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新鸿基 四大家族(深圳鸿基与香港新鸿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新鸿基 四大家族(深圳鸿基与香港新鸿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新鸿基 四大家族(深圳鸿基与香港新鸿基)

香港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广东中山县人,1911年出生,念过几年私塾后,便随父走南闯北做洋货生意。抗战期间,一家人逃到澳门,开一家信发百货惨淡经营。日本投降后,郭得胜举家迁往满目苍痍的香港。他先是在上环开设鸿兴合记杂货店。

1952年,杂货店改名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郭得胜专营批发洋货,业务开拓到东南亚。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香港成衣业迅猛发展,拉链走俏。郭得胜取得日本名牌Y 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Ykk拉链不仅独霸香港市场,产品还行销东南亚,一年的营业额达1千万港元以上,盈利也有近100万港元。之后又独得几家不同类别尼龙产品的代理权,仅此一项,年营业额又有1千万港元。

此时,香港经济步入起飞阶段,房地产渐成热潮。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和另外五名股东合资创立永业企业有限公司,他们第一宗业务,就是买入沙田酒店,然后以此为基点稳扎稳打。

1963年,郭得胜、冯景禧、李兆基三人从永业退出,重新注册一家公司,叫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

新鸿基公司的名称,新,取自冯景禧新禧公司的“新”字;鸿,取自郭得胜鸿昌合记的“鸿”字;基,则取自李兆基的“基”字。

新鸿基业务刚入正轨,一场特大灾难袭击整个香港。由于郭得胜作风一贯稳健,未在危机爆发前过于扩张,又幸得郭氏的拉链尼龙生意积攒下不少盈利,调来作为新鸿基的流动资金。1965年至1967年,新鸿基共建了20多栋大厦。从1965年到1972年,新鸿基楼宇营业额高达5.6亿元。从现在开始三人渐渐发生摩擦,于是走向分裂。1973年、1979年股市地产高峰期,郭得胜趁高抛出股票地皮套现,不久,股市崩盘,地产遭殃,股票地皮跌至谷底,郭氏又趁低吸纳。次年地皮复升,地价飙升,新鸿基拥有的地皮价值翻了近十倍。随后将鸿基地产由地产发展扩展至地产投资以及酒店投资。之后在湾仔高士打道上建立了一座现代化商业大厦 - 新鸿基中心。

进入80年代,新鸿基地产已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到1990年盈利已达24.65亿港元。

长期以来,新鸿基地产基本上是一家以地产发展为主要业务的上市公司,售楼所得收入在公司每年的总收益中所占的比重曾高达七成以上。从1980年到1990年,新地一直位居香港地产公司的榜首。

新地受到沙田新城市广场成功的鼓舞,新地相继在新界各新市镇及大型住宅屋邨中心兴建大型综合性商场,扩展集团的投资商场网络。据统计,到1992年度止,新地拥有的已建成收租物业楼面积达1260万平方英尺,租金收入已占集团盈利的四成。

此后,新地的扩张主要从内部进行,从70年代以后,新地以围绕地产发展向上下游拓展业务,除收购原有的建筑、管理服务公司外,还相继开设保安消防设备工程、设计工程、机械电机工程等部门,又增设财务公司、保险公司、混泥土公司、石屎生产厂、建筑机械供应公司等附属机构,到80年代中期,新地已拥有附属及联营公司超过100家,成为一家庞大纵式生产集团,典型的“楼宇制造工厂”。

1990年10月30号,新鸿基地产创办人郭得胜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79岁。郭得胜丧礼上,参加扶灵者包括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何添、利国伟等工商巨子。

郭得胜逝世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3.3亿港元,比1972年上市时的4亿港元增长62倍,在香港地产上市公司中仅次于长江实业(279.1亿港元),而居第二位。

郭得胜逝世后,新鸿基地产遂转由郭氏家族第二代掌舵,郭氏三兄弟继承父业后,携手合作,不当顺利接班,而且令新地再上一层楼,1996年盈利突破100亿港元大关,1997年更创下141亿港元的新高。

此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地市值超越长实而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

更多新鸿基 四大家族(深圳鸿基与香港新鸿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