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小清
根据2022辽宁十大富豪排行榜,现在的辽宁首富是中升控股的董事长黄毅。最初,黄毅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华润集团,主要负责机械采购和营销管理。直到1998年,经验丰富的黄毅才和李国强一起步入汽车经销行业,中升集团就此诞生。
如今,中升集团主要从事汽车经销业务,包括汽车整车、零件、用品的销售以及汽车 *** 、美容等。根据中升控股的2021年财报,其2021年营收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双双增长,分别增长18.04%和50.35%,分别达到了1751.03亿元和83.29亿元。
并且,中升集团经销的汽车品牌包括“路虎”、“梅赛德斯奔驰”、“雷克萨斯”、“奥迪”、“保时捷”等,2021年新车销量近53万辆,达了到528154辆,比2020年增长5.5%。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我国2022年汽车总销量将达到2750万辆。可以预见,如果中升集团经销顺利,黄毅或许依旧是辽宁首富。
不得不说,“风口”行业确实能成就诸多富豪。相比汽车经销行业的黄毅,曾经点钞机行业的辽宁首富就衰退了。众所周知,现在移动支付几乎遍及千家万户,许多消费者可能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接触一次钞票,因此曾经的“纸币清分行业第一股”也没落了。
聚龙股份被宣布终止上市,它是一家生产点钞机的公司,曾经创造了辽宁首富柳长庆。在复牌的当天,其股价开盘暴跌60%以上,市值不足3亿元。但是,最新定期报告显示的股东人数达到了2.21万,而现在这些股东的投资也无处可寻了。那么,聚龙为何会变成如此结局,柳长庆又做了什么呢?
柳长庆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岁时就担任了辽阳农具厂副厂长,后来还做了鞍山工业尼龙厂厂长。按理说,他所涉及的行业都与工厂有关,又怎么会到点钞机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呢?
事实上,柳长庆之所以转行,还是因为对市场的观察。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他认为只有设备进步才是改善金融业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于是在1998年,46岁的柳长庆以10多万元的初始资金创业,成立了辽宁科大聚龙集团,主要经营金融设备。
不久之后,柳长庆就研发出第一款产品,用于全自动捆钞票的扎把机。2004年,凭借扎把机,公司净利润突破1000万元。但是,这些产品只是提高了银行工作的效率,并不是银行工作的“必需品”。此后,他开始带领聚龙集团的研发团队致力于纸币清分机的研发。
当时,大多银行都使用外国的纸币清分机,单价甚至上万。而纸币清分机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它的技术很高,涉及传感器、图像识别和其他技术的叠加。最关键的是,当时几乎只有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能够达到标准技术水平。
为了研发纸币清分机,柳长庆拿出了扎把机赚到的钱,最终成功研发。但是,市场投放却成为一个大问题,因为银行还不承认国内的产品。面对几乎支离破碎的资金链,柳长庆带着自己的设备去了德国展览,没有想到就此打开了国际市场,聚龙集团死而复生。
之后,聚龙研发的纸币清分机逐渐被国内市场所接受,并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2011年4月,聚龙股份成功登陆A股,被誉为“纸币清分行业第一股”。伴随着公司的上市,柳永诠(柳长庆之子)家族登上了2013年的《3000中国家族财富榜》,财富高达28.6亿元。
聚龙股份上市后,柳长庆深入从事货币金融服务,先后成为中、农、工、建、交等13家银行总行的入围供应商。从2013年至2020年,柳长庆本人连续8年入选胡润百富榜。此后,聚龙股价稳步上涨,并在2015年飞速上涨,总市值高达326亿元。
与此同时,柳长庆2015年时的财富甚至达到了100亿元。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并表示:当时想要过好日子就必须把钱用到位,我创业、创新很难,所以花钱也很谨慎。
聚龙集团本就计划以智能终端为主,目标不仅是专注于柜台清分机,而且要是延长产业链,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其他金融终端,如ATM机。但是,随着网络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ATM机等设备的需求快速下降。
2018年就是ATM机的巅峰时期,在达到112.86万台后,其数量一直在下滑。截止2021年二季度末,我国ATM机甚至跌破100万,仅剩98.67万台。不仅是ATM机,银行网点也一一关停。
根据银保监2020年11月30日发布的数据,近2年内关闭的银行网点高达6280家。并且,2021年依旧有2805家银行网点关停退出,五大国有银行的网点和员工数都同比大幅缩减。再加上国内其他制造商进入该领域,聚龙集团所面临的竞争也更加严峻了。
值得一提的是,竞争是一方面,聚龙之所以走上绝路,还是因为“乱花钱”。2016年8月,聚龙股份为3家企业违规担保,而这3家公司截止2020年12月底共办理贷款59笔,共计28.61亿元。
2017年3月,柳长庆因破坏选举罪被判处9个月有期徒刑,并辞去聚龙股份董事长职务。由此可见,这和他当初花钱谨慎的言论就是大相径庭。根据聚龙股份2021年报,其营收3.30亿元,同比下降41.65%,且亏损4.13亿元,净利率-123.84%。那么,你认为“聚龙翻身”还有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