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英文原文一边读一边写感想,接近万字的超长品评内容(作者:巴别塔翻译小组成员)
分段,Part1
“I know secrets that would set the K-pop world on fire!”(我知道的那些秘密能把k-pop界置入火中!)也许只有不是完全韩国身份的韩国女性明星才敢说的出来。
大规模培养、大量储备受挑选者,就意味着庞大的资源花费投入。那些投入的钱从哪里来?
金钱利益上,因为自己的任何违禁或抹黑,害到了企业的利益、名誉或对内威信,“就别想自己还能有什么好过的下场”。--因为企业的背后远远不止是企业自己。
自己选择了这条“让自己可能出名”的道路,就意味着企业的钱与资源大量砸在了自己身上。已经砸在了自己身上,就意味着已经失去了自己,不能做出任何违背商业利益或触犯规则的行为;而作为被企业挑选出的人,自己的一切日常行为表现都被设置了“最低标准”,变成了时时刻刻威胁到了自己未来前途的事,让自己只剩“为了企业利益而不能顾及自身”这么一条道可走。
被挑选出线的人,却不是轻轻松松的作为自己而被选出,背负的沉重压力,远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若以为被多方面高压强迫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要“以最好的姿态代表企业的脸面”,那是太轻松的美梦了。而实际上那些来自暗处、不能明说的压力,越是不能明说的那些,越会转变成非人的痛苦压力,然后恶化传变,变成对所有人的痛苦压力。
想快快乐乐简简单单做自己的人,受‘闪耀’的吸引而进入这里,将来的路却只有永久背负他人无理一般的强迫,为了他人不停强迫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管怎样超过了正常能负荷的程度。
。
然而就算这样,企业需要的,不是你的才艺,那是他们四处可以抓来的东西;而是你的全部。你的听顺,你的效忠,对其长期稳定利益的配合,包括你上了这条船就等于早已自愿签定下的重大牺牲。因为可替补备换的对象太多,个体的牺牲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再被重视的事。甚至必须比自己的全部还多的去“出卖”自己,以至于反倒是“表达不满、对所有事的态度表现的不够感激”成了被严重重视的禁止之事。
连企业“眼前”的利益都会被企业考虑排在第二位,更何况是 *** 纵工具的“实力品质”在企业眼中多么微不足道,而随时可舍弃。对于企业而言更优先考虑的,总是可替换的工具在本身品质之外的“额外利用价值”。利用那个工具背后代表的东西。而表现品质的部分,再闪亮也只能被作为被企业打造出来的、归属于企业的东西。
企业最优先追求的长期利益上,难免经常并不与仅仅是作为短期利益工具的“你”利益相一致。甚至连随便牺牲你,也是你应该无条件服从的。
这也就决定了会与个人发生的冲突。
对于人而言,有些选择,本身就意味着埋葬其他的所有选择。但被埋葬的,从来并不是真的被埋葬,选择也大多只是一时的选择。而若又碰上本该埋葬的事,以全世界最顶级的最吸引自己的面貌出现在唾手可得的眼前时呢?
人是一种不甘死亡的生物。以为对自己而言足够了的,难免其实是想的太简单了。是照计划的埋葬自己其他部分?还是或者违背先前的一切而尝试抓住眼前出现的最美好的机会?这样的抉择从来都是最大的撕扯。而且为了让自己能走到这里,牺牲掉的部分还不止是自己的,已背负起他人太多的牺牲,这更会让人感到太不公平,感到自己所受的苦,明明应该远不止只能换得这么点,不甘于只换得自己被与种种本该享有的幸福切割开的未来。
试图兼得的人却只会发现,再有怎样夸张的勇气、运气、与坚强程度,哪怕再加上再夸张的受苦程度,最后也都仅仅只刚刚够保全自己不被kick out而已。
这是一个“怎么让已具备的闪亮光芒中,却只有被批准放行的部分才使人们能看见”的过程。是怎么让一个感情澎湃的女孩,会越来越变成一个习惯于不表露真正感情的“职业人”。是一个商业产品化的人,被工业化加工的“削磨”过程。
。
作者以本作品,以及以作者本身的影响力,能成功带向的终极叙述理解方向
(更新补充于2020.10.26)
如果深入解读的话甚至可以说,铺设的太多读起来好像“平淡朴实”的细节,有时候之所以特意铺出来,实际上是因为想传达的用意就不在初读时以为的方向,才会看起来平淡甚至从情节走向中多余出了。这样的例子好比,jason与rachel讨论起rachel最喜欢的点心话题时,jason带出的是自己日常吃到的美味夹心,而rachel带出的是“伪装成点心的熏肉香肠”,还撒着不合宜的奇怪甜味的糖粉。两人一致认同那是最糟糕的东西。
这样在作品中点滴充入的日常相关联事物,带来隐喻同理的感受,显然是出自确实是完美主义者的写作者手中,才会这么自然顺畅的添加进去,让人不注意的以为只是不重要的生活琐事。这使得本是短篇的作品里,并非大量出现的男女主人公对话中,除了你浓我浓的情绪描写之外,其他部分则有着需要注意的内涵,是作为作者从大量生活所遇中挑选而出分享给读者的事,而并非作者在做什么不值一提听过就过的闲言絮语来填充作品。这是靠商业操作美化或靠什么不真心的摆铺都无法带来的东西。
这种内容品质的剧作处理,也许正是因为对应来自歌手本身的高质量演绎经验。所以作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编排者也完全胜任。
因为善于深入思考与积累,由深度而带来全方位发展的能力。
而对于一个人的热爱,最容易使人彻底打通连接另一个人的世界。如果热爱这个人的人都做不到,也许就没有什么人还容易做到了。人情如此。人们也正是会期望,最亲近自己的人最该能理解自己。
而能延伸通向其他人身上时的,博爱、同情、理解,远远不是在市面上听起来的表面作用而已。
。
那些策划算计好了的、以不公平来榨取最大利益的交易,总是吸引着不知情的人在被蒙在鼓里时甘愿配合,以为靠“拚命”就能换得自身所求;也从来都是这些被阻隔在幕布之外的人在“有幸”参与进去了、熟悉了之后,才会发现与外表的装扮粉饰完全不一样,严重脱离实情,到了多么严重不公的地步。
维系这种不公交易的背后,还有了以现代化的装扮所遮掩的“卖身契”撑腰,但这还不算最糟糕、最有逼迫力的。因为那远远比不上在纸面文书规则之外“不以正式形式露面的”实际逼迫来源。
自以为知情说着风凉话的人云亦云者,不会发现自己是在替不公平的欺压帮腔,只会擅自想象的以为全是“必然该忍受的代价”,以为只是“自然不能缺少付出”的问题而已。
在日常所共知的“漂亮女孩容易享有人情照顾福利”的完全相反境地上,受商业-工业化影响反倒变成了只有男孩独享,而女孩被变成可以被肆意无情对待的道具。只会使本来不爱与人攀比的女孩,在反复遭受的不平衡对待积攒下的不满中,也变的好像“攀比嫉妒起了没受到对方那样好的待遇”。
若再赶上,刚好有幸受优厚宠待的人,不止没法理解受恶待者的遭遇,更反倒带着让人看来“习惯于受娇宠”的态度,乱做“大家一切安好”的评论,搓火受恶待者,结果只会让不互相理解的双方矛盾越来越严重。
猛一读之下,半路蹦出感觉突兀不自然的开始偏向女性主义的叙述,当带入到故事想讲述的环境背景中时,却刚好成功地传达了“同样是在竞争压力下,想要出头,男孩可以躲开像女孩所受的那么多来自于环境强逼的压力,更有自决的余地;而女孩想要出头,出于市场需求,会被过多限制的压力所束,而且名誉更容易受到丑化中伤的损害”。
而本书内所讲述的真正严重性问题,显然着眼点也远不是在谈表面看来的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同样作为普通大众的弱势身份群体,男性只是刚好没成为主要被害者群体而已。把争论焦点转嫁到男女相争上,总是最方便模糊转移的出路。
超出本书所涉及范围甚至可以延伸去探讨,社会中类似情形的堆砌之下,怎样导致女性出于自身压力,常见反过来极力挑选男性,这一链条互传的问题。与其说是男女之间的相争在决定什么,不如说市场中的“利益把控者”在决定与推动一切。
(以下涉及剧透)
(以下涉及剧透)
被小国家的权阀-财阀普遍以潜规则操控,女性明星成了“可以亲手制造,就可以亲手销毁;可以亲手制造,就可以被用作消遣”的工具,这一谜底也许才对应着女性受害视角的真正暗递之事?
在“不被理解的女性视角”这一主题下,把男主角的表现拽入对立面,让“懂得女性心思,体贴细致”的男主角在关键时刻反倒突然变的冷漠无比,是作者故意这样设置?是否仅仅用作一个“再亲密也仍然属于不知情的人”的典型代表,而并非有意于代表群体对立?
在环境中为什么女性是最受伤的?故事内作出的回答,似乎是在把一部分女性特有的‘出于嫉妒的恶毒攻击’带来的恶性扩散性影响,混同于特定某些企业的运营问题导致的男艺人比女艺人更直接关联企业利益,混同于市场对于女性与男性的“卖相要求”差距过大、“展卖”的侧重点不一样,再混同于市面常拽偏到的男女两性群体间“待遇差别”的话题方向,更还混同家长过分看重荣誉与稳定财富,对子女的伤人对待而好似“只是对待女孩才那样”。。。。种种这些,仅仅是书中人物们的疑惑而已吗?
当男主角以负面形象说出"thats just a couple peoples opinions.Everyone deals with it--even me.It doesnt mean the whole industry is sexist or biased or whatever"(那只是几个人的看法而已。每个人都在承受--就算是我也一样。那并不意味着整个产业都是性别歧视或偏向或什么的)。真的只是根本不会体察女性心情又嘴笨,完全不知道照顾受人凭空贬损的女孩吗,甚至又反而能狗血的100%准确的专挑出最惹女孩误会“是他过于自大才觉得无所谓”的话说?
至少到了接近书尾章可以确定,本书作者无意把对立变成男性与女性之间的。
假名作“训练房”的,那个不是真正训练场所的别名设施,为什么Rachel的母亲去过之后,就明令禁止Rachel去?她看见的是什么场景?一开始让读者以为无关紧要捎带而过的情节,一旦回想起来,也就开始注意到问题了。
作者埋暗藏线索的用心,以其浅显的表面而埋藏到背后的内容,让这部看起来篇幅不长的小说,在细读玩味之下会有意料外的深度。
“不得不总要保持微笑,以至于每天感觉微笑到脸僵硬”这一句话,对她们而言的意味,却完全不是“要保持微笑带给观众”这种表面的意思。--被“假惺惺”的强塞给自己不要的“必须感激之事”。
而又像女主人公眼中的男主人公,对所其特享的一切不够感激的表现那样,企业理事们对女孩“必须对万事表示感激”的要求,被女孩毫无表示甚至反而表现出不屑、不满时,又何尝不是在企业理事眼中看不惯的事?到头来不知情者们却只会粗暴的归结为“ta们享着太大的福气却毫不自知,被娇惯坏了而不知道感恩”。
--像这种延伸进入到人性讨论上的思考性内涵,也是以本书写作视角的深度与巧妙的排比安排所足以引入的。即是在本书写作中,包含的几种主线走向“其中之一”:受选择者们,被人们只会独以“受宠者”的身份看待,这一在人前闪亮的代价。
当脱离了故事偶像肥皂剧般的外表遮盖部分后,重新阅读而开始注意深层细节时,让人不禁一震,郑秀妍同学,你到底在思考社会背后、体察人情与人性的种种积累上,到了多厚、多深入的地步啊??让人实在期待翻拍成的美剧,将会能把这么深的内涵底蕴、这么浓缩的各种主线走向怎样全数展开,能深入交待、详细刻画成多么多更丰盛的系列故事;以及再扮以偶像剧的外表下,演出深入人心的效果能夸张到什么地步。
而在本书写作中,故事从明亮色彩到黑暗色彩两头,都能读出完全不同的完整情绪走向。在阴霾的背景底基上,被闪亮耀人的明亮情感穿引,将两种情感色彩完美的调和成一体,--这样的作品已经进入东亚传统文化上“名诗”的(创造+编排)写作水准领域了。
Part2,
脱离开故事线索,相关方面的理解与联想:
女主角也会责怪与厌恶那些害自己的人。虽然没到帮害人者降罪一等的程度,坏事做了就是做了,但她也能怜悯那些出于受迫的压力而做出违背良知之事的可怜人
“人物设定”这个东西,在作为“偶像”这一职业的演员身上,到底设定到了什么地步?
若“演员”们闪亮的笑容背后,实质上只是被逼迫到毫无退路,出于自暴自弃而让自己拼命微笑时,真的那么容易被观众分辨笑容的差别吗?
xxxx企业的k-pop歌手(或单指偶像歌手?)不允许自己写歌词,毫无疑问,意思就是歌词也完全只是按照企业的商业设定来选择,没有自己挑选表达任何心情的余地,哪怕是想偷偷表达什么。“Everything I ever wore or ever said or ever did,was because they told me to!”(所有一切我写的,或者我说的,甚至我做出的,都因为他们告诉我那么做!)
在一个企业长期总体上难以推出成功大卖的女性组合团体时,在自危的过分用力下,为了争抢市场又会把严苛标准推高的过高
出道后,反而艰难痛苦的像前面的一点都没发生过了
Rachel在练习生期间,还可以在周一到周五回家,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受苦的战场也就只在周六与周日。出道之后呢?
用mina那句话:“出道之后没有Yujin在身边保着你了,你以为你没有了她还能幸存多久?” 即使已经有了与mina互相对峙的砝码而不怕mina了,那却不等于对企业的。
换成jason的话:“想想现在你每天干的有多苦--因为想出道的压力。在你真的出道后,那压力将乘以100万倍。”
“黑粉”黑艺人的实料,可能把所有“黑粉”手里的加在一起也没有企业手里的多,由此书所说看来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毕竟收集、买断、甚至通过制造,掌握艺人黑料留作威胁的管理办法下,企业绝不会让自己曝光威胁艺人的是自己。
关于书封面的隐藏含义猜测:每个星星或心都只是“被捏塑出来的”,并且是在外部高光下才显的本身是明亮诱人的?
早期常被说“本来就是对陌生人比较冷的性格”以及“还不熟悉韩语”,也是被企业压制少给台词时,所给出的遮掩借口吗?
一个女孩能在情绪超负荷过载的惊慌失措之下,会说出多么口不对心的话?
基于不信任而来的误会,会把人推进怎样的只会越辩解越糟的单行道境地?
怎样的压力威胁,会使人出于长期的生活经验而认为,辩解澄清从来都只会毫无道理的带给自己负面收效,以至转化成自己不做辩解的性格?
现实中有哪些真实对应的情形,让句句“自辩”都变的像是算准了专门只挑100%负效果的一般狗血,让自己简直像与有罪者理屈词穷时的表现完全贴合时,这样的有苦难言会让伤痛变的多么百倍揪心?
在一个顶级偶像歌手哭者求粉丝不要离开自己的时候,真的仅仅是在哭给粉丝看吗?粉丝量的下滑,会不会成为启动什么对她不利的“事故”的借口?
以下全部涉及剧透
书尾章的悬疑:
角度1,两名女孩受三角恋剧本设计,明明在两人身上的负面效果一样,为什么只对rachel有威胁,只因为mina已被内定出道?还是隐藏了什么按照原本设计的必然后情?
角度2,jason为什么在9人团宣布出道的晚宴上是那种神情,是因为jason起了什么作用、没起到什么作用,还是对什么感到害怕?jason实际上是从哪里知道的rachel入选?
角度3,出道的晚宴上,显然所有人都没想到rachel会出现在现场,而理事会的yujin也没通知rachel到场,那么,如果rachel真的没出现,结果会不会有变化?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yujin吗?
超高段的障眼法写作技术,“剥洋葱式”之下层层都完全变化而层层深入的故事连续走向:
明面上,让许多读者猛一看,看见的是重男轻女的家庭观念,而返过头重新细思却会发现,如果看成故事与重男轻女完全无关,还会看见作者暗埋的线索在通向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解读方向:
企业之间的(联姻)勾结,与为了不让大众找到批评的口实,长期出于自危而对子女变态的严格要求。
明面上,让许多读者猛一看,看见的是韩美、东西文化冲突,而如果看成故事与文化冲突完全无关,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解读方向:
mina那种被家族逼出来的“我就是高贵,下民别想跟我平起平坐”的观念与性格,rachel不鞠躬直接变成了对mina挑衅的火药,尊卑被方便用作借口来向Rachel找茬。(注意mina对作为其前辈的akira的不敬态度)
明面上,让许多读者猛一看的男女群体待遇不公问题的对立,如果看成与男女无关,就会发现:也许背后真正想讲的是权势钱财怎么操控别人的前途,把别人捏在手里
。。。。。。。。
明面上种种吸引讨论的话题点,却都在牵引通向更深读之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解答。
种种被用作市面上日常所见的炮轰焦点的话题,背后却都有关于“其实真正导致一切问题的利益操纵推动者,反倒总是躲过了话题矛头,推嫁给了那些让市面去争吵、去互相敌对的争端”。
以“恩公”自居导致的企业心理
(更新补充于2020.10.23)
一旦你真的成名了,此后,企业“需要你的忠诚,需要你甘愿自己被用作牺牲”又多了一种意思:需要你在得失计较中,把“报答企业对自己的栽培”无条件的看作所有事上最优先考虑的。你成名得望,反倒很难是代表你跟企业该可以平起平坐了,在企业看来你反到成了有欠于它----那是它带给你,它就可以随意收回、随意处置的
糟糕的是,而那却不仅仅只是出于企业的自大,还更掺混了黑色现实依据的,因为企业内心里总是会记得:
那个市场里的人气名望大多都是炒推出来的,是操作的结果远胜于“工具”的自身品质在主导的作用。
从而不愿让它自己看见那些明星自身的吸引力在其中独立起了多么大作用,比肩于它自己的操作。只想象成与它自己的操作相比是不值一提的,所以它自己是可以随便对待他们的。
一件延伸谈论话题
(更新补充于2020.10.21)
这是一个以娱乐作为“文化支柱产业”的国家。
什么是支柱产业?就是一举一动的产业变化都会牵动大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必须让自己想尽办法牵动、导引大众。
相比于在另一国普遍无所谓,在此国“粉丝普遍看不得偶像脱离单身”的情况,当然可以说成是不同文化风气导致,但背后有多少完全非自然助推的因素?
大众闲暇娱乐行为受长期牵引导向,由此形成的民间风气,更典型的好比使人们聚在一起“炫耀明星八卦见识”与“各自专注于自身享乐”的差别,与其说是文化不同,不如说是利益推动所导致的过分炒作诱导的区别。
炒作诱导,在移动人们关注的方向,在砸下、在改变人们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助推与放大特定的声音“作为主流”,牵引出越来越多跟随出声者。
。
一个娱乐公司的老板,为什么会被评价居为“国家文化牵动者”中的第一位?
这样的行业中参与者面临的是:不小心“玩大了”,就是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了。--比喻意义甚至字面意义上的。(压力,从或远或近的暗处而来。)
另一件延伸谈论话题
若企业预判到自己手中品牌的无力维持,并将被市场曝光时,挑出看起来最容易欺负的一个牺牲者背罪,并制造各种看似可靠的依据,来混淆视听完成栽赃,从情理上显然是毫不意外的选择。不管是不是事实。
10年伪装作7年的合同,以及其可以期望的后续效力,加上企业通及法律界的暗层关系,都会让企业有底气选择下手。但这些却都只能停于“小说”与“外人的猜测”的标签范围内。
包括就算双方出面相争,被精心设计特意避免留下证据的行为,甚至会是先做好了确认,连反面支持对方无辜的证据也找不到之后才下手,留下对方无法对外自证的局面。--就算小说中女练习生之间下药是夸张了,但换成企业,如果想做出的其他陷害使受害者毫无对证,却是毫不夸张的。更不说如果是企业授意练习生去做。
美好建立在了背后的残酷上
(更新补充于2020.10.21)
保障了选拔出的人能带来更好的作品,虽然是没错。
当然不可否认,以这样的残酷运作,可以尽量最大化的保障企业“最终推出的作品成品的品质”,即把人仅仅看成工业原料素材,以过量可挑选的各种“素材”,来使“加工成品”品质高度尽可能发挥潜力。但这,却意味着太多对应的人,过苦、过久的付出、又是大好年华的全部付出,被完全白费。
这是真刀真枪的等价交换。用提升几个娱乐作品的品质与相关的利益,换得一大批人的痛苦不幸。
但如果真的说那是“谁有所得就会有失去”,却也不对。
这些在接近得利者这一边的眼里看来正当的事,在真正理解了受害者的那一边看来,却会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对于企业来说,投资付出,很容易对应得到产品回血回本;在前者几乎可以说稳赚不赔的同时,背后的代价却是,承担了前者巨利所对应的惨重损失的,都是来自于转嫁到了的那些最终只能默默忍吞的人身上,后者稳赔不赚。
当然会有人说,受吸引而来的参与者也是自愿的,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但真的完全是这样吗?
(也必然会有“丛林法则”的迷奉者、吹捧宣传者,说“世道本就该这样”,认为以一己之利所需而掠夺大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只是敢不敢做、有没有权力去做的差别。--毕竟在那其中的大多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认识只是停留在了“为了避免人人都互相抢而太混乱”,甚至鄙视与唾弃道德。)
Part3,
此书评价必然面临的两极分化
对于那些匆匆一读、无意真正理解的人来说,对于问究实情没有兴趣、只想草草得出评价的人来说,既然有浮表阅读的需求,随便从故事最最表面的部分抓来这样的观感结论也不奇怪:
这不过就是讲一个被宠坏了的人,如何得到宠爱,把碰到的小小不幸也当成炫耀资本。说这不是励志,而是炫耀。(这还不考虑那些出于与本书作者相关之事而来的恶意评价。)
但对于有意深看事情的细思者,则需要反问,难道因为是小说,是励志,就都必须按照这个时代标准的励志小说模版,要把主角放在从最低起点的位置起,以“如何实现遥不可及的梦想”所要求的套路来写作,不然就等于是炫耀如何被宠坏吗?
本书成功的给出了这样的回应:就算不把主人公设定成最底层毫无突出的小人物,就算不让励志的命题下“梦想实现的过程”显的太脱离现实、过分夸张不可能发生的事,只以人们容易理解的有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作铺设,就足以体现故事的励志了。
这不止不是那种按照死板套路所期待的童话故事。
这就不是灰姑娘的故事。
而是讲述那些会被装扮上灰姑娘故事的提线木偶;或者因为不甘作提线木偶,而甚至是迈入“从此每天过上了,在午夜被打扮的格外亮丽的外表下强逼自己笑,魔法时间一过就被还原成比灰姑娘更糟糕待遇的生活”。
躲过了作为牺牲品被埋葬的命运,又幸运的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的人,别以为自己被挑选出来就算熬出头了。如同周围那些已被铺好痛苦前路的木偶们一样,谁也别想好过。那已远远不是不知情者以为的“辛苦”所能描述沾边的。
也许可以引借书外的一句话:“外人别对九个人共同的经历随便猜测”。这句话以本书描绘的一面来审视,也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
高难度的舞台角色安排与色调处理
粗一读,在书中主人公周围其他练习生的对比作用下,显得主人公的经历显的没什么可抱怨。但实际上在本作品中,真正能通向那些细心铺设的各种暗地线索的,串联起那些的,本书叙述重点,就不是在主人公身上。
若能观察到主人公起到的舞台作用,是被放在了一个更重在突出周围人物的位置上,把作品彻底看成想介绍的重点在于主人公周围的环境与生活,而不重在主人公自己,就会发现本作品在传达的,突然转换成完全不同的事了。然后才可能刚开始读出各种隐藏的内容。
故事的实际叙述方向,也许不妨参考于这样粗糙的这么理解:受到各方面各种华丽的吸引而来的,一个习惯了异文化的人,在受到照顾的降低难度下,却仍然觉得实在太难了。不是说主人公自己多难,而是换成那些不受照顾的竞争者,没有幸运笼罩的人,就由主人公的遭遇衬托下更可想而知,会难成什么样了。
不是Rachel,真正是主人公的那些其他人,在何等糟糕的长期处境下,却绝大多数只会换得一切付出全部白费。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就算实力上的最强者也会被刷出,就算两人配合的和声让每个人都明白非他们莫数,也会被暗面的拖拽完全破坏。
在过大的压力下,起初还能靠心中最单纯的美好追求来支撑自己;而过压的压力再继续增大之后,自身的坚强远远不够用时,只能靠周围来支撑自己。
Rachel在学校才很容易有朋友,而在练习生中唯一的朋友,还是若没赶上好运(理事yujin的说情)就会被刷出练习生的。那么换成24小时在训练场所竞争的那些练习生,里面找不到真心朋友,却不乏敌人的人,精神该有多痛苦?(好比雪莉?)
若想解读成主人公只关注自己而自我哀怨,那么就读不出作品中怎样尽量隐藏主人公自己,以自己为鉴映照周围问题,这样的大量铺设内容。
作品为了避免变的让人感觉像冰冷的介绍文、论述文,避免像把零碎的他人故事穿针引线拼接缝合起来,而采用以主人公经历作周围人映照的写作手法,但又不能真的凸现主人公。这样的内容比例组织,也许是这本书写作起来的大难点之一。
在明亮色彩的一方面,亲情、友情、竞争对手的难友之情,翻天覆地转折而错失的一段感动的初恋,种种吸引女孩的美好生活元素描写,等等这些,足够让本书色彩调和到不过偏于黑暗色调。
如同掺杂了大量色彩元素,却没有哪个出现的比例不当的超高品质音乐成品一样。从内容比例、色彩明暗的突出点调和上,是调和到了足够突出写作重点,又让任何出现的突出点光彩都转化入整个故事的一份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