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月10日,博实乐教育集团(简称“博实乐”)发布了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公告显示,经集团研究决定,免除执行副主席何军立职务。
作为博实乐发展的关键人物,何军立的离场尤为引人关注。何军立2015年加盟博实乐担任首席执行官及董事,2019年1月18日被晋升为董事会执行副主席。在博实乐上市、对外扩张、利润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何军立与博实乐“相识”的7年,也是见证博实乐“辉煌”与“坎坷”的7年:2017,博实乐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0.5美元/股,随即迎来大涨,股价一度翻倍,市值超过29.9亿美元。从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博实乐旗下学校由60所扩大至88所。截至目前,博实乐旗下已经拥有超百所园校,学生约6.3万人:在国内,博实乐拥有108所学校/幼儿园,覆盖13个省市自治区。海外方面,博实乐在英国和北美拥有7所海外K12学校、1所艺术学院和3所语言培训机构及暑期学校。
一方面是显著的发展成果,但另一方面,随着2021年4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落地,博实乐股票随之大跌,发展进入坎坷期。2022年,博实乐几近退市边缘。今年5月份,博实乐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计划私有化。11月,博实乐再发公告,公告显示,私有化计划以0.83美元/股回购股份。然而12月,博实乐又发公告,宣布公司计划停止私有化。尽管目前仍未退市,截止1月10日美股收盘,博实乐的股价为2.5美元/股,仅为上市发行的四分之一。
在此时期,关键人物何军立的离场无疑会对博实乐造成一定影响,也为博实乐的后续发展留下了一系列问号。何军立在任期间,博实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今后或将走向何方?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01
“地产+教育”模式,乘着政策起飞
博实乐教育集团的前身为碧桂园教育集团,隶属碧桂园集团旗下的教育板块。1994年,第一所碧桂园学校成立于广东顺德,2001年,碧桂园学校第一所分校成立于广东广州,至2014年,碧桂园教育集团正式成立,2017年碧桂园教育集团正式更名为博实乐教育集团,同年成功赴美上市。成立28年,旗下学校过百,在国内的民办教育集团中,博实乐的规模不可不谓“庞大”。
而早在上市之前的2013年,博实乐便已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国金证券的研究数据显示,截止上市前,博实乐的51所学校中,超过50%都成立在2013年之后。
在这背后,与“地产+教育”模式的成功施行不无关系。
最开始,“地产+教育”模式着重于地产,目的旨在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房屋销售。然而发展到2012年左右,房地产行业面临阶段性、周期性困难,必须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发展教育产业的先天优势令其瞩目,因其拥有充沛的现金流、生源和资源整合能力。当时,全国性或地方性房企都已纷纷入局或正在加速布局。碧桂园成为其中代表性集团。
到2017年,国家更是接连颁布两项利好政策,成功促成博实乐“起飞”。
2017年1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第五条规定的一系列内容,体现了国家支持并大兴民办教育。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对民办教育明确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的要求,指出营利性民办学校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
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中第十九条指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依照公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两条政策的施行,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教育资本化的阻碍。而博实乐也趁此时顺利上市,成为彼时教育资本化的成功范例。
上市后,在大量股金支持下,博实乐又开启了一轮高速扩张历程。2017-2019财年,博实乐一共增长28所学校,其中并购占绝大数。
发展到2018年,两条政策的颁布,为博实乐的快速扩张提前埋下了“休止符”。8月,《民促法送审稿》发布,条例明确提出,同时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多所民办学校、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社会组织应当具有法人资格,具备与其所开展办学活动相适应的资金、人员、组织机构等条件与能力,并对所举办民办学校承担管理和监督职责。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加盟连锁、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非营利性民办学校。
11月,《 *** 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内容特别提到要遏制过度逐利行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两条监管规定分别针对集团化办学和并购营利性幼儿园做出了规定。而对于博实乐而言,这两点正是其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
也是在国内扩张受限的背景下,何军立带领博实乐“以变应变”开启全球发展战略,加速了海外扩张的步伐。仅2019财年一年便增加了6所海外学校。公开资料中由何军立牵头成立的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三所英国单体学校的收购:百年传统英式私校英国伯恩茅斯学校(Bournemouth Collegiate School,简称BCS学校)、英国著名K12私校圣迈克尔学校(St. Michael’s School)和英国领先寄宿学校博斯沃思学校(Bosworth Independent College);其二为对英国知名教育集团CATS Colleges,又称“剑桥文理学院”的收购。
尽管2018年颁布的政策对于博实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上市3年,博实乐仍然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FY2017、FY2018、FY2019营收分别为13.28亿、17.19亿、25.63亿,营收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在净利润方面,3个财年分别为1.92亿元、2.49亿元和2.53亿元。只有净利润率有所下降,分别为14.4%、14.5%、9.9%,原因系运营成本上升。整体而言,营收、利润都保持正向增长态势。
02
实施条例造就发展拐点,从“全球发展”到“提质节流”
(1)实施条例颁布,博实乐剥离近6成收入贡献业务
2021年4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简称“实施条例”)颁布。而这也让博实乐迎来了发展的真正拐点。
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协议控制等方式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同时举办或者实际控制多所民办学校的,不得改变所举办或者实际控制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性质,直接或者间接取得办学收益。
这相当于断绝了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收购扩张的道路,同时也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VIE架构合法性带来挑战。
FY2021Q4财报中,博实乐表示根据《实施细则》和其他适用的中国法规,公司已决定停止与义务教育学校、非营利性幼儿园和赞助单位的VIE合同安排,并将其归类为停止经营。
对于旗下拥有诸多幼儿园、K12学校的博实乐而言,实施条例的颁布是一大重创。2021年报显示,剥离的业务营收约44亿元,占博实乐总收入的将近6成。剥离之后,博实乐剩余资产的营收、利润增长能力都陷入投资者持续怀疑中。从2021年3月起,博实乐股价持续下跌,跌至目前2.5美元/股。
(2)从全球扩张转向“提质”“节流”
剥离业务后,博实乐的发展战略成为关键。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2021年报竟有“总体战略是继续扩大我们的业务组合,加强全球业务运营性能”之语。一时之间,博实乐的发展战略陷入争议之中。
2022财年,博实乐未公布第一季度财报,至6月10日才发布一份半年报,博实乐净亏损达5290万元。与此同时,博实乐发布计划私有化的公告,即将启动退市程序。这份公告之后,博实乐发生明显策略转向。之后的财报中,有关博实乐未来发展,“节流”“提质”成关键内容。“全球扩张”不再出现。
2022年Q3财报,何军立表示,未来将致力于重建国内业务,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通过多元化增强业务弹性,并利用新兴机会加快复苏步伐。
2022年Q4财报,何军立又表示,集团将专注于推进优质教育服务的多元化业务组合的优势。此外,集团将继续采取措施降低管理费用,减轻与通胀成本压力相关的风险。
从这两份财报中也可以明显看到博实乐为扩大营收,减少亏损所做的努力已经获得一定成效。2022年Q3,博实乐实现营收4.37亿元,同比增加20.7%,净亏损已经收窄至710万元。2022年Q4,博实乐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6.2%,亏损同比减少79.2%。
2022Q4财报亏损减少
图源:博实乐官网
在这两份财报的营收增长中,由何军立此前主要牵头的海外学校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2.1%和61.1%。
从最近的新闻资料来看,此前财报计划的“提质”也已经细化出一系列具体的举措。
2022年12月20日,博实乐集团联席总裁黎婉媚在公开采访中表示,博实乐将持续实施全集团的“教育质量升级工程”——持续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工作,做好科技部:国家重难点研发计划“大规模学生跨学段成长跟踪研究”项目实验区工作。
除此之外,博实乐会以2023年国内中高考“攻坚战”为重点突破项,在2022年中考成绩基础上再提升——2022年,集团实验学校平均重高率达58.3%,普高率达91.4%,创历史新高。
另外博实乐还将发力“新素质教育”,继续做好“幸福心育”计划,将心理学与学校生态系统充分结合,将教育渗透至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搭建校园保障体系和校园心育力量成长体系。
据新学说了解,何军立日前已发文回应被“免职”一事,透露自己的离开或与对博实乐家族私有化产生异议有关。根据公开资料,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何军立在公开市场上累计买入博实乐约7.7万股ADS,持有A类普通股总计131.7万股,B类普通股610万股,占公司单类已发行总股数的6.14%。2018年,博实乐股价维持在每股10.5美元左右。2020年博实乐股价维持在每股6.5美元左右。而博实乐实控家族私有化计划以0.83美元/股回购股票。
何军立与博实乐的邂逅与分手历程,实际上是政策频繁变动下教育资本化由盛到衰的一个缩影。大型集团高管发生变动,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集团业务架构调整需要,都属正常,但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业务顺利交接,和平分手,是稳定发展的关键。