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一览:
- 1、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
- 2、父母之爱
- 3、万爱千恩原唱
- 4、关于歌颂父亲的歌曲
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
关于景颐的成长和美高申请回顾
景颐离开我们到美国上学已经 *** 个月了,这段没有她在身边的日子,让人的心里空落落的,一直想梳理一下她的成长和申请美高的经历,受竹妈之邀请, 终于提起笔,写下这些回顾,最好是对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帮助,也是景颐成长路上阶段性的总结以及记录。
景颐的小学阶段
景颐的小学六年是在公立小学度过,是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孩子。就读的史家小学,大多数家长都不鸡娃,但很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学校也是倡导全面发展,有很多活动。
景颐有一个爱好就是阅读,这是我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虽然在她很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但中文作为母语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我的认知里排在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大概她二岁的时候,我就开启了中文亲子阅读,景颐长大后和别人说起,她说她的小伙伴是吃进口奶粉长大的,她是‘’吃‘’绘本长大的。
我们在一起读了数不清本的绘本,一开始是我给她读,然后我们还把书中的故事表演出来,或者我们给故事重新编一个结局等等...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年是最美好的亲子阅读时光,特别纯粹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想法也更提不上焦虑,是发自内心的享受阅读。也给我们后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打下来坚实的基础。到十几年之后的今天,我和景颐还都清楚地记得不少绘本故事里的很多细节...
直到她五岁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她抱着新买的绘本读给小伙伴听,那一霎那,我知道她识字了! 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由量变跨越到了质变。
从那以后,她对阅读的热爱,用狂热二字不会夸张,也从绘本跨越到了章节书籍。因为再不用求别人读书给她听了,她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小学一年级开始,她的书包里永远装着一本书,无论在哪,只要有片刻时间,她都会用来读书。她就像一个巨大的海绵,不知疲惫地吸收,输入...
就这样大量阅读输入了三年,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景颐师从思晨写作创始人陈思老师,北大中文系博士,正是陈思老师,在景颐积累了若干年的阅读输入之后,用他独有的方式开启了景颐中文输出的潘多拉魔盒。她开始陆续在全国写作大赛中斩获奖项,景颐的笔触老练细腻,以下是摘抄她在五六年级的写作习作,由于大量阅读输入,景颐的心智会比这个年龄段孩子成熟,这也体现在她的文字里。
北平的四季,大多是多彩的,缤纷的,缺一不可的。春有春的模样,冬有冬的模样,四季替换。你坐在其中,仿佛看一出大戏,享受一定是必然的。~商景颐《北平的四季》
青山涧水,鸟唱风鸣,深吸一口空气,混合着潮湿泥土的气息,叶子的清香和水面散发的雾气都钻进他的鼻子里,安抚着宋瓷焦躁的神经。时值夏天,只见满池的绿叶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被风抚摸着。宋瓷坐在一块青岩上,缓缓抛勾入水,激起一阵涟漪,即没。~商景颐《宋瓷》
中文写作成果的爆发,也让我不断实践和调整她英文的学习路径以及方法。其实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我对她的英文学习还是放在K12语培机构,晃晃悠悠学到三年级的春节,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太过低效,语培机构和家长的初心并不能很好的结合,达成一致。求人不如求己,还要和中文亲子阅读一样,自己捉刀上阵!
因为我的工作是与国际英语测评相关,所以对于英语学习的理论和规律略知一二,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她上三年级的那个春节,召开家庭会议,宣布了我的三年英语学习计划,我自己亲自‘’执教‘’,但方法完全和传统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第一: 中国孩子学英语,首要突破的不是词汇,语法,而是听力。要通过大量听力练习,让英文发音和语义在大脑里连接起来。找孩子爱听的内容,多听,反复听。
第二: 跟读很重要,跟读的过程是把听力,以及标准的发音 以及语义结合起来,并进行反复练习。
第三: 阅读,景颐中文写作的路径证明阅读对于语言学习和输出质量的重要性。另外,景颐对书是亲近的, 所以让她读英语分级读物,对她来说不是难事。
这三点其实符合语音学习先输入后输出的规律,不着急口语表达,写作以及语法词汇,以刻意练习的方式,先保障输入的量与质。所以严格来讲,景颐真正开始学英语是在三年级之后,由于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这些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及需要她每天完成的任务,她都认真保质保量完成。
还有一点就是利用英语测评工具,评估她学习英语的进度,更是比较准确地量出她在英语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就这样,每日的输入日积月累,到了四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我让她裸考了当时非常火爆的剑桥少儿英语KET, 她不费劲的通过。同时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激励,继续学习英语,阅读输入。
六年级的上学期,我让她裸考了剑桥少儿英语PET考试,她又顺利通过,当时北京市的通过率是50%,而且她没有上过一天有关备考的辅导课。PET的通过又让她对自己和英语加强了很大的信心!
六年级还发生了一件对她意义重大,并且可以说是在她学习规划上的转折点,终于要与申请有关联了。
英国初体验
因为景颐在听说方面具备了沟通能力 所以规划她参加了一个类似英国寄宿学校夏令营的活动,插班上课几周。这次在英国寄宿学校的经历,在各方面都对她以及我们这个家庭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与改变。
首先,体验后她喜欢寄宿学校这样的学习方式和人文环境,自己有意愿到这样的学校读书生活。由于她语言能力较强,所以在英国学校课堂上,以及和英国同学的交往,都显得游刃有余。
其次,从小培养她的独立能力,解决问题的这时派上用场,她可以帮助中国同学以及宿管老师解决问题,让她受到认可,很有成就感。
第三,英国寄宿学校的体育活动吸引着她,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在操场上奔跑,打球。学校坐落在英格兰的乡间,美丽的风景,让她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这些都是城市里公立学校做不到的。
从英国回来,我们家就基本定下了大致方向,初中就读北京的国际学校,为申请国外优质高中做好准备。不双线作战,既让孩子既准备中考,又申请国外高中,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被两个不同的但又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体系撕扯,最后哪个结果都差强人意。其实景颐爸爸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一直还是保持发展态度,可以说是跟着走的那个。
景颐在小升初的那年春天,因为已经做出了去国际学校的决定,就没有再花精力搞国内的小升初,而是利用这个时间再继续她最喜欢的事情~阅读,这次是中英文阅读同时进行。
景颐也顺利地通过世青国际学校的招生考试,她当时浓重好听的英音,给她的面试和刚到世青学校入学学习带来了一个好处就是区分度大!
如果说景颐从小的亲子阅读习惯,以及英文学习进步,我毫不含糊地说,除了景颐的努力,我在规划,执行和陪伴中的功劳大大的。但从世青开始,到后面的申请,选校,以及访校,景颐爸爸是主导者,所以我们对景颐的规划,不经意间,发生了转换,好队友,就是这样无缝对接!
景颐爸爸对于国际教育的兴趣,源于景颐六年级时的那次英国插班就读。当时我和景颐爸爸把景颐送进学校后,没有太多事情可做,担心景颐不适应,随时准备接到老师电话,所以也没计划在英国到处游玩。
闲的没事,突然想到,咱们就索性到周边的学校转转,参观一下学校吧。英国的学校还是比较好约,而且一般都是校长亲自和来访家长见面,介绍学校,再备上英式下午茶,给我们访校的体验度加分不少。我们那次参观访问了5所学校,有混校和女校,记得有一座女校,是一座家族的庄园,捐赠出来做了学校,处处透着优雅精致。
这次在英国临时起意的访校,一下子激发了景颐爸爸对国际教育的兴趣,于是做出来一个决定,最优质的教育在英国和美国,我们已经看过了英国,为什么不去美国再看一看?
美高申请
话说到了2018年的春节,我们仨踏上美国访校之旅,这所有的访校名单,提前联系预约访校安排,旅途安排租车酒店,都是景颐爸爸一人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完成,在这行程后面,凝聚着景颐爸爸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官网和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数十所美高学校的风格,理念和特点,目的就是给景颐匹配出最适合她的学校。
18年的访校,也更像一次有主题的家庭旅游,我们在两周里,开车2000多公里,在美东六个洲访问了16所学校,让我们对美高的了解和认知又加深了。也正是这次访校,景颐自己坚定了申请美高的决心。当时,优质美高的申请激烈程度是非常之高的。2019年春节,我们全家再一次踏 *** 校面试之旅,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这个家庭特别珍视的。在这两次访校中,我们共走访了30多个学校,多方位多角度了解学校,和顾问一起,甄选出最后目标校名单。
2018年第一次访校回来后,我们全家就投入到了美高的申请,这个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重点环节,一个都不能轻视,对于申请结果都有着直接影响,既选校,访校,标化,面试,顾问,活动,校内成绩,推荐信。申请美高如同升级打怪一下,其中选校和访校,以及顾问这两个方面,我来详细分享一下。
关于选校
景颐爸爸从一开始就给选校定下来基调~~选合适景颐的,而不是只看排名。
美国高中数量多,特色不同可谓多姿多彩。从规模上有迷你型(200-300人),温馨型(400-600人)和学院型(800-1000以上),从性别分,有混合校,男校和女校。从地域上分,有在城市中和城市附近的学校,也有在山里,村里,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世外桃源“,从学术分,有文科强校和理科强校,其实优质美高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是很不错的,有些学校有在学科上的传统优势,比如加文纳的历史,也有因为一些教授型授课老师而导致实力很强的学科,比如希尔学校的文学写作课。从宗教信仰分,有教会学校和非教会学校。
怎么样的学校才是适合的呢?根据以上这些因素,文科尤其是重视写作的学校,温馨家庭型400-500人,列为首选考虑。地理位置上目标是访过校亲身感受过学校的氛围和环境的,由于我们两次访校都集中在东部的缅因,马塞诸塞,康乃狄格,纽约州,新泽西州,罗德岛,宾夕法尼亚州,佛吉尼亚州,特拉华州这几个州,这些州里的优质寄宿学校数量和特色已经非常丰富,就没有考虑其他地区的学校选择。在混校和女校中,景颐个人喜欢混校,但最后还是由两个女校进入选校名单,只要是考虑到单一性别学校竞争程度会降低(后来在申请过程中发现此观点也不尽然)。
第二,选校也要考虑申请难度,呈现出递进关系。虽然这些学校在美国并不像在中国被家长们排名,但无论从学术水平,毕业生走向,校务资金,硬件设施等等,学校之间的辨别度还是存在的。所以“ 梦想校”,“匹配校”和“保底校”是三个梯度的设计。
第三:选校名单是迭代更新的。原因在于:1)有些学校访校后会从名单上增加或除去,到了学校后感受到自己和这所学校特别满意或不符。这两种情况都会有。有一个在访校名单上的重点学校,从参加学校特意在中国的招聘会,到浏览学校的官网,都觉得这个学校的理念符合我们的选择校,但在第二次面试访校的旅程中,发现这个学校和我们期待的有一些差距,学校师生包括教职员工对于外人,较其他学校而言,比较冷漠。也许学校内部老师和学生关系密切,但从一个访客的角度看,并没有感受到大家庭的氛围。即便占用了一个面试和访校的宝贵名额(面试访校的旅程很辛苦,耗费非常多的精力和体力,所以每一个出现在名单上的学校都是反复考虑斟酌过。我们也确定不会考虑这所学校。反而加文纳学校,我们在面试中,和招生主任之间的真诚沟通,他发自内心不断探索了解这个学生和来自家庭的诚恳,我们在午餐时间在学校餐厅被热情招待,同时也看到了学校师生日常的真实场景,以及在停车场️遇到的遛狗的老师等等。所以加文纳这所学校自然就升到了我们梦想校的名单。2)标化分数一般都是在后面有令人满意的分数(大多数孩子需要和托福与SSAT纠缠很长时间,尤其是托福需要提升的语言水平要求更多的时间进行刻意练习才能有分数提升),在目前美高寄宿竞争力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家长排名靠前的那些学校,由于中国学生申请人数增长很快,学校面对着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所以标化成绩不得不成为所谓的“敲门砖”,尤其是托福成绩,的确可以体现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水平,是一把相对来讲比较客观的标尺,不是靠强化或者应试在短时间可以提升。学生有某些体育体育专长和艺术特长的除外,但水平也是在相当高的水平下,还要赶上机会,比如正逢学校校队毕业年级流失队员,需要在九年级补充新生力量,会有不参考标化成绩的情况。但个人认为,中国孩子区分度不是特别大,除非一些家庭在幼小阶段就定下美高的目标,十几年一路走来的规划都是指向美高申请,这样的孩子也是少数。特长生尤其是达到专业级别,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多数。这样一看,去掉特长生和从小美高方向培养的孩子,绝大多数申请者都不得不面对标化这个门槛。所以标化分数“达标”与否,也是选校名单无法在初期定稿,需要迭代更新的一个原因。
关于顾问
在景颐申请的过程中,在顾问这个环节上遭遇到了很大的不顺,连续解除了二家顾问机构,原因均是签约后,其服务和规划落实与期待落差比较大。在我们与第二家顾问机构解约时,已经是2019年6月份,马上就要进入申请季,当时我和景颐爸爸小有些焦虑,虽然我们是对学校了解和申请参与度很高的家长,但美高申请的复杂度,竞争之激烈程度,以及在申请中很多主观原因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还是决定请专业人士与我们这个家庭并肩作战,最重要的是在申请理念上相合,并且能对景颐给予针对性和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还是受惠于景颐爸爸的调研,我们在6月底的时候,在北京见到了小鸟谷仓创始人周雪飞老师,从此我们这个梦之队组合一同踏上了美高申请征程。
美高的申请艰难而又繁杂,但有雪飞在,一切井井有条,稳步推进。托福在8月初考出107分后,转战SSAT, 在保持学校GPA的情况下,进行面试辅导和练习,同时准备活动,2019年SSAT出分2380,1月初动身赴美进行校园面试等等...
雪飞老师作为顾问,我总结出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 雪飞懂得孩子,用心欣赏孩子,肯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是孩子们在竞争激烈的申请和异国求学旅程上精神支柱和信任依托。
雪飞对每一个她的学生都视如己出,用放大镜看他们的优点,鼓励认可他们每一个进步,赢得孩子的信任。景颐和她的好朋友,在准备标化考试时压力非常大,有时深夜和雪飞老师联系,寻求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 雪飞大处开阔小处细腻,她能把孩子的特点和潜能挖掘出来,据此制定并跟进属于每个孩子独特孩子的发展规划和路径。
女儿在美高申请牛娃中实属平常之人,没有艺术体育等耀眼的特长成绩,也没有高大上的公益活动,但在雪飞的辅导下,慢慢规划和完善出她独特的闪光点,并和学校的特点互相契合,打动了招生官,被梦校录取。
第三: 雪飞身体力行,自己不断在成长以及精进的道路上努力,这样的价值观也如水滴石穿般影响着她的学生,使得她的学生心智成熟,乐观向上助他。
现在回想起来,景颐的成长不仅仅是斩获梦校的offer, 在跟随雪飞老师申请过程中,她收获更多的是对自我的探索中越来越清晰地知道“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是心智的成熟和稳定,是真正的成长。这些软实力的增长比申请结果更加重要,为她的未来打了底。
雪飞老师是我们这个家庭的良师益友,更是与我们一同打过硬仗的队友!
2019年3月10号,是美高申请发榜之日,看着景颐欢呼着尖叫着收到了梦校魔堡的邮件,觉得这一切经历过的都将会是珍贵的回忆!
写在申请之后的话
第一: 养育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美高申请或美本申请是这个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在养育孩子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是核心,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陪伴,认知和格局是无法被任何语培机构,学校和顾问老师替代的。
第二: 我们家的教育理念是培养独立,有能力,和心理富足的成长型孩子。这个价值观就决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外界专业资源的衡量标准,不仅专业的事情请专业的人来完成,更重要的是,是价值观把我们几方的力量结合起来,稳定地给孩子提供最大的支持。
第三: 申请过程固然艰辛,但孩子在申请过程中,培养能力,认知自我,克服困难,处理压力情绪和失败等等。申请过后,景颐可谓脱胎换骨变了一个人,申请的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我们这个家庭,美高申请是一场战役,我们和各方资源,互相赋能,互相成就,互相成长!
父母之爱子,为其计深远。我和景颐爸爸在这条路上,一直不懈地实践与探索! 也希望通过分享我们的经历,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img]父母之爱
父 母 的 爱
我们生活在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里,是谁给予我们点点滴滴的教诲,是谁让我们在扬帆前进的道路上少受挫折,是谁在我们哭泣、苦恼时带来轻轻的安慰?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眼睛总是无微不至的关注着我们的一切!
母爱无声,母爱如玉。
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谁不拥有母亲的爱呢?
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你在温暖的雨伞里,可曾想到那个在你身后,为你遮风挡雨的人。
在夏日炎炎的时候,你在凉爽清风下安恬入睡,又可曾记得守在你身边,为你遮寒避暑的人。
母亲的爱是默默无闻的,母亲的爱是柔滑如玉的,是纤细、无声的。
父爱无言,父爱似金。
父爱在你眼中是沉默的,沉甸甸的压在了我们心头。
父爱似金,在父亲刚强外表里装满了爱。
父爱无声,却深如海,细如微雨。我们是父亲之海的一叶小舟,在他的默默注视下,才能坚强的昂首前行。
父母的爱如树一般。
在你年幼的时候,对树说:“树呀!请让我坐在你身上!”
在你上学之后,对树说:“树呀!请让我拿走你的树叶!”
在许多年后,你成家立业之后,又对树说:“请把你的树身给我!”
在你年迈的时候,又看见了树,那时,它只是一个枯萎的树根了!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母爱如玉,父爱似金!父母的爱是伟大的!
父母的爱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歌词已经传唱了几十年,它伴随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它反映了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女的爱。其实,不仅是母亲,父亲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友爱自己的父母亲,特别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更能体现出父母对你的爱。我也有这样的父母,他们给我的爱也是无限的。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天气无常而感冒了,一直发高烧,体温高达41度左右,吃退烧药也无济于事,体温一直降不下来,爸爸妈妈都急坏了,束手无措,想要带我去医院看病,但是我要上课,他们怕耽误我的学习。所以,爸爸又急急忙忙去各哦班主任老师打电话为我请假。想带我去医院了,但是想到医院很挤,要排很长时间的对才能挂带盐水,怎么办呢?于是,爸爸带我带了一个私人门诊部,这个门诊部里人呀不少,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要先在 *** 上打一针退烧,很疼,爸爸鼓励我:“要学会坚强。”我听了,真的不那么疼了。在我挂盐水的时候,爸爸不能一直在我身旁陪我,他要去上班。妈妈就一直坐在我身旁,一会儿给我到水喝,一会儿又给我扇扇子。当我独自饿了的时候,她就去给我买东西吃,当我手疼的时候,她就给我讲笑话,她的笑话,让我忘记了疼痛。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想,我的病很快就好了。
其实,父母的爱有时不一定体现在温柔上面,而是体现在严厉上面的。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逛商场,我记得那是个节假日,商店里人很多,挤得水泄不通。我和妈妈本来是手拉手的,可是我的注意力被那儿一个小玩具非吸引了,我不由自主地松开妈妈的手,向卖玩具的地方走去,当我摆弄完玩具去拉妈妈的手时,我才发现我的身边都是陌生人,我吓得哭了出来。不只过了多久,我忽然看见了爸爸妈妈,,但并不是我想象中的,他们并没有轻声细语地安慰我,而是大骂我:“你怎么不早点丢了。”我一听,哭得比刚才更厉害了。
父母这样爱我们,我们有要懂得感激他们。有时,我们会感受不到父母多我们的爱,其实,他们的爱尽在不言中。
书上说世界上是最伟大的人是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深沉、最博大的。父母的爱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在我的书架上有好多本影集,那都是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带我去拍的 *** 集。爸爸妈妈说过,如果给我买好玩的玩具、漂亮的新衣、美味的食品。在玩过、穿过、吃过后就没有了,他们更愿意送我值得回味的礼物。当我长大后。翻阅那一本本影集,就好像又经历了一次成长的历程,童年的一幕幕会给我带来多少回忆啊,影集成为了记录我成长中每一个欢声笑语、每一个烦恼哭泣的书。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翻开这些影集的时候,父母的爱会更深地印在我心灵深处。
春秋季节,我总是嫌天气冷、嫌天气热而不及时地添减衣物,感冒发烧马上就缠上了我。每当这时,妈妈总是 *** 地责备我不听话,有时还会给我几个白眼,但转眼又会带我去医院,陪我去打针、吃药,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妈妈总是说:“还不如我生病好了。”夜晚,我踢掉被子,妈妈一直管我,彻夜未眠。直到我好了,她那充满血丝的双眼才恢复往常的神采来。我知道,妈妈那责备其实是对我的爱意,她是希望我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妈妈爱我,爱在心里。
我深深地爱我的父母,将来,我会更好地孝敬他们,让他们每一天都过得开开心心。
父母的爱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曾经说过:“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后一位老师,他们用尽毕生的精力,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但他们却从不求回报。无私的爱——就像成了天下间每一位父母所特有的标志。
在小的时候,懵懂的我们只知道父母是我们的“保护者”,可是,现在长大了,我们却认为父母很罗嗦,整天对我们说一些关于学习和人生的大道理,很烦。但是,尚未成熟的我们又能明白父母的苦心吗?他们的循循善诱与耐心教导,使我们从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中学生,他们就是最大而最默默无闻的功臣了。他们都留意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缺衣的时候,无论多么遥远,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把温暖的毛衣送到我们手上;当我们饿的时候,无论多么劳累,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把温热的饭菜给我们吃;当我们有心事的时候,无论多么难解决,他们总会第一时间与我们一起去想办法解决……
记得每当我考试考砸了,我的爸爸就会说:“快看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下次不要再犯了。”虽然老师也常常这样说,可是,在我看来,爸爸的话永远都在我的耳边响起,即使是长大了,我也不会忘记。
许多人都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了,但是,父亲的爱也很重要。母亲的温柔与父亲的严厉,相互相溶,再加上耐心的教导,就是伟大而无边际的父母的爱。
万爱千恩原唱
《万爱千恩》原唱是王琪。《万爱千恩》是歌手王琪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歌曲发行于2019年4月10日。《万爱千恩》是歌手王琪专门写给父母的歌,经过几个年头的沉淀,呈献给大众的是满满的承载着对父母之爱的娓娓诉说,勾起的是所有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岁月回望。听歌,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心头。
《万爱千恩》赏析:
1、这是一首感恩父母的歌曲,希望父母永远不老,渴望父母身体永远好,牵挂担忧着父母的喜乐安危,让我们能多一些时间,再多一点时间陪伴孝敬在左右。歌词写得太入心,太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共鸣。
2、世间什么爱能与父母爱媲美,又有什么情,能胜过父母亲情,有什么好的都先想着孩子用。万爱千恩,父母爱最真,感恩父母养育之恩,陪伴父母身边不让他们感到孤单才是最大的幸福给予。
关于歌颂父亲的歌曲
1,黄训国演唱的《父亲对我说》
父亲对我说是由黄训国演唱的一首歌曲。黄训国,1983 年出生,江西省鄱阳县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男高音,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2,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
《父亲》是筷子兄弟演唱的歌曲,王太利作词编曲,歌曲发行于2011年12月20日。收录于专辑《父亲》。该歌曲是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2012年8月13日《父亲》获得感恩励志金曲奖。2012年12月2日该曲获得2012百度沸点年度十大金曲奖。
3,张明敏演唱的《爸爸的草鞋》
《爸爸的草鞋》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由叶佳修作词曲。这首歌于1981年发表,是为了给那些不能归乡的老兵 *** 而创作的,后来由张明敏传唱到大陆。
4,不老的爸爸-- 邓丽君
《不老的爸爸》(英文名:Our Ageless Papa),歌曲源于外语歌曲The Laughing Policeman,20世纪6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由邓丽君演唱而走红华人世界,该歌曲的中文版本还有《奇妙的约会》《大笑之歌》。该曲目收录在邓丽君1968年02月01日发行的唱片邓丽君之歌第四集《比翼鸟》中。
5,爸爸的祝福--刘欢
《爸爸的祝福》是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的插曲,随着影片的播放而在1970年代的朝鲜、中国等地流行。
扩展资料:
一些歌颂父亲的话:
【1】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华兹华斯)
【2】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老师(英国)
【3】让自己的儿女们光宗耀祖是父亲们的主要缺点(伯·罗索)
【4】在所有的青年人眼里,父亲是多么严厉的法官啊!(忒壬斯)
【5】没有几个父亲对子女是关心备至的,至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金钱更加关心(切斯特菲尔德)
【6】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我们大家都有某种推测或某种信任(米南德)
【7】在批评父辈狭隘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他们的深沉----(福尔克斯)
【8】父亲和儿子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父亲爱的是儿子本人,儿子爱的则是对父亲的回忆(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