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绘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V18665857091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当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观赏临摹。
临死前,他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亏得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把它抢救出来,但画已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只有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为《剩山图》,流落民间;后段画幅较长,大约有636厘米,现通称为《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无用师卷》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隔年,又一幅《无用师卷》入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还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才被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后被清廷收藏。
1933年,为避日军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辗转过四川、贵州、南京,最终被运至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也在几经流离后,于1956年走进浙江省博物馆,成为浙博的“镇馆之宝”。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常熟人氏;后过继永嘉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