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
- 2、“战功显赫”的吴起,为何没能在魏国当上丞相?
- 3、吴起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吴起没有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 4、吴起死前,为何会趴在楚悼王身上?有什么用意?
- 5、吴起刘安都能被原谅,潘金莲是否也应被世人原谅?
- 6、昔吴起出中哪句话能体现出吴起为人守信的品格
《拟咏怀(其五)·庾信》原文与赏析
庾信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
这一首可以说是《拟咏怀》中说得最坦率,在思想内容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谓“伤痛之辞, 自责之言”。
第一层四句,直切题旨。在封建社会里,提倡惟忠孝为先,作为人臣要尽忠,作为子孙要尽孝, 自己既是梁朝之臣,又是庾氏子孙。而今自己背离梁朝而仕于北朝,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总是与南朝的关系一旦丧尽。原有的人事既尽,身虽存而名灭,只落得个变节叛臣的臭名,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虽自己在北朝亦备受赞誉尊重,高官显位,但却只是苟且偷生、不能以身殉国的罪臣。
第二层也是四句,先用吴起、韩非两个典故。吴起原是魏臣,后去魏至楚;韩非事韩,有人把他写的书带到秦国,被秦王看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急攻韩”,韩王原来不用他,到这时候只得派他使秦,秦王虽然很高兴,但并未重用。这里说自己离开了梁国而在西魏做官,就象吴起、韩非一样,唯有老死异国而已!
在异国樊篱之中,原来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都早已消歇,不再可能为国报仇雪耻了。这也是令人悔恨不已的事。
最后一层说自己“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原来老家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即古荆州),现在移住长安,这一下就终于成为关外之人了。汉代的杨仆曾说:“耻为关外人”,显然把关外作为异域。庾信明明在长安,应是“关内”,偏要看作是“关外”,明言以北朝为异国。身在异国,心怀故国,这样的矛盾更加强了悲苦愤懑的感情。正如《哀江南赋》所云:“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img]“战功显赫”的吴起,为何没能在魏国当上丞相?
战功赫赫的吴起,为什么没能在魏国当上丞相?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吴起是一个外来户,第二无奇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很尴尬。正是因为外来户加上出身卑微,所以导致他不能在魏国当丞相。
吴起在魏国西河担任长官的时候,威望达到了极点。可是魏国设立丞相的时候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田文。吴起也很纳闷,认为自己才是最佳人选。于是就找到田文对他说:“你看咱哥俩谁的功劳大。”田文说可以。于是吴起就接着说:“我统帅三军,能让士兵舍身忘死,为国家报效力气。这一点我们俩谁强?”田文说吴起强。
接着吴起又说:“管理文武百官,治理百姓黎民。让国家变得富有这一点咱哥俩谁强?”田文接着说我不如你。吴起又接着比:“镇守西河秦国不敢进犯我们,韩赵两国也不敢造次。这一条我俩谁厉害?”田文还是一如既往的回答不如吴起。
吴起很不服气,又说:“既然你这三个方面都不如我,但为什么你的官职比我大?”田文这次没有说我不如你,反而说出更有深意的话:“现在国君年少,生性多疑,这些大臣都不能忠心耿耿,百姓们也对国家产生怀疑。他们的眼睛不会盯着你,而是盯着我。这就是我的职位比你高的原因。”吴起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关伟是比不上田文。其实吴起比不上田文,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田文是魏国的贵族。
外国的势力和贵族都需要一个能靠拢的人,吴起显然不是些权贵值得相信的人。即使吴起能力再强,战功赫赫,他在魏国也不能当丞相。
吴起为什么不是战国四大名将?吴起没有入选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有“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这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每一个都是古代非常有名的大将。不过除了他们之外,战国时期其实还是有很多其他的名将的,比如吴起,吴起相对来说还更厉害,一生甚至可以说是从无败绩,而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从军事能力上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物,但是为什么他并没有能够入选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呢?吴起之所以落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时间问题,吴起乃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
我们知道,东周被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然而关于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目前则仍有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1、前481年。“春秋”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而《春秋》主要记述的便是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之间,共计二百四十二年的大事。因此,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春秋》记载的最后一年,即前481年作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
2、前476年。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年以前是奴隶社会,而前475年以后则是封建社会,因而应该将前476年定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同时,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来记述“六国时事”的。
3、前403年。这种说法认为应该以“三家分晋”为分界线,因为“三家分晋”不仅代表了春秋霸主晋国的彻底灭亡,而且还代表了维持周王室统治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同时也标志着战国七雄的正式诞生。同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将此作为开篇之作。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应该以孔子去世的前479年为分界线,另一种认为应该以韩、赵、魏三家攻灭晋国执政智氏的前453年为分界线。而这五种说法中,目前比较公认,也是采用最多的乃是第三种,即以“三家分晋”的前403年为分界线。
对于吴起来说,不论是以他的生卒年份(前440年至前381年),还是以他的为官年份(前412年至前381年)来说,吴起都是标准的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而“战国四大名将”,则全部为战国中后期人物。
2、价值观问题,吴起虽然才能出色但不符合传统价值观
就个人能力来说,吴起毫无疑问极为出色,然而吴起却太过贪恋权力,甚至为了权力不惜手段,这导致他在个人品德方面风评不佳,且并不符合传统价值观。
1、残杀乡里。吴起出身于一个富有之家,但为了在仕途上取得发展,便曾到处寻找入仕的门路,结果弄得倾家荡产,也没能得到一官半职,结果遭到了乡里人的讥讽嘲笑。吴起气愤不过,一气之下便杀了嘲笑自己的三十余人。
2、不讲孝道。吴起在孔子的弟子曹参门下学习儒术期间,虽然他的母亲去世,但他却没有返回家中奔丧守孝,导致曾申认为其不讲孝道,违背了儒家忠孝的信条,不配作儒家的门徒,于是和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
3、杀妻求官。齐宣公于前412年发兵攻打鲁国,鲁穆公便想起用弃儒学兵的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鲁穆公担心其立场。吴起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便杀死了妻子,鲁穆公于是起用吴起为将,率兵大败齐军。吴起虽然立下战功,但这种杀妻求官的做法,却令鲁穆公对其极为忌惮,于是不久便免去了吴起的官职。
4、效忠三国。吴起最初在鲁国为官,被鲁穆公免职之后便又到了魏国,在魏国为将的吴起,在魏国相国田文死后(非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因与公叔痤争夺相国之位失败,又转而逃至楚国为官。
要知道,“战国四大名将”这种说法出自于《千字文》,而《千字文》乃是南北朝时期,由南梁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而成。南北朝时期,儒家的忠孝廉礼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吴起不仅先后曾在三个国家为官,且还有不守孝道、杀妻求官这样的劣迹,显然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未将其选入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千字文》乃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之所以将战国中后期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选入,乃是考虑到了押韵的问题,而并不是说吴起、乐毅等人的军事才能不如以上四人。
3、如何看待战国四大名将
和“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百大金曲”一样,所谓“战国四大将”的提法实际上只是后人对古人的美称,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数字崇拜之嫌的排行榜。准确地讲,该榜单应该是仅限于战国后期的秦赵两国的著名军事将领。“战国四大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公元前257年)、王翦,赵国的廉颇(前327年-前243年)、李牧(?-公元前229年)。
上榜的确是战国后期了不起的名将,但不可否认的是,该榜单也遗失了不少同时代的著名将领,比如秦国的李信(灭燕功臣)、赵国的赵奢(也是入祀武庙的名将之一)、楚国的项燕(项羽的祖父,曾击败李信)等,当然战国前期的乐毅、田单、孙膑、庞 *** 以及著名兵家的尉缭子也均未上榜。根据贾谊的《过秦论》,其实还有“东方六国八名将”之说,即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所以,千万不要把“战国四大将”这个榜单,看成是战国时期的至高荣誉和无敌存在。
其实,较之“战国四大将”,还有更为高大上的榜单——"兵家四圣",它是对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四位战略家与军事家孙武、吴起、孙膑和尉缭等四人的统称,他们的军事造诣非同一般,分别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当然,兵圣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孙武、鬼谷子、吴起、孙膑。但无论那种说法,吴起都是榜上有名,妥妥的兵家四圣之一。
吴起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
孙武号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吴起的称号是“亚圣”,这在儒家里可是专属于孟子的位置,后世把吴起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您说吴起在兵家中的地位高不高?吴起不仅在军事上造诣很深,而且也长于法家,为楚国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继商鞅后另一位改革家。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若把他这个战国前期的卫国人,列入战国后期专属秦赵两国“战国四大将”,是不是有些削足适履、强人所难,而且也是将他降级了呢?
另外,在武庙里,廉颇、赵奢、王翦、李牧算作是六十四名将,吴起是武庙十哲,有人说白起也在十哲之列。说的不错,但是当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庙后,“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直接就把白起踢出了武庙。吴起在武庙中的地位也是比战国四大将整体要高出一个档次。
吴起死前,为何会趴在楚悼王身上?有什么用意?
因为楚国有一条规定是如果骚扰了国王的尸体的人需要赔偿,吴起这一做法可以让很多人为他陪葬。
吴起刘安都能被原谅,潘金莲是否也应被世人原谅?
不应该。吴起刘安杀妻都是为了国家大业,而潘金莲出轨谋杀武大郎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情欲罢了。
一、吴起杀妻
吴起是卫国人,他这个人非常有斗志,曾经在曾子那里求学,学成之后在鲁国做了一名臣子。后来齐国想攻打鲁国,鲁国君王想重用吴起为将军,而又考虑到吴起的妻子是一名齐国女子,便对吴起有所怀疑。
吴起知道鲁国君王的怀疑后,他直接把他的妻子杀掉,鲁国君王看到吴起的所作所为后非常感动,直接命吴起为大将攻打齐国,吴起也不负鲁国君王厚爱,大破齐国。
很多人都认为吴起是为了自己的仕途,自己的名誉,为了自己的前程而把妻子杀掉。我们不能排除吴起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杀妻,但是我们反过来想吴起也是在为了鲁国,为了鲁国能够打败齐国而杀妻。
毕竟被国王怀疑做臣子的可不好受,会随时面临杀头,面临无须有的罪名。
二、刘安杀妻
刘安只是普通的一名小老百姓,当时刘备兵败准备投奔曹操,在投奔曹操的路途中来到了刘安的家里。
刘备是谁?刘备是刘皇叔,是一个充满仁义、爱民如子的刘皇叔,这么厉害的人物突然到了一家小老百姓家里,这是多么的荣幸。刘安对刘备的到来非常高兴,他认为是家里的祖坟冒青烟了,认为是好几辈子的积德才让刘备到他们家里作客。
刘安多么想好酒好肉的款待刘备,可是无奈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刘安只好外出打猎,看看有没有点野物来款待刘备。可是来来 *** 找了好久,刘安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猎物。
刘安垂头丧气的回到家中,他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忽然想到杀妻,用妻子的肉来款待刘备。既然这么想就这么办,他把妻子杀了,给刘备炖了一锅肉。
刘备尝出肉的味道有些不同,就询问刘安,刘安说是鹿肉。刘备便也无多想,安安稳稳的吃下了,到了第二天刘备准备告辞的时候,看到厨房里躺着刘安老婆的尸体,刘备立马明白了,他非常感动,他想带刘安一起闯天下,无奈刘安还需在家照顾年迈的老母亲,不能远行。
时候曹操知道了这件事情,也是非常感动,赏赐了刘安一大笔银子。刘安杀妻只是为了能够好好款待刘备,好好款待当时老百姓心中的那个仁义的大英雄刘皇叔。
三、潘金莲出轨谋杀武大郎
在开始潘金莲在张大户那里打工,因为长得太漂亮了引起了张大户和张大户儿子的惦记,而张大户的老婆则认为是潘金莲太漂亮了勾引张大户和儿子,为此做主把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
潘金莲和武大郎没有半点感情可言,婚后潘金莲和武大郎的日子虽然不是多么幸福,但也算能凑合过下去。后来武松的到来把潘金莲的那颗尘封的心给撕开了,潘金莲中意武松,而武松又碍于叔嫂关系一口拒绝了潘金莲。
潘金莲内心郁闷委屈,而在这个时候西门庆出现了,西门庆的死缠烂打把潘金莲那颗寂寞空虚冷的心给填满了。如果说潘金莲为了爱而出轨那么可以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原谅,但是后来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被武大郎知道后,潘金莲却把武大郎毒死了,就这一点潘金莲似乎就说不过去了。
人家吴起是为了鲁国,刘安是为了刘皇叔,那么潘金莲为了什么?为了不被武松报复,为了西门庆,为了自己的私欲。
潘金莲固然可怜,可是她的事情只关乎了个人的情欲,不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更不关乎忠孝仁义,所以她很难被原谅。
昔吴起出中哪句话能体现出吴起为人守信的品格
昔吴起出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期返而食。“起日:“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 天早晨,(吴起) 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典诗歌,除了词和曲以外,多数是句子长短整齐的,如《诗经》基本上是四言,《楚辞》大体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体诗和近体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