪伴我的音乐都是阿悄和林肯公园。早上去学校的路上我听着《Hybrid Theory》,浓烈的重金属乐让我兴奋;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则听着阿悄,听她治愈的声音。

再后来上了大学,身边同学一个个都不再好意思提起中学时听的那些歌,仿佛一提起就暴露的自己非主流的历史。其实那些网络歌手和我们有些相同的成长经历,青春期时听到那些粗糙的音乐反而亲切,而所谓非主流,无非是因为对这个世界不甚了解却又故作深刻的偏执的认知。

一股脑甩掉它们不意味着我们真的成熟了,不如坦然地回顾一下。

记得前一段时间网络歌手本兮的突然去世,许多九零后一齐回忆她,我不放心地赶紧去看阿悄的微博,看到她还在努力地做音乐,还在写小说,莫名心安。

只是还想问一句:你找到世界上另外一个你了吗?

更多阿悄怎么不唱歌了,阿悄成名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