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

作者:冀资言

目录:

1、10万亿级氢能产业到来,大企业纷纷入局

2、新能源汽车:下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

3、万亿级光伏行业巨头在路上

4、新型储能将形成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

5、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20万亿,老年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6、万亿应急产业:下一个蓝海

7、锂电池-规模直指万亿美元的战略新兴产业

8、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万亿市场规模静待开启

9、冬奥会启动万亿元冰雪产业大市场

10、被动房将带动万亿产业链

正文

我们选择万亿(以上)市场规模的10大新兴产业,推荐给大家,作为 *** 产业政策的引导、企业经营决策的参考、园区招商的目标,投资机构的标的。

1、十万亿级氢能产业到来,大企业纷纷入局

“十四五”规划纲要,氢能与储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近年来,氢能”作为一种零污染的高效能源,正逐渐被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大企业特别是央企纷纷入局十万亿级氢能产业。

氢在宇宙中分布广泛,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 75%。氢能是氢(H)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

■燃烧热值高: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 3倍,酒精的 3.9倍,焦炭的 4.5倍。

■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

■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

■多种形态: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

■耗损少:可以取消远距离高压输电,代以远近距离管道输氢,安全性相对提高,能源无效损耗减小 。

■运输方便:氢可以减轻燃料自重,可以增加运载工具有效载荷,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从全程效益考虑社会总效益优于其他能源。

■减少温室效应:氢取代化石燃料能最大限度地减弱温室效应。

■氢能源产业链:日益完善,整装待发

氢能源主产业链包括:上游氢气制取、储存、运输、加氢站对氢燃料电池系统进行氢气的加注,中游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生产制造,下游氢燃料电池应用等众多环节。

上游——制氢产氢: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取,氢能制取现在主要有三种模式。煤制氢,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大量的工业制氢,像化工、焦炉等,我国是产能大国,都可以制氢。

中游——氢燃料电池电堆涉及质子交换膜、扩散材料、催化剂等多种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将电堆和配件两大部分进行集成,形成氢燃料电池系统。

下游——氢能源燃料电池下游有 便携设备、固定式应用和交通运输式应用。

据公开资料显示,到2050年中国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 520万辆/年,固定式发电装置 2万台(套)/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 550万台(套)/年。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政策引导并鼓励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开发和发展,加速了氢能产业化进程。

中央企业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氢能源全产业链加快布局。

上游产业链:

氢能与传统油气、化工产业链联系密切,中石化、中石油在 油气储运零售终端建设和运营方面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如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中国石化是国内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目前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已在广东、浙江、上海、广西、贵州等地建成若干油氢合建示范站。“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布局 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

中国石化具有氢气提纯技术基础。2020年9月,拥有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在高桥石化成功投产。国家能源集团则在氢能产业链及氢能装备方面深入布局。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国内首座35MPa/70MPa双模商业加氢站。

围绕其产业优势,国家能源集团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氢能项目的布局。

中游产业链:

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央企则侧重于 研发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部件,突破核心技术,建立自主知识品牌。

下游产业链:

在终端应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和中国中车等央企也进行了深度布局。

2、新能源汽车:下一个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按照动力类型,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等。

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落后,但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望“弯道超车”。燃油车核心为发动机、变速箱,德国和日本领先,中国车企核心技术相对落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分为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中国车企这些领域已具备一定优势。同时,我国电能丰富但石油资源匮乏,我国已为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70%,发展新能源车有利于摆脱石油依赖。

从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必然趋势,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增加。

Markets&Markets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079万辆,2019-2025年均复合增率接近33%。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来看,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都尚处于成长期,未来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百公里,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2升/百公里;并强调,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运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从2019年的120.6万台增长是2025年的700万台,CAGR达34%。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包括原材料、锂电设备、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整车制造、后市场服务、汽车租赁等环节。其中,原材料包括锂、钴、镍、铁、石墨、稀土等矿产资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共同构成电芯及PACK;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是构成整车的核心部件;此外,整车制造、充电桩及运营、电池梯次利用、汽车租赁、销售/维保等等共同构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

从各环节核心影响因素看,上游环节供给(资源)的话语权高,下游环节需求(市场)的话语权高。中游制造环节(部件/制造/产品)处于微笑曲线中间,本质上为加工属性,因此成本控制能力为核心竞争要素,企业竞争壁垒来自原材料掌控能力及技术迭代速度。

中游环节相关厂商有:杉杉股份、恩捷股份、宁德时代、方正电机、汇川技术等。后市场-汽车充电、运营、报废回收:主要由充电桩制造与运营、整车运营、电池回收等领域构成。该环节代表企业有特锐德、格林美等。

新能源汽车将传统汽车产业价值链向上下游有了很大的延伸。价值链的演变带动产业生态链的形成和资本链的激活,在资本驱动下,不仅新造车企业纷纷入局,更吸引各种跨界巨头加速布局,包括人工智能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5G-V2X信息通信公司、电池材料企业、能源互联网公司等。

3、万亿级光伏行业巨头在路上

在国家“六五”和“七五”期间,中央和地方 *** 首先在光伏行业投入资金,使得中国十分微小的太阳能电池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并在许多地方做了示范工程,拉开了中国光伏发电的前奏。经过了从组装到全球霸主发展历程。

新能源中,光伏和风电,是两个异类。在10多年前,光伏和风电是非常不经济的发电方式,成本奇高。这两个产业是人类靠情怀,靠给子孙后代留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的信念发展起来的。在火电、水电等发电方式的发电成本在几毛钱的时候,光伏发出一度电的成本,要好几块钱,是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的10倍以上。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光伏发电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因为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不会有客户去大规模使用。但人类毕竟是人类,人类会考虑未来,会考虑可持续发展,是考虑石化能源用尽了怎么办,会考虑是不是有更绿色环保的能源提供方式。虽然经济上不划算,但光伏行业,还是诞生了。方法就是, *** 补贴。

光伏能源发展初期,市场需求主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当地 *** 给补贴,建起的光伏电站成本虽高,但补贴了之后还是可以盈利,中国企业主要做来料加工;光伏各个环节的生产设备,也是欧美国家制造的,中国建厂生产所需的设备也采购自欧美;生产电池片、组建的硅料,甚至最初也都是靠进口的;中国做的,就是建厂后生产、制造,然后外销出去。当然,这也符合中国当时世界工厂的定位,利用土地、劳动力、环保不严格等方面的优势,为发达国家生产制造他们所需的产品。

就这样一个行业,10多年后,中国成了地地道道的全球霸主。光伏行业的设备,国内基本上都能够生产了,实现了进口替代;上游的原材料,硅料,逐步实现了自产;中游制造环节,硅片、电池片、组建等全流程,中国都可以做;下游市场,中国国内、欧美、中东、印度、南美、非洲等都是我们的市场,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海外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市场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在光伏这个产业,中国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基本实现了全球的最低成本和最高品质,基本逼退了发达国家的各类竞争对手,对全球主要市场实现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占领。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史,是中国众多产业对发达国家不断学习、追赶、超越的历史和缩影,也是一部将来值得大书特书的行业发展史。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链,全球霸主地位已经形成。

到目前,中国从上游到下游已经基本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和国产替代,中国入局光伏产业链后,各个环节不断降低成本,一轮轮降价,将欧美各大巨头的利润空间封死,持续亏损下只能逐步从这个行业退出了。德国、美国、澳洲的光伏行业巨头,几乎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或者已经卖给中国或在准备卖给中国的路上了,没有中国产业链上下游配合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更难以有比中国更大的市场规模,这就是中国光伏行业的现状。

一方面已经成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强大竞争优势,另外一方面,光伏已经逐步平价,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光伏甚至已经成了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庞大的市场喷薄欲出。

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继续高歌猛进,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除此之外,在产值、出口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2021年我国光伏制造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值突破7500亿元,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额超过280亿美元,新增装机达到54.88GW,均达到历史新高。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不远的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4、新型储能将形成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万亿级市场投资机遇

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存在不确定性,会给电力供需平衡带来某些不稳定性。传统电力系统依赖煤电灵活性改造、燃气发电、调节性水电及抽水蓄能电站等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我国“双碳”目标及“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将制约煤电灵活性改造和燃气发电发展空间,资源环境禀赋又限制了调节性水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规模。这使得以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更大规模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型储能要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方案》是推动“十四五”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其旨在把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顺利开局。

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的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熔融盐储热)达到45.93GW,同比增长29%。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达到类似美国、日本将储能当作一个独立产业加以看待,尤其在缺乏为储能付费机制的前提下,储能产业的商业化模式尚未成形。

推动能源革命为新型储能技术与装备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具有产品种类多、关联度高、服务领域宽、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技术密集等特点,既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保障,也是富民强国的新兴产业,对于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催生能源新业态、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型储能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新型电力系统具有绿色低碳、灵活高效、多元互动、高度市场化等特征。传统电力系统作为实时平衡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不足,新型储能应用可以逐步克服这一缺陷,未来随着储电、储氢、儲热、储冷等多元化储能技术融合发展,新型储能将成为电、热、冷、气、氢等多种能源子系统耦合转换的枢纽,大幅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和综合运行效率,助力构建以清洁电力为基础的低碳能源系统,并在构建具有更强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新型储能技术不断突破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迅猛,近五年来能量密度提高了近一倍,系统成本下降约60%,目前锂电池储能系统初步具备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条件。全钒液流、铁-铬液流电池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全性能较高。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得到示范应用,系统效率预计提升至70%以上,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储氢等创新储能技术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当前,各类储能技术功发示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多种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消纳、综合智慧能源系统、配电网、微电网,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削蜂填谷等市场化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重点龙头企业投身新型储能、或者考虑跨界合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和细化重点任务,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储能市场快速增长,或将带来一个新的万亿市场投资机遇。

5、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20万亿,老年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339724852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猛增,10年时间涨了近1亿。 数据表明老年人无论是人口比重还是数量上都在不断上涨。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规划了“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服务多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的目标。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并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程度的背景下,老龄健康产业已成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板块之一,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领域。

老龄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涵盖老年疗养,老年康复医疗,保健医疗,养生保健等。老年用品,如代步车、老年手机、助听器等。老年服务,包括生活料理、养老保险和心理辅导等。养老地产,包括养老公寓和养老社区等。老年文化,包括老年人的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等。老年出行,包括老年旅游等。老年餐饮。

据工信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而根据2019年底工信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老年健康产业未来可期。

6、万亿应急产业:下一个蓝海

我国的应急产业从2003年“非典”发生后才正式起步, 2007年,原国务委员 *** 《在全国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应急产业”。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应急产业”。2011年,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发展。

目前我国应急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应急产品体系,产品种类多达上千种。

在预防准备领域,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联网、应急探测评估、应急风险评估等6大类近百种产品。

在监测预警领域,已经形成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等4大类近百种产品。例如,针对地震、地质、气象等不同自然灾害研发了地震立体监测、地质水文监测、空气监测等相关设备;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有害物质识别特点研发了放射性物质、有毒生物介质、危险化学品、食品中毒等有害物质检测设备等。

在救援处置领域,已经形成了应急通信指挥、应急交通运输、应急工程救援、应急搜索营救、应急医疗救援、应急安置保障、应急后勤保障、应急特种救援及个体防护自救等9大类近千种产品。如针对危化品行业,研发了高危化学品应急处置车、野外人员自动化洗消装置,以及针对紧急搜救和生命探测等特点研发了救援人员体征信息采集、防护等装备;针对受灾人员研制了受灾人员现场安置的装备;针对地震、矿井、核生化以及火灾等多灾种研制了救援、清障、破拆装备和通信设备,针对应急救援人员研制了面向突发事件不同种类及特点的防护服,以及眼、头、面、手、脚等防护套装及辐射剂量仪、体温监测器等人员生理指标和安全性监测装备等。

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一些危及生命健康或财产安全的事件发生时,对应急服务或应急产品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性或刚性。2018年,应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24万亿。

应急产业发展前景:工信部在《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2017-2019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即提升应急产业供给水平、增强应急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应急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推动应急产业融合集聚发展、培育应急产业骨干力量、完善应急产业技术等基础体系、加强应急产业国际交流合作等。

《行动计划》给出的目标,就是力争到2019年,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明显壮大,培育1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20个左右特色突出的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服务更加丰富,完成20个以上典型领域应急产品和服务综合应用解决方案;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建设30个左右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基本建立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相匹配、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应急产业体系。

作为新兴产业,应急产业在国内正蓬勃发展。随着天灾人祸带来的公共安全应急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及各项支持政策、规定的不断出台,应急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预计在未来数年,应急产业仍将高速增长,国内市场将迎来应急产业的快速成长期,2025年,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82万亿。

7、锂电池-规模直指万亿美元的战略新兴产业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应用很广泛。

锂电池首次商用是在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开发出用于便携式摄像机的锂电池。十年后,智能手机问世,锂电池为智能手机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特斯拉电动轿车问世,开创了锂电池用途的又一重要领域。

尽管在采矿和制造锂电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污染,但运用锂电池总体上减少温室气体和PM2.5的排放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电动汽车的 电池组和电动机的制造成本要比中型燃油轿车高出4,000美元。但电动车在机械上比汽油发动机简单得多,这是一张电动车的简单示意图,这是燃油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说明,这是和燃油发动机相配的变速箱,再加上润滑,发电,配电和冷却部分,燃油车动力系统 要比电动车复杂的多。

根据瑞银(UBS)数据,到2022年,电动车和汽油车两者的价格差额 将缩 小到1,900美元,并将在十年中打平。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准备在2035年之前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车。

锂电池的种类很多,应用最多的是锂离子电池,按正极材料不同,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LFP),镍酸锂(LNO),锰酸锂(LMO),钴酸锂(LCO),以及镍钴锰酸三元锂(NCM)、镍钴铝酸三元锂(NCA)电池等。

相对于传统的镍镉等电池,锂电池的比能量突出,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重量轻、体积小、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充电快速等优势,同时不含铅、镉等重金属,无污染、 不含毒性材料,具有环保的特点。所以现在的众多领域的电池应用都是逐步替代为采用锂电池了。

锂电池都有哪些用途?由于锂电池具有的比能量高等特点,具体的应用包括如下。

■消费电子领域:用于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数码产品

■动力系统领域:应用领域涵盖电动乘用车、电动客车以及电动物流车、电动船等。

■储能系统领域:用于发电、输配电和用电领域,涵盖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储能配套、工业企业储能、商业楼宇及数据中心储能、储能充电站、通信基站后备电池等。

锂电池广泛的应用使得锂电池产业链规模庞大,行业越发成熟。

锂电池行业的战略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发展成万亿美元规模的产业指日可待。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制造锂离子电池所

锂电池的下一步发展方向是开发固态电池。在目前的锂电池中,用到液态电解液,如果开发出不使用液态电解液的固态电池,锂电池将变得更轻、更小、更强有力、更安全,制造成本也会更低。

近年来,锂电隔膜在锂电池需求增长带动下,我国锂电池出货量也实现快速的增长。锂电池隔膜由2017年14.5亿平方米增至2020年37.2亿平方米。2021年中国锂电隔膜出货量7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超100%。预计2022年我国锂电池隔膜出货量将超150亿平方米。

可以说,锂电池行业的规模是非常庞大,随着新能源电动车的爆发增长,锂电池对原有铅电池的加快替代,未来锂电池市场将继续爆发,未来几年行业规模也将达万亿元级别。

8、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万亿市场规模静待开启

生物医药产业是继汽车、机械制造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通过实施一系列全方位的科技计划推进生物科技创新, *** 重视生物医药发展,大力扶持创新性生物技术企业,把生物医药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发展近三十年内,平均每年生物医药销售额以25%—30%的速度增长,其中美国以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发展大国,总产值占到了GDP的17%左右,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

美国生物医药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球市场的90%生物药品来自美国的著名企业,如默克、强生、罗氏、诺华等。在欧洲以德国为例其生物医药总产值占GDP的12%左右。

现代生物技术自70年代异军突突起以来,发展极为神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的核心。生物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而生物制药则“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医药卫生领域是现代生物技术最先登上的舞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成效最显著、发展最迅速、潜力也最大的一个领域。据统计,现在生物技术实际应用的60%都在医药卫生方面。

生物制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包括微生物、人体、动物、植物、海洋生物等。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如用免疫法制得的动物原料、改变基因结构制得的微生物或其它细胞原料等。生物药物的特点是药理活性高、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生物药物主要有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这些物质的组成单元为氨基酸、核苷酸、单糖、脂肪酸等,对人体不仅无害而且还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生物医药技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许多国家都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目前欧美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比重。

过去5年,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销规模呈较快增长趋势。目前我国我国重点发展的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发酵生产、开发各种疫苗、单抗及酶诊断和治疗试剂、开发靶向药物。这几类药品市场需求旺盛,也带动的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单抗克隆药物、蛋白药物、基因与核酸药物等,优良的政策将积极促进我国生物医药的高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令人期待。其中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靶向药物,具有特异性高、靶向性强和毒副作用低的特点,在治疗方面效果显着。

生物药是目前最具投资价值的医药细分领域。生物药是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一大批优秀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9、冬奥会启动万亿元冰雪产业大市场

冰雪产业又被称为“白色经济”,由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运动培训、冰雪营销及冰雪装备以及围绕这些产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组成。其上游包括冰雪场地建设、冰雪场地装备零部件等,中游主要为冰雪赛事服务、大众冰雪运动及培训、冰雪旅游等,下游为分销及营销渠道,最后到达参与冰雪产业活动的消费者。

在北京冬奥会的推动下,中国冰雪产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和冰雪产业规模都将实现跨越式增长。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将达到万亿元规模。目前,我国从事冰雪产业相关企业已达2.7万家,与此同时,诸多上市公司也纷纷布局冰雪产业。

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滑雪总人次为1250万人次,2020年至2021年雪季,国内滑雪人次已达2076万人次。从2015年到2021年10月,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累计已达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

冬奥会无疑成为促进我国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据了解,自从我国2015年申办冬奥成功以来,冰雪运动大踏步“南展西扩东进”,实现全国覆盖、四季运营。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滑雪场,较冬奥申办成功的2015年增幅分别达317%和41%。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带动,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冰雪产业体系。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运营、装备制造、冰雪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冰雪产业体系大大拉动了居民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10、被动房将带动万亿产业链的形成

被动房(德语:Passivhaus),在中国称为超低能耗建筑,是基于被动式设计而建造的节能建筑物。它不需要使用传统建筑的空调和暖气设备,而是依靠自身优越的保温性能及气密性,从建筑技术层面利用太阳、照明、人体、电器散热等所有自然得热方式,来实现恒温、恒湿、恒氧、防雾霾。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被动房在最大程度节能的同时能够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而被动房采用精细化的设计和施工工艺,高品质的建筑部品和设备,也将使得建筑质量和寿命大幅提高。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北方地区全部采用被动房技术,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45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

被动房发展展望:

中国建筑春季常湿,夏季炎热,秋季干燥,冬季寒冷。同时承受着雾霾、噪音等各种因素干扰,被动房具有恒温,恒湿,恒氧,恒定清洁和恒定静态五种感觉。正被我国各地区逐渐认可。

按照现有数据,全国民用建筑面积600多亿平方米,如果对现有600多亿平方米建筑按照“被动房”建设标准进行改造,以每年改造两亿平方米计算,还需要300多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被动房”产业将为中国 GDP增长至少贡献300年。

此外,被动式房屋建设也将推动周边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市场转型,向着绿色、可持续、高质量、高技术方向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建设行业走向世界前列。

中国被动房未来发展的前景,我们从走在全国前头的河北省的发展规划和布局就可见一斑。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着力提高被动房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培育产业集群,通过示范基地带动、龙头企业引领、重点集群支撑,努力建成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打造我省新的万亿级支柱产业。河北省到2025年,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设项目面积力争达到900万平方米以上,全省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左右。

2025年,10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

壮大产业集群,以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为主,重点发展石家庄技术服务、高碑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集成系统技术、承德双滦区建筑构件材料、大城保温材料、任丘新型建材、沙河玻璃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100亿元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

培育领军企业,扶持重点企业成为世界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旗舰企业,龙头企业达到15家以上;重点培育防水隔气膜、防水透气膜、预压膨胀密封带、玻璃间隔条等产业链瓶颈环节企业,并在细分行业中打造配套能力强、技术领先、品牌知名度较大的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15家和30家以上。

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需求,鼓励开展超低能耗建筑高质量建设和科学运行关键技术研究,新型保温材料、高效节能门窗、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等配套产品、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到2025年关键基础部件替代进口。

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