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2012年以来国产片票房热潮,在我看来,不是什么”类型“和”主题“的变化,而是”人“的变化,具体就是核心创作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电影核心创作人员在换成全新的一波人,换人了,思维变了,其他的都跟着变了。
几年前,我一直认为,中国电影的未来跟第六代之前(包括第六代在内)的所有导演,没有任何关系。
我在跟小北的节目里也反复说,以前写文章的时候也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想法,甚至说是”信念”。
如果从《失恋33天》开始,此后的《画皮2》,《泰囧》,《北京西雅图》,《致青春》,真正引人瞩目的不是他们的题材、类型,而是他们的核心主创(编剧、导演):
- 腾华弢(之前为电视剧知名导演,电影作品甚少《心中有鬼》,电影学院本科导演专业)
- 乌尔善(之前为国内顶尖广告导演,电影作品甚少《刀剑笑》,电影学院本科导演专业)
- 徐铮(国内知名喜剧演员,导演处女作)
- 薛晓璐(之前为国内知名电视剧编剧,电影作品甚少《海洋天堂》,电影学院文学系老师,好像是副教授,毕业于文学系)
- 赵薇 (国内知名演员,导演处女作,电影学院MFA导演专业毕业作业)
厄。。。还有本月底即将上映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将再次引爆市场,已基本成为业内共识。
不说片子,上面的这几位,单从“人”来看,他们代表着一股新的电影人的力量。
其实上面我的确没有包含周星驰(《西游》)、成龙(《十二生肖》)、陈可辛(《中国合伙人》),还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就是管虎(《厨戏痞》)。
前三位,都是业界前辈,都来自香港,他们影片品质代表了他们以往的水准,都不是最高水准,这几部影片市场的成功,说明这次切中了脉。
而后一位,管虎,第六代代表性人物,他这次耍开了拍,其实电影很多地方我都没太明白,感觉的确耍得生硬,但即使如此,在“抗日神剧”的文化浪潮下,这部《厨戏痞》最终的票房我着实现在也想不太明白,但反正就是真心高兴,管虎拍了这么多好看的电视剧,只要他愿意,他真是可以拍一部让观众觉得“好看”的电影的。
我也暂没有把陈正道(《101次求婚》)算在内,总觉得他的电影感觉不到想象和爆发的空间。
很多前辈导演不属于某一代,商业上也成功,而且也已足够资深,但这里就都先暂不列举了,还是要往前看,还有什么样的“新鲜的导演”出现,更应该去多关心。
还有像贾樟柯(《天注定》)、娄烨(《浮城谜事》)、王竞(《万箭穿心》)等这样优秀的艺术片导演,也暂时不列入商业市场化的讨论范围。
除了上面说的:腾华弢、乌尔善、徐铮、薛晓璐、赵薇、郭敬明
我还能想到的名字有:宁浩、李蔚然、徐皓峰(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小众导演《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还有什么样的“新鲜的导演”出现,更应该去多关心。
在这些“新一波导演”作品里,观众终于不用担心受太多教育,听太多导演个人诉说,挑战自己去理解离奇的个性化叙事,或者不知道什么超前的电影技术手法。
这些导演因为身上没有什么“包袱”可背,没有什么历史重任去承担,没有艺术家的帽子要带,所以不用被说服,就完全具备尊重观众对叙事的接受能力,而且为了商业上的考量,努力让自己的表达在观众完全能接受的范围内。
最重要的,他们都更有想象力。
就是说,国内观众这两年终于可以看到属于“正常品质范围”,符合“正常叙事影片规律”的正常国产商业电影了,真不容易啊,我都快哭了。。。
当然,依然大把的“几日游”国产片,仍然在前仆后继着。。。
如果2012年中国电影以来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心希望看到更多的”新鲜的导演“、”跨界的导演“进入这个行业,当然前提是要得到足够专业的团队做支持,比如薛晓璐背后的江志强,比如赵薇背后的各种大佬,比如郭敬明背后的柴智屏。。。
如果李阳(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导演,电影版里动画部分导演)能拍一部稍稍再通俗和大众,同时不乏想象力的电影;
如果徐皓峰能拍一部把所有武学、历时、哲学表达都融入到武术的动作戏展现中,类似印尼电影《突袭》一样的硬动作(武术)片;
。。。。。。。
上面这样的肯定还有很多,那每一部作品出来可能都在极大推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P.S. 2012年的国产片优秀作品我和小北top 10都选不出,算上香港台湾,才凑个top5而已。
不知今年年底再看会怎样,市场热闹,类型开始走向成熟,但跟优秀的电影作品,还是不同标准的,2013年迄今,已看过的国产电影综合个人打分感觉可以进到top5的是《中国合伙人》,希望国产片下半年有好的表现。
国内类型无非:喜剧、动作、爱情,美国多个恐怖和科幻,然后这几个大类型带着各自亚类型进行各种杂交变异。但国产片国内市场要成功,真不是一个“类型”能解决的问题。
对国产片来说,“类型化叙事”的完成度和都比“类型”更重要。
国产电影其实完全可以不 *** “好莱坞类型”那一套的,因为咱们的市场太畸形。
所以国内票房成功的电影,撞上故事的确好看、精彩,拍得专业,自然没得说(我个人觉得《北京西雅图》和《中国合伙人》这方面是靠谱的),《泰囧》和《十二生肖》在我看来是类型化叙事完成度比较高,就是处理得比较极端。
在现在国产影片质量方面无法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大家都在拼“品牌资源”——这个可能是导演号召力,可能是原著小说流行度,可能是明星组合终于匹配对了类型,可能是续集电影,可能是上面的各种组合。
反正就是很多人常挂嘴里的“码局”,码完了之后来判断这个片子是否有“卖相”。
这些都是因为创作能力还远远不够,制片人、投资方、导演更多只能从这些外在因素去找辄。
所以,按这个情况,啥题材和类型,都得符合上述的本土资源组合,这个在好莱坞也是一样的。
-------------------------------
以下部分,是对yolfilm答案的一些不同认识和补充观点:
1、国产电影这两年总体票房井喷,最最核心的原因就一个,影院和银幕的爆炸式增长,激活了核心票房(一线城市)之外的二三线城市市场。
简单说,这种增长是粗放型的,而且未来至少一两年甚至更长的几年内,以这种增长方式为主体的发展方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多么希望能有本质的改变呀。。。)
2、关于电影票团购火爆对电影市场推动的作用不应被夸大
去年这个时候的数据,大概电影票团购销售额占电影票房的8%左右。(去年全年数据应该报告上有,待查)
目前应该不会超过15%,年底前应该不会超过20%。
比如2013年4月相关公布数据全国团购电影票3.3亿,首次单月电影票团购过3亿。
(今天刚看到艺恩报道的数据,赶紧贴过来:
4月电影票团购交易额为3.3亿元 占总票房比例达到18%)
按2013年全年票房230亿来算(去年170亿,230亿应该是今年目标),20%就是46亿,这个电影票团购目标不是那么的不靠谱,35亿总是有了吧。
但整体电影票团购规模也就这么大,而且个人认为团购比例未来应该恒定在一个比例区间的,不会一直走高。
3、关于企业报表数字
这个老yol可能的确误会了,片方只能拿到票房40%左右(很多小公司加上额外返点,还实际拿不到这个比例)。
华谊报表我还没查,不知公布的是毛收入还是啥,但看上去其实没啥问题,只是具体算法它应该也有随之公布的。
报表里只体现公司收益,的确不用要求必须出现相关票房数字的。
《1942》应该没赚到钱,但赔多少,这个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这电影广告收入、招商收入等都不清楚,还有其他相关版权收入等,所以不是很好估,但应该是赚不着什么钱的。
4、关于胶片消失,其实没有降低任何成本,恰恰相反
最早发行公司是高兴来着,觉得胶片成本省了,但院线和影院紧接着就跳出来了,以各种名义把影院各个角落都进行销售。
特别万达这种地产出身的公司,那对每家影院经营指标都只能用残酷来形容。
加上其他广告投放的上涨,比如传统电影一般会投的硬广(地铁、大屏、路牌等)都纷纷涨价。
结果就是,胶片成本的节约完全不足以抵消营销成本的提高。
还有胶片时代,哪里有社会化媒体营销一词,殊不知这都快成了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救命稻草,就觉得做点视频和微博、微信啥的营销就可以搏出位,其实这些也都是不小的一块费用。
预告片制作,魏楠代表的简单点简单套餐都是50万起的,小北的太空堡垒也不会低太多,这些都是这两年才有的。
当然最可怕的是演员和主创费用的上涨,前两年电视剧是演员涨,工作人员不涨,而这两年电影是都在涨,演员涨得尤为恐怖。以后1000万基本拍不了啥,300万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除非你是全新人,包括制作团队。
其他涨价的太多,这里实在无法一一列举。
总之,胶片拷贝节省下来的成本,早就给摊没了,还反超。
所以电影公司收益是否增加跟总票房增长没有必然关系,跟出品的每部电影是否靠谱有必然联系,市场再好,该赔还得赔,好莱坞公司大赚依然也是靠有限的几部“现象级”大片来实现盈利。
不久的马上,中等和中等以下成本电影在市场投入和影片制作成本基本拉平,将是趋势。
银幕数超过2万块之后,如果发行体制和模式还不再次发生根本改变,将会再次拖市场后腿,但似乎市场的力量会完成这个工作,因为核心几大商业院线基本实现完全市场化了。
5、中国电影还真没起来——真心同意,双手赞成,只是理由不太相同而已。
2012年是个转折点,2013年才看到了国产电影有产生良性循环的可能——
相对靠谱质量的电影,进行相应大规模市场投入,然后取得好票房,公司获利再对质量靠谱的电影投入相应的市场投入。
以前国产电影主要是质量上各种不靠谱,各种不过关,各种莫名其妙,所以2002年开始是营销忽悠,这两年营销忽悠明显不行了,观众口碑开始发挥作用。
产业不跟趟儿,是老话题,不重复了,说无数遍了,核心是这两年国产作品开始靠谱起来,而这回到了分割线之上我核心的观点——人不一样了,导演终于换代了!还要继续换下去。
比如,张艺谋签约乐视,对乐视有影响毫无疑问,但对中国电影还有多大影响?
我真心觉得没啥影响了,只对张艺谋个人和乐视公司有关而已,这其实已经足够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